主备人:新沂市瓦窑中学孙涛用案时间: 2012 年月日星期教学课题八声甘州柳永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的文学常识。
2、赏析诗词,掌握本词的思想内容。
3、通过赏析,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鉴赏诗词内容,把握本词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赏析本词,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个案补充一.课前导学1.熟读诗歌2.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熟悉作者。
二.复习和导入2.导入语: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三.新课学生眼中的作者老师眼中的作者1.温故知新回忆背诵所学《雨霖铃》中的名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学习《雨霖铃》时积累的相关资料进行回答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
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本词应该属于哪一类?我们读过才知道,大家推荐一位为我们泛读一下。
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共同研讨这首词。
(一)展示讨论上阕1. 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①描写了哪些意象?②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③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2.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①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②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课件展示,对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学生个别泛读带着问题自由朗读教师纠正字音(二)引导梳理:此题又是“意境型”鉴赏题,解题思路及方法可以参照《苏幕遮》教案中相关指导。
①暮雨、江天、秋②时间、地点、天气、人物③凄冷(在诗词中这叫意境)引导梳理:①更加凄冷。
②物像选取大尺度、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导入:远处景物这样的荒凉、凄冷,词人不忍再看,低头寻觅。
3.分析:“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①红和翠指什么?②长江在我们的心里应该是什么样的?构想画面: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
几十个字就把词人登高所见描写的淋漓尽致,那么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副什么样的图画。
下阕导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适应不适应本词?我们猜想一下,词人想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1.词人究竟是不是在思乡?我们齐读下片:问:是不是在思乡?2.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这本是谁在思念谁?更寒冷,肃杀落没。
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
引导梳理:①红:花,翠:叶,化用李商隐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
红率翠减,还是衰败的景象。
②波澜壮阔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月涌大江流,词人眼中的长江却是无语东流,无语:无声或无情,更加深了凄凉感。
一阵骤雨过后,秋色更加凄冷,傍晚的江边,寒风渐起,远处山河苍茫辽阔,一抹夕阳依傍在天际,近处霜叶飘零,落英遍地,满眼残破景象。
江风习习,吹起词人衣襟,偶有江鸟传来两声鸣叫,越发让人感到几分沉寂,只有秋江秋水逝者无声,空添几许伤感。
引导梳理:1.思乡:[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客愁新,寒林点暮鸦]是2.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词人在思念佳人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个案补充而本句词却是从谁的角度来写思念的?3.哪些词能准确的描述佳人的情感变化?怎样变化的?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
4.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三)反馈矫正1.八声甘州是词牌名,词有词牌,还有的有题目。
比如《沁园春长沙》、《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没有题目,我们给他加个题目应该是什么?2.同样是写词,柳永达到了“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
那么这首思乡词能够引起我们巨大的共鸣,除了它本身的才情之外,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2、借事抒情/即事感怀佳人。
3.“望、误、识”。
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
常待闺阁的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梳洗打扮,登楼望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头,方才知道误认了。
如此再三再四,仍站楼头凝神观望,这是何等的深情啊!对一个在外漂泊之人来说又是多么值得珍惜啊!4.这是更深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从表达手法上显得文笔更曲折,引人玩味。
引导梳理:1.思乡此题属于诗歌鉴赏“技巧型”鉴赏题。
表达技巧:(艺术表现手法),它包括: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议论2.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3、托物言志托物寓理4、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咏史言志借古鉴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5、用典抒情6、象征描写手法1、衬托:正衬 / 烘托反衬(反衬:以动衬静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2、虚实结合 / 联想和想象3、白描4、细节描写5、侧面描写: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写景手法:衬托渲染层次安排运用修辞联想想象色彩搭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近景远景动静结合明暗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修辞手法比兴比喻拟人对偶对比用典双关:谐音双关夸张叠字互文反问设问反语答诗歌鉴赏时要有一种修辞意识,修辞属于表现手法的范畴。
解答表达技巧题的常用方法:1、整体感知法(把握全诗情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知人论世法(根据诗人的身世、性格及所处时代特点等,分析诗中的思想情感)。
3、具体分析法(回答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切忌空泛、笼统、概括)。
4、抓主舍次法(抓住主要的手法进行分析)。
5、设身处地法(联想、想象法)。
6、理解记忆法(近三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参考答案,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在记忆基础上灵活迁移运用)。
3.柳永写词,重视艺术手法,我们学习诗词也要讲究方法,鉴赏诗词应该从哪入手?古伤今、即事感怀、象征、用典、烘托、渲染、对比、衬托、联想、想象、比兴、抑扬、叠词3.修辞:对偶、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反复、反问、对比顶真、双关、通感4.篇章结构:1.开门见山2.卒章显志3.先景后情4.以小见大5.铺垫6.过渡7.照应8.重章叠唱9.层层深入“技巧型”鉴赏题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判断运用的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怎样用这种手法3、分析手法的作用。
(诗情或哲理)2.答案:情景交融层层铺垫衬托3.意象------意境(画面)-------情感(主题)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个案补充四.迁移创新阅读柳永的《卜算子慢》,完成阅读题。
1.上片中“败红衰翠”指的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上片更多的是运用了衬托渲染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词中诗人“新愁旧恨相继”,诗人的“新愁”“旧恨”分别指的是什么?(见《课时练》P48)引导梳理:1.“败红”指渐老的“江枫”,“衰翠”指半凋的“汀蕙”。
“满目”则是举枫树、蕙草以概其余,说明是深秋时节了。
表现了诗人漂泊他乡的伤怀念远之意。
2.词的上片取正衬的手法,以苦景写悲怀,同时又将凄怨之情灌注到客观景物中去,以悲写悲,渲染烘托出浓烈的悲苦气氛。
3.诗人的“新愁”指的是对晚景,想望伊人而不见、想传书而无凭的新的凄苦情怀。
“旧恨”指的是原有的异乡客子长期漂泊之苦、对伊人的深切怀念。
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本词。
2.复习并背诵默写《雨霖铃》全词。
板书设计八声甘州(思乡)柳永景暮雨江天清秋(凄)情景交融霜风关河残照长江(冷)层层铺垫情词人佳人思乡衬托教后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