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柳永)
具体细致地叙事、写人、绘景、抒情,从
而增添了词的艺术表现力。
可以说,柳永是第一位大量运用铺叙手法
的词人。
苏轼之评价
• 苏东坡曾说:“世言柳耆卿词俗,非也。 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此真唐人语,不减高处矣。”
柳永其他词作欣赏
承袭“花间”余 绪
后期
苏轼、周邦彦
将词推向繁荣和成熟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 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 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 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 词人化用前人语句,可谓言外有意,思乡 之情难以抑制,却苦于无人理解,无处诉 说。以流水东逝比喻时间的流逝,寄寓作 者年华虚度、功名无就的痛苦。写流水无 情,反托词人的痛苦心情。 • 江水本不能语,而柳永写其“无语”好像 是它原本能语,只是现在承载太多,已无 处可说,已不知从何说起,唯有默默东流。
上片全是写景,且寄予着悲秋的感情。
此词下片怀人。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 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不忍”是因为在登临时想到自己年岁老大、落
拓无成,心情悲伤;如果登临时,再望见远方的山
水,勾引起对故乡的思念,归家的念头就会难以收
拾,内心增添一份悲伤。那为什么还长年漂泊在外
呢?
•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遴,归思难收” 三句,以“不忍”二字领起,直写游子登 高思乡之情。“登高临远”是对上片写景 的总结,以“不忍“二字罩住,点出远望 秋景勾起的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写出羁 旅他乡,欲归不得的痛楚。
•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更传达出孤寂无 奈、无处可以诉说衷肠的痛苦。 •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原本于晚唐诗 人高蟾《秋月北固晚望》的“何事满江惆 怅水,年年无语向东流”。 • 《论语》里亦有:“子在川上曰:‘逝者 如斯夫,不舍昼夜”。 • 中唐诗人韩琼的《暮春浐水送别》 :“行 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羁旅漂泊、抒发感慨。 秋色的萧瑟凄凉。 词句洗练,气势磅礴,境界开阔。
• 起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以“对“字领起,写清秋暮雨,清澈如洗。 “潇潇”、“洒”不仅状秋雨之动势,且 描绘出秋雨之声。“洗”写秋雨之结果, 无不间接传达出一种笼罩全篇的凄凉的气 氛,着力展开了一幅雨后暮景图。 • 虽然雨后的黄昏天高气清,悲愁却随之袭 上心头。
•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 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 • “红衰翠减”采自李商隐《赠荷花》中的 “翠减红衣愁煞人”。加上“是处”,更 显景象之凋落。放眼望去,曾经生机盎然 的草木凋零了,所有美好的景物都日渐衰 残。叹息花木万物凋残,更见一片萧飒, 进一步渲染萧瑟的秋意,使悲凉的游子更 加百感交集。
• “词从南唐以来,但有小令,慢调起自仁宗 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舞台榭,竞 睹新声。耆卿失意市俚,流连坊曲,于是 尽收俚俗言语,编入词中使人传唱,一时 动听,散布四方,其后少游山谷相继而作, 慢调大盛。” (《能改斋漫录》)
柳永对词的独特贡献
晏殊、张先、 晏几道、欧阳修 前期 柳永 开拓了词的形式和内容
人。”
4、柳永还善于运用铺叙手法
清代刘熙载《艺概· 词曲概》说:“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 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 宋人李之仪也指出:柳词“铺叙展衍,备足无余”(《跋吴
思道小词》)。
清人周济也评论柳词“铺叙委婉”(《介存斋论词杂著》)。 陈廷掉也说:“奢卿词善于铺叙”(《白雨斋词话》)。
柳永创造性地以赋为词,运用铺叙手法,
• “想佳人、妆楼长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设想佳人思念游子,登高盼归,转换角度, 推已及人,以侧笔渲染羁旅之苦。 • 谢眺曾有诗句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 江树。”柳永加上“误几回”,焦灼情感 较原诗更强烈。 • 温庭筠《梦江南》云:“梳洗罢,独倚望 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也可以移来理解佳人长望 之情状。
1、发展了慢词。《乐府余论》: “(柳词)一时动听,散布四方,东坡、少 游辈继起,慢词遂胜。” 2、多用赋体。吸收辞赋和骈文的长 处,极善铺叙,并在铺叙中渲染情感。 3、雅俗并陈。俗者以口语入词,雅 者则可以熔铸前人诗句,气象宏大。有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之美誉。
• 柳永大大开拓并丰富了词的题材和内容, 他受民间乐曲及民间词的影响,大量制作 慢词,并使之成熟,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 驱的地位,这是他对词的发展的一大贡献。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写出高远的景色和开阔博大的形象,具 有盛唐博大高远的气象。以上写仰望,往下
转写俯视。
• 霜风渐起,凄寒逼人,关河残照,悲凉萧 瑟。秋风肃杀,再加秋风横扫关河,使人 难忍,更况夕阳西沉,独立楼头,情何以 堪。在对景物加倍渲染中,一种游子的飘 零之感,已隐然可见,其有很强的艺术感 染力量。
•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补写思乡之意 出自羁旅之苦。表现了仕途失意的寂寞和 感伤。 • 为什么要抛亲别友,孤旅天涯,受这份煎 熬呢?不正是被区区的名利所羁绊么?其 生活之潦倒、行踪之无着、内心之酸楚又 岂是语言能形容的?真是“欲说还休”。
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 回、天际识归舟。
表面写佳人对作者的盼望,实际是加倍写出 作者对佳人的怀念。
• 楼头所见,寄寓了词人意气销损,然而又 羁旅他乡的心灵苦难。描绘出了苍茫景象 和雄浑意境。此情此景我们似可以在李白 的《忆秦娥》词中读到:“西风残照,汉 家陵阙”。“西风”变“霜风“更有明显 的凄冷感。情景交融,惨淡悲感之情皆寓 其中。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在感叹时光的消逝中,包含有对宇宙人 生变与不变的哲理认识。
艺术特色
苍凉激越,共用了八个韵脚,所以名
《八声甘州》。
艺术特色
1、善于用“领字”生发句意; •“对”字领起, •“渐”字承上启下。 •“望”字兴起思乡之情,
•又以“叹”字转到自身处境,
•最后从“想”字生发出对方,并对照自己。
2、语言浅显,状物传情,纯用白描;
“潇潇”——状写雨声。 “洗”——方显清寒。 “凄紧”、“冷落”、“残照”——皆有苍凉的情 味
一、生平与创作 二、艺术成就 三、名作名篇 四、作品赏析
柳永 (987?-1053?)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故 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 柳屯田”。柳永能诗文善度曲填词,创 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语言通俗,音 律谐婉,开辟了倚声填词的新途径,有 《乐章集》传世。
• 这一写,不仅情感深挚动人,而且使篇制 一波三折,摇曳生姿,同时也将羁旅之苦 写得更深想自己,抒发怀人之情,以增添一 层曲折。
• 最后三句又反说佳人怎知游子此时亦满怀 思念,假托回答家乡亲人的责备,“争知 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以收束全篇, 显得曲折有致。
3、采撷、融化前人语句、意境;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原本于高峰《秋月北固晚望》
的“何事满江惆怅水,年年无语向东流。”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源于谢眺《之宣城郡出林浦向板 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加上“误几回”,焦 灼情感较原诗更强烈。
“红衰翠减”出自李商隐《赠荷花》中的“翠减红衰愁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