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摘要:伴随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的努力着,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影响;途径在中国,从夏商周及其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经历朝历代的传承沿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封建主体政治文化.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又称之为儒家政治文化.时至今日,虽然中国有了巨大的发展,也不断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但是传统政治文化仍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一条宗法制的永恒脐带。
马克思·韦伯在对中国和埃及这两个君主专制政治共同体的比较中,就指出过宗法制度力量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
他说:“在埃及,至高无上的是对死的崇拜,而不是对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也不例外。
无论是从中国奴隶制的氏族国家,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直至清王朝的灭亡,可以说中间经历了政治发展与血缘宗亲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重大变化,虽然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但是宗法制这条永恒的脐带却始终缠绕着人们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追求。
其次,君主王权至上,无视法制,宪政空白。
“君权神授”,“顺天应人”“君主崇拜”等等意识观念,在整个封建时代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的渲染,权力崇拜意识和权力本位的价值观被深深烙印在上层人士及所谓的“草民”阶层的心中。
这种君主集权式的专制导致对皇权的崇拜,对权威的认同,使得君主的权力无限地扩大,以王权为中心的社会框架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形成了国民对权力的崇拜和依附顺从。
不仅如此,而且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固有的一种伦理至上观念的浸染,也使他们产生一种政治上的强烈依附感。
随着从周公制礼到孔孟的儒家学说的承继与发展,“礼”,“义”等观念也日益深入民心,成为君主维护自身统治,禁锢人们思想,鱼肉广大民众的强大武器。
在君权至上和孔孟儒学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下,法制被抛之一旁,至于宪政,更是无从所谈。
第三,儒家政治文化的屹立。
历代王朝的更替或是衰败,或是同化吸收,或成一枝独秀,其中各种学派争鸣,各显神通,终究未能屹立不倒,惟独儒家学说站居主导位置,成为我国传统的主体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儒学是在宗法制基础上为适应封建专制统治所创立和完善的。
儒家学说的基本框架来自于孔子,“礼”“仁”“天”则是其基础体系。
它是从价值观,哲学观等各个领域引申并放大成的服务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意识形态。
儒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纲常秩序,以及所谓崇尚治,尚有为等一系列观念,为其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政治上的支持。
儒学的产生的和发展,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
它不仅奠定和稳固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使自身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持久性,它并不随旧制度的湮灭而随之消失。
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而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仅长期存在,而且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当代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
首先,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排斥性。
在当代中国,尽管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际贯彻,但是人们依然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和控制。
在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对两千多年中国封建政治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大一统”的政治观,君权神授的权力观以及对“仁﹑义﹑礼﹑智﹑信”的认识,加上中国人特有的小农意识,使得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传统政治文化的痕迹,而且大量残存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也在政治系统之外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政治发展的进程。
在今天可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与此相适应,人们的政治意识虽然在根本上统一于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旗帜下,但在具体的政治倾向如政治态度、情感和政策倾向等方面却出现分化,呈现阶层性特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政治文化内部分层趋势加剧,亚文化广泛存在,并且不同性质的政治文化在并存中冲突加剧。
其次,中国农村的某些封闭,保守的思想意识和特有的人际观念对当今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农民与几千年来一样,没有参与政治的机会,甚至没有表达看法的机会。
新中国成立前也基本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如马克思所说那些几千年来习惯于“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的小农意识在旧社会意识,政治文化的支配下对于以资产阶级民主为核心的新型政治文化本身就具有一种无形坚韧的抵制力量,而在解放后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开始有一种表达自己思想认识,一种参政议政的意识,其实他们并不是像共产党员一样多受到马列主义新思想的影响,而依然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崇拜权力,企盼明主的思维模式。
而这些传统思维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着,显得似乎已经被新事物取代,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间的文革,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文革期间,对绝对权威的崇拜和血统论等旧政治文化特征发生了总的爆发。
然而他们以一种暴力的、摧毁其他权威的形式进行着。
这是旧政治文化的总的爆发,也是对旧的政治文化的一种摧毁。
中国最为牢固的信仰——家庭,在这场运动中,被无情地撕成碎片。
中国的传统的政治结构政治文化所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基础-以农耕为主的小生产方式没有得到破除,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文化就成为无本之木而枯萎。
当然,农民的这种人际关系思想也是古已有之。
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早在春秋之际,孔子就提出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克己复礼”与“忠忽之道”。
“克己复礼”,还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和以奴隶主贵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哺育了中国根深蒂固的臣民政治文化心理,重视伦理家族、亲情礼法,忽视程序规则,形成了至今仍然存在的关系社会、熟人社会,裙带之风盛行,人治大于法治,潜规则重于正式规则,重视编织人际关系网,轻视法制建设,具有强制力的法律制度也可“变通执行”。
这些伦理道德、观念意识的长期教化侵蚀了人的心灵,造成人们的消极归属心理,政治冷漠感强,政治参与率低,不是主动参与型而是被动参与型。
其三,现有的制度性腐败,古代的贪渎文化、崇权意识依然在起作用。
以血缘为基础的中国宗法制社会重视伦理治国而忽视制度化建设,当今中国由于对官员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助长了公民利用行贿等方式去谋利。
中国古代的很多朝代,对官僚的薪俸非常之低(比如清朝),或者甚至没有薪俸(比如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而我们知道中国的官僚通常要供养一个大家族。
这就使贪污受贿成为了官僚的家常便饭乃至生活方式。
由此贪污成为官场的游戏规则,一直到现在,这种痕迹仍清晰可见。
人们在没有直接受到腐败的伤害时,虽然在公开场合也表示不满,但普遍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屈从态度或者回避打击报复的心理。
腐败者在中国一点不臭,反腐败者是会被认为是不通世故。
一些贪污受贿的官员在入狱后竟受到家乡官僚的“回报”,并有人认为这是饮水思源、仗义。
中国的百姓普遍崇拜权力,对有权势人士有近乎虔诚的恭敬态度,连学校校庆都以培养了多少干部和总经理为荣。
人们在收受贿赂时,根本没有意识到社会将为此付出什么代价。
我们现代人的口里经常会谈论着马克思、尼采乃至弗洛伊德。
对孔孟庄子老子韩非子、程朱理学等等却抛之一旁,提起来似是半知半解,倒是现在于丹等教授对论语,老子等名家名著多有讲解,或许使我们了解的更多,体会更深刻一些了,所以我们算不上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继承者,而是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痕迹的一些体现。
我们不直接继承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但我们继承了它的结果。
崇拜权力不但被我们继承着,而且在现在看来,或许也将一代一代继承着。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能动性,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许多东西并没有机械地随着特定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它往往可以通过观念的方式保留或传承下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较多,民主法制较少。
”如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对集权主义的推崇、对伦理道德的注重、对“清官”、“仁政”等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观念等并没有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它们对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复杂的影响。
它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范围仍很广泛,影响力度也是各有所异,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的认识将会逐渐得到提高,努力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推进政治文化,政治文明,政治体制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体会到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并非只有它根深蒂固且施加着坏的影响,正如李慎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继承。
作为意识形态而论,专制主义可以概括一切,但是文化并不能不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但也绝非意识形态所能包容的。
三正确对待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认真对待传统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相较之制度形态等等更具有广泛作用范围,影响力的意识形态表现,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自古以来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一体的国家,传统政治文化已深深地渗入民族的血液和骨髓中,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信仰、态度、情感、心理和行为等等层次上都发挥着顽强的作用。
所以如果坚持运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看法去分析认识问题,抛弃前人处于当时历史条件做出的个别结论,破除用教条主义原则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紧跟时代的发展,开拓新视野,汲取先进的认识成果,才能不断补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消除某种对马克思主义的排斥情绪,从根本上破除封建主义的影响,有效抵制资产阶级一些腐朽思想的侵袭,才能为建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