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

第四章 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

权威主义和等级制
道德和人格主义 均平、中庸观念和明哲保身意识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重心性、重伦理、重修身、重至善、重道德。因而 政教不分,政学相同。西方政治文化重社会、重法制、重权力、重制 约,因而政教相分,政学相分。西方政治文化形成的“集体无意识” 是重外部调节,即通过一定的政治制度、权力关系、权力运用、法律 制度等机制调节人的行动,达到政治目的或政治理想。中国政治文化 铸造的“集体无意识”则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恕勇,天地君亲师,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通天人一内外,内 圣外王。在这种精神主导下,则有忠君、草民等种种观念萌发。由于 古典政治文化的精神未易,其具体成份也难变。儒家以追求人性为基 本,治平为标的,追求“广大悉备,图融和谐”,使政治文化乳化在 整个文化之中,界限不明。这既压抑了政治文化的成长,又巩固了政 治文化。当然,政治文化中的古典结构,是历史选择过的结构,不能 简单地将以往的东西完全加之于今天。古典结构只是当今政治文化的 一分子,若用它来解释和透视整个中国政治文化,是不公允的。
——王沪宁:《转变中的中国政治文化结构》
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替代(1901——1949)
参见:张树平,《人文杂志》2008年第5期)
三民主义
社会主义 新传统主义
改革开放前中国政治文化的建设和挫折
1949年10月——1966年5 月
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建立新型的公民政治文化
做了大量工作。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 社会主义公民政治文化在中国大地上初步形成。
政治文化类型研究
地域型(村民型)政治文化(parochial
culture)、 顺从型政治文化(subject culture) 参与型政治文化(participant culture)。
地域型政治文化 参与型政治文化 (占据主导) 顺从型政治文化
稳 定 的 政 治 体 制
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的特点:
政治思维从二元对立向务实中和式转变
政治信仰、政治理想的危机与重建 政治价值取向在个体与集体之间调适
政治社会化
政治学家对政治社会化有不同的定义: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 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代相传的方式;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变迁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有两方面的含义和内容:
一方面,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 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 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一个自然的人转变为一个具 有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 政治人; 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 政治文化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的过程,使社会中人们所 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 一代社会成员。
思考:两者的差别 政治文化 与 公众舆论或民意(public opinion)
政治文化的特点:
(1)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 它通过政治社会化得以传播和沿袭。 (2)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经过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及特定的 政治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心理上的倾向性。 (3)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 一方面,它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将现实政治生活通过观念 的方式保留下来,并随着政治生活的变化和政治制度的改变 而有所改变;另一方面,它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行为又 具有巨大的心理和精神支配作用。
维巴(S.Verba)在分析政治文化的构成和作
用时进一步指出,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由经 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信念、符号和价值所 构成,它决定了人们行为的条件,为人们提 供了参与政治的主观意向。
派伊(Lucian Pye)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
系统中存在的政治主观因素,包括一个社会 的政治传统、政治意识、民族精神和气质、 政治心理、个人价值观、公众舆论等等,其 作用在于赋政治系统以价值取向,规范个人 政治行为,使政治系统保持一致。
阿尔蒙德和维巴应用行为分析方法,采用民意调查
的手段,系统研究和分析美国、英国、德国、意大 利和墨西哥五国国民的政治态度,并于1963年出版 《公民文化》,该书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 念和理论框架。 在这本书中他们对“政治文化”的基本定义为:“政 治文化这个术语指的是专门化的政治取向——对于 政治体系及其各个方面的态度和对于自我在这个体 系中角色的态度。”
作为学习和实践过程的政治社会化
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作为文化传播过程的政治社会化
传播的组织载体:
家庭 学校
大众传播工具
社用
1、训练个人 政治社会化给每个人灌输政治系统流行的价值,它把个 人和系统联结起来——个人期望从政府那里得到既定的东西, 也知道什么是可以期望的:遵守法律、在选举日参加选举。
2、支持政治系统 通过教育社会成员遵守系统的规则,履行其应承担的角 色,政治社会化有助于维持政治系统与政府的运作,并使其 合法化。大部分人遵守法律,接受不同的角色——法官、警 察、政党积极分子、候选人、选民——相互互动以保持系统 的正常运转,使其成功地按应有的方式进行统治。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政治文化的分布研究
同质文化(高度一致)
极端文化(政治文化两极分化) 多元文化(多重中心文化)
政治文化结构研究
体系文化
反映国民对于政治体系、政治制度和宪法性安排 的态度和看法
过程文化
指人们对政治过程的一整套看法,反映公民对 政治参与的基本态度
政策文化
国民对国家政策的基本看法,反映的是公民对于 重大问题的政策倾向和价值取向
从1966年5月——1978年12 月 由于“左”倾思想主导一切,我国公民政治文
化的建设遭受严重挫折,呈现为倒退发展和畸 形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
政治文化发展视角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政治认知与价值判断由情绪化逐步向理性化转变 政治人格由盲目依附型向独立自主型转变
政治文化
在政治学看来,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
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不仅决定了他 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态度,而且决定了 他们行为的方向和方式。
对政治文化的研究历史久远
亚里士多德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罗马盛衰原因论》 马克斯·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 《论美国的民主》
正式规则(宪法、法律、规定)与非 正式的限制(惯例、行事准则、行为 规范),以及上述规则与限制的有效 执行。 ——道格拉斯· 诺斯
关于文化
文化即人文化(广义)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
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 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泰勒,《原始文化》 (狭义)
第四章 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
1.什么是文化?如何理解文化是非正式制度?
2.文化可以被传承、创新和构建吗? 3.什么是政治文化?
4.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是
怎么形成的? 5.这种政治文化对民主政治的影响是积极的 还是消极的?
文化与制度
制度是一种游戏规则 ···· ···制度包括了
当代政治文化的研究
1956年,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政
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比较政治体 系》。首次提出“政治文化”这一概念。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学研究的重点逐渐向研究人们
在政治体系中的行为过渡,而人类的行为一定会受 思想意识(即引导与驱动人们政治行为的动因)的 指导,所以必须深入研究,找到隐藏在人们行为背 后的动机,他将之称为导向(orientation)。 他指出:“每一个政治体系都植根于一套意义和目的 之中。我们谈及政治的态度、政治价值、意识形态、 民族特征、文化精神,所有这些概念的困难在于它 们的意义过于弥散与含混。” 阿尔蒙德对“导向”一词的特定内涵做了自己的解 释:“每一个政治体系都植根于对政治行为的一种 特定导向中,我发现这是非常有用的,并将之称为 ‘政治文化’。”
1961年帕尔编写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这
样解释“政治文化”内涵: “政治文化是这样的一系列的态度、信念和情感, 它赋予政治过程以意义和秩序,它给出制约政治系 统行为的基本前提和规则,它包括政治理想和一个 政体的运行规范( operation norms)。因此,政治文 化就是政治的心理与主观维度集合形式的展示。一 种政治文化既是一个政治系统的集体史,又是这个 系统中的个体成员的生活史的产物,因而它深深植 根于公共事件和个人经历之中。”
我们可以为政治文化做出如下定义:政治文
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 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 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 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因素。
政治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政治认知或意识(awareness) 政治价值观念(values) 政治信念(beliefs) 政治情感(feelings) 政治态度(attitudes)
其一,个人的政治意识强烈,关心政治与政府 事务,对政治过程的知识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 政治责任感; 其二,社会成员对国家、民族具有强烈的归属 感和认同感,对政府当局的政策有着较高的期望, 能够主动参与政治过程,具有较高的政治效能感; 其三,社会成员对宪法、民主、自由、平等持 有很高的评价,并愿意实践上述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