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缺铁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护理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最多见的一种贫血,在妇女和婴幼儿中发病率最高。
全球约有6亿~7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约有2/3的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约1/3患缺铁性贫血。
在发达国家,亦有20%的育龄妇女及40%左右的妊娠妇女缺铁。
在钩虫病流行区如桑、棕、麻种植地区,缺铁性贫血不但多见而且贫血的程度也较重。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缺铁性贫血患者72例,男性28例,女性44例。
年龄7~46岁。
头晕乏力患者48例,胸闷、心悸气短患者16例,上腹不适呕吐、腹泻4例,黑便1例,无自觉症状3例。
1.2临床表现
本病多数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为苍白、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纳差等。
皮肤干燥、角化、无光泽、萎缩、
毛发干枯易脱落,指(趾)甲扁平、不光整、脆薄易裂,甚至出现反甲。
约1/3病人出现神经痛、末梢神经炎,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视神经水肿、智能障碍等。
小儿表现好动、烦躁、易激动、头痛、发育迟缓、体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喜欢吃生米、泥土、石子等)。
等。
1.3辅助检查
1.4血象检查,典型血象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片中成熟红细胞体积变小,中心淡染区扩大。
网织红细胞可正常或略升高。
贫血指数,红细胞平均体积小于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小于26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小于0.31。
1.5治疗
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原则是寻找病因并治疗原发病、纠正贫血、防止复发。
治疗措施主要是补铁。
补充铁剂的目的在于纠正贫血并补足贮存铁。
口服铁剂是首选方法,常用硫酸亚铁和富马酸亚铁等;若病人对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不能奏效以及因病情需要尽快纠正缺铁(如妊娠后期)者,可改用注射铁剂。
钩虫病要采用驱虫治疗、月经过多的病人要采用妇科治疗、结肠肿瘤要采用手术治疗等等。
2护理
2.1生活护理
指导安排好病人休息,休息可减少氧的消耗。
根据病人贫血的程度、发生的速度以及病人的症状,合理安排病人的活动。
轻度贫血者可照常工作,注意休息和营养。
中度贫血者,可做力所能及的散步或
其他适当的活动,活动量以不加重疲劳感或其他症状为度。
重度贫血、缺氧严重者应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必要时给予吸氧,以改善组织缺氧症状,并协助给予生活护理,待症状好转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
环境要安静舒适,保证充足的睡眠。
轻、中度贫血或贫血发生缓慢、机体已获得代偿能力者,可轻度活动,以不加重症状、病人不感觉疲劳为度。
2.2饮食护理
指导病人合理饮食,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指导病人保持均衡饮食,避免偏食或挑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必要时可少量多餐,尽可能减少摄取刺激性过强的食物。
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强调均衡饮食,不偏食、挑食。
对于有口腔炎、口角炎、舌炎的病人,应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食欲降低的病人,加入适量的调味品,以刺激食欲。
提倡均衡饮食的同时,促进食物铁的吸收,如动物的心、肝、肾、瘦肉、蛋以及豆类、海带、紫菜、木耳或铁强化食物等。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和水果,也可加服维生素C,富含铁的食物应避免与牛奶、咖啡、浓茶同服。
2.3自我病情监测护理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自觉症状是否加重(包括原发病的症状、贫血的一般症状、缺铁性贫血的特殊表现等)、能否平卧、有无水肿及尿量减少、静息时呼吸与心跳的频率有无加快等。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提示病情加重、重症贫血或贫血性心脏病,应及时就医。
2.4用药护理
2.4.1口服铁剂空腹时比餐后或餐中服用亚铁盐吸收要完全,但空腹服用胃肠道反应大,病人常不能耐受,故多选在餐后服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便减轻不良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为胃部灼热感、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泻、便秘等。
避免与茶、牛奶、咖啡或含钙、镁、磷酸盐、鞣酸等的药物和食物同时服用,以防影响铁的吸收,维生素C可防止二价铁氧化,稀盐酸可使三价铁转变为二价铁而利于铁的吸收,因此口服铁剂时可加用维生素C、稀盐酸。
服用液体铁剂时,应使用吸管,以免牙齿受损。
铁与肠道内硫化氢作用,生成黑色硫化铁,故服用铁剂期间应向病人及家属作好解释工作,避免因病人出现黑便而紧张。
2.4.2注射铁剂注射铁剂时病人可有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
肌内注射可引起局部疼痛,长期注射可出现硬结,因此,肌内注射应采用深部注射,并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促进吸收。
另外不要在皮肤暴露部位注射,以防药液外溢引起局部皮肤染色。
注射铁剂除可引起上述局部反应外,还可出现面部潮红、头痛、头昏、恶心、发热、荨麻疹、关节和肌肉痛、淋巴结炎、低血压等全身反应,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故首次注射时应严密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并备好抢救物品和药品。
2.5输血护理
应根据贫血程度及症状决定输全血还是浓缩红细胞。
注意控制输血速度,严重贫血病人输血时速度宜慢,防止因心脏负荷过重诱发心力衰竭。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