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病证治概要
脏腑病证治概要
主要内容
心病证治概要 肺病证治概要 脾胃病证治概要 肝胆病证治概要 肾病证治概要
心病证治概要
心病的证治概要 一、心喜动主明 二、心病多实热
三、用药宜苦寒
一、心喜动主明
心的主要功能为藏神和主血脉两方面。 心喜动主明,心家有病,往往会表现出心脏搏动异 常(色、脉因而失常)和神志紊乱两方面的病变。 神志紊乱和色脉异常是心病的重要症状。
一、肺性宣降
宣指宣发,肺气不宣,则呼吸不畅而成咳喘。降指 清肃、下降,肺失肃降,肺气上逆,亦成咳喘,或致水
道不利。
二、肺病多燥热
肺司呼吸,外合皮毛,与外界大气直接相通,外感 病邪或疫毒之气,不论寒热,常先犯肺;又“肺朝百脉”
以贯通它脏,它脏有病也常累及肺脏,故肺易病而称
“娇脏”,尤其不耐火热燥刑。肺之病不论外感内伤, 若言实,则多属燥热过盛;若论虚,则多为阴津耗伤。
脾胃同为机体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皆赖以营养,故有“后天之本”之谓。
临证中,脾胃有病,往往影响它脏;它脏有病,也
常常影响到脾的运化功能。因此,治病时须时时顾及脾 胃功能,正如俗语所说的“治病先治吃”。
二、虚实各有所主
在临床上,常见两种脾胃的病理变化,一是中焦虚 寒,一是胃肠实热。
虚寒责之于脾病,治宜温补,方如理中汤类;实热
滋肾阴和潜肝阳互相配合,称为肝肾同治。
肾病证治概要
肾病的证治概要 一、肾性潜藏,其证多虚 二、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三、治宜培补,不可伐泻
一、肾性潜藏,其证多虚
肾主藏精,肾精自当填养而不可耗泻。肾精充足, 则根本固密,五脏荣华,体壮神强;肾精亏损,则根本
不固,五脏衰败,体瘦形羸。
肾病多为虚证。一般说来,肾无表证、实证,肾之 热,属于阴虚之变;肾之寒,属于阳虚之变。
三、方药宜轻清
治疗肺病的方药,多宜采用轻清之品。轻,指宣散 轻扬的方药;清,指滋润清肃的方药。肺位于上焦,外
合皮毛,故治宜宣散轻扬以直达病所;肺病多燥热,故
治宜清肃滋润以解其燥热。
脾胃病证治概要
脾胃病的证治概要 一、脾胃为后天之本 二、虚实各有所主
三、脾宜燥,胃宜润
四、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一、脾胃为后天之本
责之于胃病,治宜清泻,方如大承气汤类。
三、脾宜燥,胃宜润
脾的生理特点为恶湿喜燥,故脾病多湿,治宜燥湿 运脾。脾虚则湿聚,脾健则湿自去。
胃的生理特点是恶燥喜润,故胃病多燥热(胃家实
或胃阴虚),治宜清润疏理。
四、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脾胃是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升则健,胃降 则和,脾胃的很多病理变化,都与升降失常有关。
而抽搐痉挛。肝的这些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偏于动、
偏于热,故其用为阳。 由于肝体阴而用阳,故治疗时常采用两方面的治法, 一是滋涵以养肝血之阴,一是疏泄镇潜以平肝气之亢。
、肝肾同治
肝肾同位于下焦,都具有相火,而相火寓于肾水, 都要依赖精血的滋养,这就是肝肾同源。若肾水不足,
则阴虚不能敛阳,容易导致肝阳上亢,治宜滋阴潜阳。
二、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在病理上,五脏损伤,终将影响到肾。故《景岳全 书》中说:“虚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
肾。”反之,肾虚又可使五脏阴阳失调,造成全身机能
衰退。
三、治宜培补,不可伐泻
在病理上,五脏损伤,终将影响到肾。故《景岳全 书》中说:“虚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
肾。”反之,肾虚又可使五脏阴阳失调,造成全身机能
衰退。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祖国医学
二、心病多实热
心属火,故心病以实热病证多见,如心火舌疮、 心热神昏、心热下移小肠、痰迷心窍等。
三、用药宜苦寒
由于心病以实热证居多,故治疗常用苦寒药以清心 火,解热毒,如栀子、黄连、泻心汤、洗心散等。故
《司牧安骥集》中有“心家纳苦”之说。
肺病证治概要
肺病的证治概要 一、肺性宣降 二、肺病多燥热
三、方药宜轻清
升降失常是脾胃病的重要病机之一,故治疗脾胃病
时,须特别注意调整脾胃的升降运动以使其平衡协调。
肝胆病证治概要
肝胆病的证治概要 一、肝喜条达 二、体阴用阳
三、肝肾同治
一、肝喜条达
肝气升发,性喜条达,但又不可升发太过。 “木曰曲直”就是指肝既舒展又柔和的功能特性。
二、体阴用阳
肝为藏血之脏,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为风木之 脏,内寄相火,易动风化火;肝主筋,肝病则筋失濡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