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兼病
六、脏腑兼证
【概述】
1. 基本概念: 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生理上具有相 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当某一脏或 六、脏腑兼病 某一腑发生病变时,不仅表现本脏腑的 证候,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影响其它 脏器发生病变而出现证候。凡同时见到 两个以上脏器的病证,即为脏腑兼病。 2. 脏腑病证的相互传变规律: 凡具有表里、生克、乘侮等关系的 脏器,兼证较常发生。
克犯脾胃
【肝胃不和】
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的证候。
胃失和降:胃脘、胁肋走窜痛或胀痛 胃气上逆:呃逆、嗳气、吞酸嘈杂 肝失疏泄: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 舌脉: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或数
克犯脾胃
【肝郁脾虚】
肝气横逆克脾,脾失健运的证候。
肝郁: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
或急躁易怒
脾失健运:纳呆腹胀;便溏不爽;
[临床表现]
心神——心悸怔忡,失眠健忘, 头目——头晕目眩,面白无华,视物模糊或夜盲, 筋脉——爪甲不荣,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 手足震颤,肌肉闰动, 月经——妇女可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
舌淡苔白,脉细弱或细弦。 [治疗原则] 补养心肝——四物汤加桑椹子、枸杞子、首乌
五、脾肺气虚证
指脾肺两脏气虚,出现脾失健运, 肺失宣降的虚弱证候。 [病因] 1、久病咳喘,耗伤肺气,子病及母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累及于肺
㈠阳气不足诸证:心肺脾肾 【阳虚】形寒肢冷,面色恍白, 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脾:久泄久利,完谷不化 五更泄泻 脾肾阳虚证 肾:小便不利,面浮肢肿 下肢肿甚 心肾阳虚证 心:心悸怔忡,心痛胸闷
说明: 1.心肺气虚是典型的宗气不足证候。 2.脾肾阳虚:以水肿、泄泻为主症
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
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 均可致脾肾阳虚
[治则] [方例]
清热利湿
疏肝利胆
茵陈蒿汤 茵陈五苓散 龙胆泻肝汤
十一、肝肾阴虚
[病因] 肝阴不足,导致肾阴虚——肝肾阴虚 肾阴不足,导致肝阴虚——肝肾阴虚
[临床表现]
头晕目眩, 头 健忘耳鸣, 咽干口燥, 体 腰膝酸软, 胁痛隐隐, 五心烦热, 热 颧红盗汗 失眠多梦, 遗精经少, 舌红少苔,脉细数。
九、肝郁脾虚证
[病因] 因情志不舒,肝失疏泄而引起。 一是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条达而 横乘脾土; 二是饮食劳倦伤脾,脾失健运而反侮于肝, 肝失疏泄而成。
[临床表现]
肝郁症状
脾失健运
胸胁胀痛,善长太息, 急躁易怒, 脉弦 纳呆腹胀, 便溏不爽, 肠鸣矢气,痛泻
十、肝胆湿热
[成因]
1、感受湿热
[临床表现]
咳——久咳喘息,痰多稀白——肺失宣降 运——少食纳呆,腹胀便溏——脾气虚衰,
不能运化水谷 气——乏力少气,声低懒言——气虚之候 肿——面浮肢肿——脾气虚衰,不能运化水湿 舌淡苔白滑,脉细弱——气虚之候 [治疗原则] 补脾益肺——香砂六君汤(培土候。 [病因] 1、 脾肾久病——耗气伤阳, 2、 久泻久痢——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
[临床表现]
心——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脾——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气血——倦怠乏力,头晕健忘,面色萎黄, 出血——或见皮下出血,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 不尽, 舌淡嫩,脉细弱。 气血两虚为其审证要点。 [治疗原则] 补益心脾——归脾汤
四、心肝血虚证
心肝两脏血亏,表现出心神以及所主官 窍组织失养为主的血虚证候。 [病因] 1、思虑过度,暗耗心血 血 亏 2、脾虚化源不足 心神以及所主官窍 3、失血过多 组织失其濡养
热
形体消瘦,潮热盗汗,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黄连阿胶汤、交泰丸
二、心肾阳虚证
由于心肾阳气虚衰,温运无力,致血行瘀 滞,水湿内停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病因] 1、 心阳虚衰, 病久及肾. 瘀血内阻 2、肾阳亏虚, 水气上泛凌心 气化失权
[临床表现]
3. 病变规律
⑴相互表里的脏与腑之间 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肝胆湿热等 ⑵生克乘侮关系的脏与脏之间 金克木---木侮金—肝火犯肺 木克土---木乘土---肝胃不和 肝脾不调 土生金---母病及子---脾肺气虚 火生土---子病及母---心脾两虚
4. 临床表现 “相加原则”
心脾两虚 = 心血虚—心悸怔仲 失眠健忘 + 脾气虚---纳呆腹胀 大便稀溏
脾肾阳气俱伤 3、 水邪久踞 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
[临床表现]
寒
泻
水
形寒肢冷 面色恍白 腰膝冷痛 久泻久痢 五更泄泻 下利清谷 小便不利 肢体浮肿 腹胀如鼓
脾肾阳气虚衰, 不能温煦形体
脾肾阳虚,不能温化水谷
阳虚水湿不化
舌淡胖,苔白滑, 脉沉细无力 [治疗原则] 温补脾肾——真武汤、附子理中汤
病例分析
齐××,男,27岁,1989年10月21日 初诊。自诉近一年来睡眠欠佳,多梦易 醒。近三个月来常有遗精,每月有十余 次,伴头晕、腰酸乏力,心烦心悸,口 苦咽干。舌红无苔,脉细。
曾×,男,32岁。二年前因胃溃疡呕血手 术,术后时感心悸,失眠多梦。 近一年头晕目眩,视物模糊,两目干 涩,肢体麻木。查其患者面白无华,爪 甲不荣,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细无 力。
七、肝火犯肺证
[病因] 肝经气火上逆犯肺,肺失清肃所致. 按五行理论属“木火刑金”证;
[临床表现]
胸胁灼痛,急躁易怒, 肝火 头胀头晕,面红目赤, 烦热口苦, 咳嗽阵作, 犯肺 甚则咳血, 痰稠色黄, 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八、 肝胃不和证
肝胃不和证又称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 [病因] 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横逆犯胃 [临床表现] 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 肝失疏泄 呃逆嗳气 吞酸嘈杂 肝胃不和,胃失和降 食纳减少
心悸怔忡, 寒 形寒肢冷, 精神萎靡 水 肢体浮肿, 小便不利, 甚则唇甲青紫, 瘀 舌淡青紫苔白滑, 脉沉细微
[治疗原则] 温补心肾——真武汤加味 (附、芍、术、姜、苓,桂枝、 红参、红花)
三、心脾两虚证
指由于心血不足、脾虚气弱所表现 的心神失养,脾失健运、统血的虚寒证 候。 [病因] 1、 久病失调 2、 思虑过度 损伤脾胃 3、 饮食不节 心脾气血两虚 4、 慢性失血 血亏气耗
㈡(气)血不足诸证: 【心肝血虚】
淡白:面、眼睑、 唇舌、爪甲
心血虚:心神失养 头面失养 头目失养 肝血虚 筋脉失养 血海空虚
舌淡脉细 虚弱:头目、心神、 筋脉、血海
【心脾两虚】:气血两虚 心血不足:心悸怔忡、头晕 失眠健忘、多梦 脾不统血:肌衄;女子月经量少或漏下不止 脾失健运: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面色萎黄,倦怠乏力 舌脉:舌淡脉细 本证是以上三组症状或多或少兼具的证型。 即:兼见心血不足或脾失健运或脾不统血表现。
5. 脏腑兼病辨证方法: (1)明确脏腑兼病发生的先后顺 序 六、脏腑兼病 (2)分清主次 (3)找出因果、生克、乘侮等规律 (4)明确病理机制,以施治
常见证型
㈠阳气不足诸证:心肺脾肾 【气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眩晕自汗, 舌淡脉虚 心:心悸怔忡(胸闷) 心肺气虚证 肺:咳喘无力,痰多清稀 肺脾气虚证 脾:食少腹胀便溏
复习思考题
1、 脏腑兼病辨证有何规律? 2、 心肾不交与心肾阳虚证如何鉴别? 3、 何谓心肺气虚证? 4、 如何理解心脾两虚证? 5、 脏腑辨证中的心血虚、肝血虚和心肝 血虚证如何鉴别?
6、 脾肺气虚证与肺肾气虚证有何异同? 7、 肝火犯肺证与邪热蕴肺证如何鉴别? 8、 肝胃不和证与肝郁脾虚证如何鉴别? 9、如何理解肝肾阴虚与脾肾阳虚证?
2、嗜食肥甘,湿热内生 3、土壅木侮
[临床表现和分析]
湿热内阻,气机不畅--胁肋灼热胀痛 湿热蕴蒸,胆气上逆--口苦 胆汁外溢--身目俱黄(阳黄) 湿热困阻脾胃,升降失常--厌食 腹胀 泛呕 大便不调 湿热循经下注--阴痒 阴囊湿疹 睾丸肿胀热痛 女子带下黄秽臭 少阳枢机不利,邪正相争--寒热往来 湿热证--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 脉弦数
【肺肾阴虚】
是肺肾金水关系失调,金不生水,水不润 金所表现的证候。 肺:干咳少痰或无痰,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肾: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齿摇发脱,健忘
及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
阴虚内热证:
㈣肝之乘侮致病
【肝火犯肺】木火刑金
肝经气火上逆犯肺,肺失清肃的证候。
木旺侮金:胸胁灼痛,急躁易怒 咳嗽痰多色黄而粘,咯血 肝火上炎:兼见肺热或痰热之象
㈢阴虚诸证:是证型最多的一类
【心肾不交】心肾水火失济
是以失眠为主症的心肾阴虚火旺证。
心悸少寐 惊悸多梦
阴虚证 (肾阴虚)
男子遗精 女子梦交
【肝肾阴虚】
是肝肾阴液不足,虚热内扰,而阳亢于上
的表现不明显的证候。
肝:胁痛(隐痛),头晕目眩
肾:腰膝酸软,耳鸣健忘
及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等生殖症状 阴虚内热证:
肠鸣矢气;痛泄
舌脉:舌苔白,脉弦或缓弱
一、心肾不交证
心肾不交证是由于心肾水火既济失调 所反映的心肾阴虚阳亢的证候。 [病因] 1、思虑劳神太过 耗伤心肾之阴 2、情志郁而化火 虚阳亢动 3、虚劳久病, 上扰心神 房事不节 肾阴亏耗
[临床表现]
心烦少寐, 心 心悸多梦, 五心烦热, 头晕健忘, 头 耳鸣如蝉, 口燥咽干, 下 ——腰膝酸软,男子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