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私学接受弟子的基本原则。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贫富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人学受教育。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贵族垄断教育而言的,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并付诸实践,把教育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扩大了教育的基础和人才来源,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具有历史进步性,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习目的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其首要作用在于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朝哪个方向而努力。
2、学习动机能增强学习的努力程度。
大量研究表明,动机水平高的学生能够在长时间的学习活动中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坚持完成学习任务的毅力,而动机水平低的学生则缺乏学习活动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3、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效果。
大量研究表明学习动机能够促进学生取得学业上的成就,但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总是一致的。
有些学生学习动机水平较高,学习成绩却不理想,因为动机只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众多因素之一,进一步研究表明,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是通过加强努力程度,集中注意力和对学习的立即准备等去间接地增强与促进学习效果的。
答:我国中小学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全班学生使用同一种教材,按照同一进度和要求进行教学,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内在潜力,容易使教学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班级授课制只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没有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对策:1、使整个教学过程个别化、个性化,主张用自学辅导以及借助现代教学技术的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来替代级授课制。
2、另一方面是以级授课制为基础,吸收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如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等,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级授课制的优势。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试题一、名词解释(5﹡6=30分)1、学习迁移: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
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按其效果来看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按迁移的顺序来分,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把两个维度组合起来,形成顺向正迁移、顺向负迁移,以及逆向正迁移和逆向负迁移四种形式。
2、元认知 P2353、道尔顿制 P1934 、四段教学法(找不到,只能找到五段教学法)5、监生历事制 P1136、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二、简答题(10﹡2=20分)1、简述现代教师的基本素养。
P852、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基本关系是哪些?P60三、分析论述题(20﹡5=100分)1、试析奥苏伯尔意义学习及其对课堂教授教学的启示。
P216启示:1、注意讲解教学,使学生快速有效地获取知识。
2、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3、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4、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心向或学习动机。
2、论述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P1773、简要比较儒墨两家教育思想的异同。
答:儒家和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个著名的学派,孔子创办了儒家学派,墨子创办了墨家学派,并使之与儒家相对立。
两个学派的观点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1、儒墨两家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1、从教育作用上看,两家都比较重视教育的作用,儒家非常重视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墨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希望用上说下教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重视环境的影响与教育对个人成长上和作用。
墨家主张教育要培养贤士,墨家培养的贤士与孔子培养的君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要做治术人才。
2、从教育目的上看,两家都着重于培养治术人才,儒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维护阶级统治所需要的各类人才,3、从教育内容上看,两家都重视传统经书和文史知识的学习。
儒家教育以诗书礼乐春秋为基本的教育内容。
墨家重视诗书百国春秋的学习。
1、儒墨两家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1、从教育作用上看,儒家主张命定论,基本在以先天人性论的基础上来强调教育,在人的成长中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墨家非常重视教育,特别强调发挥人的主动精神,在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十分重视环境的景响与教育的作用,并以此来反对命定论,是比较彻底的。
2、从教育目的上看,儒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维护阶级统治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墨家主张教育要培养贤士,贤士的主要品德是兼爱,兼爱与孔子的仁有极大的不同。
3、从教育内容上看,儒家实际上就是以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教育。
4、有人说,现代的青年是垮掉的一代;有人则说,不!现在的青年一代是生气勃勃、大有希望的一代。
请说说你的看法,并论述当前德育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
P75 (重点)5、2007年领到毕业证书的比尔﹒盖茨在母校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这样说到:“人类最伟大的进步并不来自于这些发现,而是来自于那些有助于减少人类不平等的发现。
不管通过何种手段——民主制度、健全的公共教育体系、高质量的医疗保健、还是广泛的经济机会——减少不平等始终是人类最大的成就。
”请针对以上内容,结合当今社会特点,论述教育所应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
(自己总结):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
所以称为产婆术。
产婆术过程分成四步: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提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10、成就动机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它具有以下特征,1、对中等难度的任务有挑战性,并全力以赴地获取成功。
2、对达到的目的明确,并抱有成功的期望。
3、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
4、选择工作伙伴以高能力为条件,而不是以交往的亲疏关系为前提。
二、简答题。
(每小题10分,共20分)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的作用。
答: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不管是有组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散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使年轻一代健康成长。
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而环境中其他方面的影响,往往是自发的,偶然的,片断的,是不能与学校教育相比拟的。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来进行工作的,教师受国家授权和社会委托来教育学生,他们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熟悉教育内容,懂得教育的规律和方法,能自觉地促进学生的思想,学业,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
学校教育要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条件是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离开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的作用无从谈起。
同时,学校教育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另外,还应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争取学生家庭,社区和其他社会力量和积极配合,协同一致地去教育学生,发挥多方面力量的优势,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2、简述教学过程的性质。
P58(重中之重,基本每年都考)三、分析论述题。
(每题20分,共100分)1、论述陈鹤琴“活教育”教育目的论。
2、论述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原理。
P1773、论述品德学习的过程及其条件。
品德学习的过程有两个方面的理论: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前道德阶段(5岁以前)这一阶段儿童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也不能把自己从他人中分化出来。
道德实在论阶段,也称为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
自律道德阶段(10岁后)这一阶段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是能够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和改变,违反规则并不是总是错误的,也不一定非要受到惩罚,儿童开始使用一种互惠性的公平标准。
第二个理论是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第一水平:前习俗道德水平,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为基础的道德推理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阶段和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
第二水平:习俗道德水平。
这一阶段的个体已经内化了社会规则,其道德推理着眼于满足社会期望,包括好孩子道德观,法律—秩序道德观两个阶段。
第三水平:后习俗道德水平。
这一阶段的个体是基于内心的一套标准进行推理。
包括社会契约理论和全面的道德原则两个阶段。
条件:影响品德形成的外部条件,1、家庭环境。
2、学校集体。
如班集体的影响,学校德育的影响,学校集体中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影响。
3、社会化。
影响品德形成的内部条件,1、道德认识,2、个性品质,3、适应能力。
4、为什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答: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种基于人,通过人,为了人的教育思想,是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人本主义思想家批判了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割裂了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的极端观点。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他们认为,教育只有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结合起来才是合理的,针对工业社会中被异化了的人性,他们通过再上追溯从古希腊哲人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文艺论,60年代后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终身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成人教育理论家和活动家朗格郎。
终身教育理论的观点主要有:(1)教育应该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任何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2)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一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
(3)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方法;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对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建立学习化社会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