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的行政监督体系的法制监督
篇一:论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中的舆论监督
论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中的舆论监督
摘要:在我国,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
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政府的监督,而其中舆论监督是我国
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宪法赋予人民言论自由的
权利和参政议政的途径,在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
关键词行政法制监督;依法行政;舆论监督
行政法制监督是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行政管理科
学化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行政法制监督不仅包括来自行
政机关内部
的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等的自我监督,也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
政党、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及社会舆论等对行政机关的外部监督。
舆论监督是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也是新闻媒
体的一种特殊职能,更是宪法赋予人民言论自由的权力和参政议政
的途径。
一、舆论监督的概述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大众传媒工具如报纸、电视、广播、网
络等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表现
为言论自由权、结社权、知情权、对政府机构或官员滥用权力等不
当行为进行举报、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舆论监督是宪法赋予人民群
众的一项权利,也是人民群众表达自己意志的重要形式。
准确及时
的监督,可以抑恶扬善,稳定社会,凝聚人心,推进政
治文明建设,
篇二:中国的监督体系
中国的法的监督体系
当代中国的法的监督体系,是指由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法对各种法律活动进行监督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根据监督主体的不同,分两大类: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一、国家监督,指国家机关的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
这类监督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法的效力,是中国法的监督体系的核心。
1.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是指人大所进行的监督。
它包括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
形式有两种,即法律上的监督和工作监督。
(1)法律上的监督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立法程
序对某项法律、法规进行审查,确定其是否符合宪法,对违反宪法的法律、法规予以撤销,从而实现监督。
在地方,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地方性法规和地方其他决议、决定的实施。
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撤销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不适当的决议,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2)工作监督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对
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即“一府两院”行使撤销和罢免权,从而实现监督。
2.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检察机关的监督和审判机关的监督两种。
3.行政机关的监督分为两类,即一般行政监督和专门行政监督:
(1)一般行政监督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所进行的监督。
(2)专门行政监督指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监督机关实施的法的监督。
它包括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两种。
二、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即非国家机关的监督,是指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和公民的监督。
中国社会监督的主要形式包括:各政党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
1.各政党的监督:各政党的监督主要为执政的共产党的监督和参政的各民主党派的监督。
2.社会组织的监督:是指人民政协、工会、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组织、消费者保护协会等社会团体对法的实施的监督。
3、社会舆论的监督:这是一种十分广泛的社会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发表自己的意愿和看法,对国家各方面工作以及社会法律生活进行监督。
立法权是相对于行政权、司法权而言的国家权力,
立法程序主要包括:提出法案、审议法案、表决和通过
法案、公布法等几道程序。
法的适用对象
属人原则:以人的国籍和组织的国别为标准,本国的人和组织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受本国法的约束,一国的法不适用在该国领域的外国人和组织。
属地原则:以地域为标准,一国的法对它管辖地区内的一切人和组织,不论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都有同样法的效力。
本国人和组织如不在本国,则不受本国法的约束。
中国实行的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的综合性原则。
法的空间效力
其中一类为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即在一国主权所及全部领域有效,包括属于主权范围的全部领陆、领空、领水,也包括该国驻外使馆和在境外航行的飞机或停泊在境外的船舶。
中国宪法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除本身有特别规定外,都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从旧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新法对行为人的处罚较轻时,则从新法。
中国现时期主要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
违法
1.违法与合法并不是非此即彼。
许多行为虽然不算违法,但不一定等于合法,法对这些行为并未明确禁止,并不意味法就支持或保护这种行为。
2.违法和犯罪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凡是犯罪的行为都是违法的行为,这是两者的重要联系;但并非凡是违法的行为都是犯罪的行为,这是它们的重要区别。
犯罪是违法的最高阶段,违法是犯罪的必备条件。
法的责任可以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经济责任、违宪责任等。
法的制裁可以分为: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等。
篇三:浅析我国行政监督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
浅析我国行政监督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
摘要:行政监督是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行的重要机制。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到执行等各方面构建完善的行政监督体系。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内外结合的行政监督体系,发挥着较为全面有效的监督功能。
但也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如“漏监”、“虚监”、“难监”等问题。
本文分析了我国行政监督的基本特征及健全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制度的重大意义,指出我国行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阐述了如何加强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关键词:行政监督;监督主体;监督方式;行政监督立法
行政监督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行政管理活动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是实现行政管理法制化的重要保证,是防止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保证法制统
一、保障公民个人自由的需要。
经过行政改革,我国的行政监督机制已逐步趋于完善,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的行政监督机制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现阶段我国行政监督主体地位不高,缺乏独立性,监督体系缺乏合力,监督效能低,监督法规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事后追惩性等,这既为行政监督的强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为其提出了清晰的线索和方向,即理顺监督体制、健全行政监督体系。
形成相对独立的行政监督主体,健全行政监督的法律机制。
一、行政监督的内涵
监督就是监察、督促,它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监督主体、监督客体和监督内容。
在狭义上,行政监督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政府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进行的约束、检查和督促。
在广义上,行政监督指行政监督的主体除了国家行政机关以外,还包括其它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
行政监督是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对于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促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廉政,提高政府的绩效,发挥着重大的保障作用。
因此,研究我国当前行政监督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以及完善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行政监督的基本特征及健全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我国行政监督的基本特征
我国行政监督是指政党组织、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等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原则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活动。
我国较完整的行政监督体制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初步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较为完整的、呈网络格局的行政监督体系。
其基本特征如下:
1.行政监督主体的多元性。
行政监督主体的多元性表现在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社会团体、新闻机构、公民等,都具有行政监督主体资格,体现了我国行政监督的人民主权原则。
2.行政监督内容的广泛性。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权力都应该受到广泛监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社会行为等都可以成为行政监督的内容。
3.行政监督行为的统一性。
一方面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行政监督的领导核心,统一协调、组织各种监督力量,利于提高监督效能;另一方面,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了我国行政监督制度的整体。
(二)健全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制度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