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管理成本全球最昂贵
中国:全球第一的行政管理成本
关于这件事,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全国人大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我国行政成本高居世界第一:1978年至2003年间,我国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3万亿元,增幅约20倍。
而同期行政管理费则从50亿元升至7000亿元,增长87倍。
公务员的职务消费增长140倍多。
而且,近年来平均每年增长23%。
他说,调查报告得出一个结论:2005年到现在,大概每年行政经费的增加额度是以1000亿元的速度在递增,中国公务员的职务消费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近1/4。
而在国外,行政管理一般只占财政收入的3%至6%。
2010年3月6日人民网报道说:2010年两会期间,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从2005年到现在,我国行政经费仍然大约以每年一千亿元的速度在递增。
而据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的研究表明:2007年,我们政府供养人员的支出比例是全部实际支出比例的44%左右。
然而,事实却是:1995年,我国行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中比重11%,到2006年,已接近30%;而同年的日本仅2.38%、英国4.19%、韩国5.06%,印度为6.3%,美国为9%。
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曾大声疾呼,2007年我国财政支出中行政事业支出浪费晾人,单公车出行和公款招待就达6700亿。
仅说三二制的公务车(公事公用、领导私用、司机自用)就支出约60亿人民币。
而且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
而公费旅游开支更是惊人,一个厅局给干部去一趟欧洲公费开支至少6万元,相当于中国西部建一所希望小学的费用。
而一个单位的考察团一次国外考察,花费动辄上100万元。
这样的情况目前在中国各省都存在。
一根烟二两油,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底下坐栋楼。
这是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写的一首打油诗,形象地揭示了当前政府行政性开支浪费现象。
中国政府官员数量总共约7000万,由此可计算出中国官员绝对数量与官员密度均居世界第一。
公务员贵族化了,还能称公仆吗
这几年来,中国公务员贵族化的进程非常之快,而且还在加速,这种情况让人忧心忡忡。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公务员贵族化了还是公仆吗,中国又会怎么样呢?
中国公务员贵族化的进程是可以量化的。
这个量化最直观的标准便是逐年急剧提高的公务员报考人数和录取比例,它所体现的是全社会的职业估价。
2003年报考公务员,当时报名的人数不过8.7万人,七年后,2010年报考国家公务员的人数激增,突破了140万人,角逐1.6万个岗位。
考生人数暴涨16倍,平均录取比例达到88:1。
国家能源局的一个主任科员的职位,计划仅招收一人,但是竟然有4961人报名,创下了历届考试中最热职位的记录。
此外,竞争比例最高的前6个职位都达到了三千比一。
我们应当深思的是,为什么公务员的岗位有着如此强大的诱惑力?答案是公务员已成为中国蒸蒸日上的新贵族。
公务员的收入怎么样?
近来,有全国各地的许多最底层公务员加入了晾客一族,当然,他们之所以加入晾客族,绝非炫耀自己的收入,而是在感叹自己食无鱼。
不过我们不妨管中窥豹:
北京公务员晾出的数字是,总收人大体在55200元(这个晾单中显然隐藏了许多福利待遇)。
上海公务员晾出的是每年人均收入12万元。
武汉的晾客晾出的是每年人均90000元。
而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754元,年收入在3 3万元上下。
公务员工资显然已经是工薪中的新贵族了。
我们再看公务员工资的增长速度,笔者手中有一个来自国家统计局石家庄市调查队的调查:从2007年到2009年,石家庄市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即公务员收入增长最快,工资收入水平增长1.77倍。
不过两年(2007-2009),公务员的收入竟增长了177%!而同期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收入仅增长了10%。
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十七年的增长,比不上公务员的工资两年的增长。
在国外,公务员收入和蓝领没什么显著差别,甚至低于一些劳动强度大的蓝领,如瑞典公务员工资不如建筑工人的工资高,新加坡公务员工资不如筑路工的工资高。
欧美国家规定:公务员工资不得超过私营企业职工的工资。
在日本,国家公务员适用《国家公务员法》,地方公务员适用《地方公务员法》。
政府设人事院专门负责对民间收入情况进行调查,以使公务员收入水平与民间收入保持一致。
2010年8月,日本人事院建议公务员工资和奖金下调,平均年收入调整为633.9万日元,比调整前减少了9.4万日元,这是日本连续几年同时下调公务员工资和奖金。
如果公务员贵族化了,中国会怎么样?不要忘记,公务员是靠纳税人的钱养活的,纳税人的钱养活了一批贵族,仆人比主人富有,还能称为公仆吗?
中国:公车改革己到了非动大手术不可的时候了
2011年1月4日,中国的各大主流媒体及大型门户网站几乎都同时在最显著的位置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近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即将启动,这也是中国史上最严格的一次公车改革。
公车改革声明,厅局级以下官员专车或全部取消,只采用公务用车。
让我们来看看公众对此事的反应:
人民网上的人民调查结果是《仇成网友支持公车改革》。
到2011年1月10日22时,共4023人参与了调查,其中3639票投给了赞成,定义明确减少腐败;共有7.5%的网友认为信息不明确影响改革。
为什么会说信息不明确影响改革?中国究竟有多少公车?
2010年12月28日,《中国经济周刊》上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官方称全国公车200万辆年花费2000亿被质疑严重缩水》。
据《京华时报》报道,人大代表叶青表示,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公车数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
但民间和学者统计的数据是,全国公车数量约为300万至350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约为3000亿元~4000亿元。
两者的数据相差巨大。
哪一个数据更可信,无需笔者来回答。
2010年12月16日,在韩国首都,首尔市政府发狠,把官车数量一下砍到只剩下4辆。
在美国,除美国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部长等少数顶级官员的车辆有较高特权外,其他高级官员,包括多数部长、国会议员或是州长,上下班都开私人汽车,只有参加公务活动时才可以用公车。
在日本,下班骑自行车回家的市长不足为奇。
在德国,司局长级的官员只保证公务用车,不配备专车。
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只有市长一人享有专车待遇。
中国的公车改革已到了非动大手术不可的时候了,中国的公车改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这样不容置疑。
结论:高昂的行政管理成本必须降下来
中国年公款消费9000亿是个什么概念呢?
第一,如果按我国13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要为公款消费付出的代价是692元还多,这个数字接近我国中等以下城镇大多数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第二,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995万人,也就是说在全国13亿人口中,年平均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为公款消费付出的代价约1153元多,是我国北方地区农民一季农作物的产值。
第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财政收入88477亿元,9000亿元的公款消费要占2009年财政收入总量的13.14%。
可见公款消费的负担何其之重,而可能造成的危害又何其之巨!
我们应当坚决地将全球最昂贵的行政管理成本降下来,先从公车改革上开刀,逐步精兵简政,全面铺开。
只要有决心,便一定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