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单元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四单元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
展道路的探索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趣味情境历史回声 2013年是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21 周年。1992年,是中国非同寻常 的一年。这一年,因为一个人和 一场会,使它在中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历史上显得格外耀眼。 正是邓小平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才使中国能够续写改革开放的辉煌, 中国才能够成为一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日益崛起的大国。
思维启迪 从图片看,“一五”计划有什么特点?
提示:优先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重点建设东北工 业基地,同时也重视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工业化 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1.目的:适应国家________ 2.过程 (1)农业 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
提示: (1)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
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 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
的矛盾。解决方法:发展生产力。
(2)事件:“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1959
~1961年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2.“左”倾错误发展 高速度 。 (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________ (2)表现 ①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炼钢铁 为中心的“大跃进”。 ②发动以__________ ③发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3)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后果 国民经济 遭到严重破坏。“大跃进”期间,中国经济 ①使__________ 损失在1 000亿元以上。 ②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 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折发展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课标导航
课程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 标准 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了解建国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的表现。 学习 2.理解探究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经济建设的成 导航 就与失误。 3.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链接现实生活 生活中的改革开放 东方巨龙腾飞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链接单元要旨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发 展道路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 学习、探索的曲折发展历程,终于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 得到极大提高,而经济腾飞又带来了社会进步和生活巨变。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2.原因 (1)客观原因:人们对错综复杂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中 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及中国革命、建设的认识也需要 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需要一个过 程。 (2)主观原因 ①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的认识和分析发生了偏差,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新知初探思维启动
主干梳理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国民经济 形势基本好转。 (1)经济条件:1952年底,___________ (2)理论准备
①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
业化的主张。
重工业 的 ②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作出了优先发展_______ 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核心归纳 二十年(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原因及教训 1.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主张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 的高速度。 (2)“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违背了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 到严重破坏。 (3)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 水平,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国民经济 的严重困难。 (4)“文化大革命”: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使经济建设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栏目 导引Fra bibliotek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GDP的大幅度增长,城市化进 程的加快,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都是 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体现。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 ,
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也犯下了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严重的“左”倾 错误。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从农村
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再到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经济得 到迅速发展。 ● 我国的对外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伴而行。从经济特区到沿 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内地,我国的对外开放已形 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的经 济发展又增添了新的强大动力。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2.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3.成就 (1)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工业体系 。 (2)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___________ (3)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 展开。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公有制。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议
(1)内容 ①基本形势: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已基本建立。 工业国 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 ________ 国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 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农业国 变为先进的工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 ________ 业国。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2)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发展生产力与
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一体两翼”。 实质:解决所有制问题,即变各种形式的私有制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 基础。
(3)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合理规定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
比例;正确选择发展方向,集中力量保证重点部门。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核心归纳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1)改革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
之间的关系。 (4)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一五”计划既是中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 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开始。
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 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探究问题: (1)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一五”计划制定了优
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过渡时期总路线有什么特点?其实质 是什么? (3)“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功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提示:(1)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② 从现实需要看,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 ③从苏联影响看,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④从行 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呈现出曲折发展的特点。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课堂互动细研精析
主题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史料: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 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首先保证重工业 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 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 „„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易错易混】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涉及
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二者的不同点 在于:“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
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
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 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1959~1961年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充实 、提高”的 (2)内容:1960年,提出了“调整、巩固、_____ 方针。 (3) 作用:到 1962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 生活有所改善。 4.“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国民经济建设 。 (1)严重干扰和破坏了______________ (2)导致人民生活水平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3)“文革”十年中国民经济损失约5 000亿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