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第十二讲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汇编

12第十二讲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汇编


2、关于四声八病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颐(yí)著《四声切韵》, 提出四声说:
❖四声:指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四声 是根据汉字发声的高低、长短而定的。诗歌 则可以根据字声调的组合变化,使声调按照 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以达到铿锵、和谐, 富有音乐美的效果。发现四声,并将它运用 到诗歌创作之中这就是永明体产生的过程。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一节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 (一)永明体 ❖ 1、永明新诗体的产生。 ❖ 永明体: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齐梁时出现的讲
究声律与对偶,不同于古体诗的一种诗体。齐、 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因为这 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世呼为“永 明体”。这一时期诗歌的主要发展倾向,是在诗 歌形式上的探索。最大的诗人聚集之地是竞陵王 萧子良的西邸,核心成员是萧衍、沈约、谢眺等 “竟陵八友”。在这个诗歌创作中心,诗人们讲 求声律,提出了“四声”、“八病”的声律说, 诗文声律日益严格,声韵讲求日益精密,使诗歌 形式出现了新面貌。
❖ (2)由于讲求了诗歌的韵律美,这就矫正了晋宋以 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深沉重的弊病,而转向清新通 畅。
❖ (3)由于新体诗的篇幅有一定的限制,不容许过去 那样肆意铺排,一味卖弄才华学问的写法,这样明净、 凝练的作品开始多起来,这在诗歌史上是一个意味深 远的变化,对后来梁陈乃至唐诗语言风格都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 第三,提出了著名的为文“三易”说,此说见载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其中云:“沈隐侯曰: ‘文章当以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 易读诵,三也。’”所谓“易见事”,就是指隶 事用典必须明白晓畅,“易识字”是反对用生涩 僻奥的字词以争奇炫博,当然也是对创作的合理 要求。所谓“易诵读”,则主要指声律的和谐。
(4)沈约诗歌内容
❖沈约的成功之作以反映对现实不满、抒写 离别、描摹山水为内容的作品写得最出色。
《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 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 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译文】
人生在青春年少之时, 总是把别离重逢看得那么 容易。我和你都到了衰暮之年,已非昔日的相离 相别。不要说眼前只一杯酒微薄,恐怕往后难以 再见面把酒。即使梦中也难以再相会,到时何以聊 慰我的相思!
(二)永明体重要作家
1、沈约
1、沈约(441~513年),字休 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 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 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 “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 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 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 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 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 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 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 度支郎。著有《晋书》、《宋 书》、《齐纪》、《高祖纪》、 《迩言》、《谥例》、《宋文章 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 《宋书》外,多已亡佚。
(2)文学成就
❖ 第一,沈约是永明体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南 史·陆厥传》云:“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瑯琊王 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为文皆用 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 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 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 第二,沈约较早地论及了“情”、“文”、“质” 之间的关系,其主要观点体现于《宋书·谢灵运传 论》中,这篇传论可以看作是文学观的一个总纲。
❖ 沈约提出为文“三易”的主张,对于革除宋诗的 排偶板滞、僻涩晦奥之风,从而形成齐诗的清省 风格是有一定意义的。
(3)诗歌风格
钟嵘以“长于清怨”概括沈 约诗歌的风格。一方面是指 其作品具有清新之气,另一 方面又往往透露出一种感伤 哀怨的情调。这种特征主要 表现在他的山水诗和离别哀 伤诗之中。由于他注、重格 律,所以逐渐走向近体,由 于他强调为“三易”,诗风 以自然工丽为主。
3、永明新诗体特征
❖ 第一,讲求声律,用韵已相当考究,其主要表现为 押平声韵者居多,押本韵很严,至于通韵,很多已 接近唐人。
❖ 第二,诗的பைடு நூலகம்幅已大大缩短,句式渐趋于定型,以 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
❖ 第三,讲求写作技巧,讲求骈偶、对仗,律句已大 量出现,有些典故很自然地融入诗中。
❖ “八病”:文人沈约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 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必须避免出现平 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 纽八种弊病称为“八病”。
❖ “四声八病”用于永明体诗歌的创作中,对于增 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是有积极意义的,声律与对偶的融合,形成了具 有格律的新体诗。这是古体诗向格律诗演变的一 次关键性的转折,为后来唐代律诗的成熟奠定了 基础。但要求过分苛刻,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
❖ 【艺术表现要点】
一是抒情线索上有着鲜明的特征。前四句写少年离 别之易”,后四句写老年离别之“难”(难以忍 受),而络绎奔流在诗的底蕴的,则是“难”的 深沉慨叹。 诗人以“明日难重持”为感情枢纽,往前推移—— 念及少年意气的“易前期”,不由充满了追悔和 遗恨;往后瞻望——遥想别后的相思,更增惆怅 和哀伤之感。而且,惟有少年之“易”,才反衬、 加重了老年之“难”的伤感;也惟有老年之 “难”,才写尽说透少年之“易”的轻率。在这 “易”与“难”的纷纭交错之中,一缕缕充满人 生感喟的情丝,脉脉吐出,全诗也因而具有了丰 富的涵载容量。
【分析】
1、 第一联是说他们青春年少之时,踌躇满志,满以为
分别后再会很容易,真可谓“少年不识愁滋味”。 第二联是说我和你都到了衰暮之年,今日把手相逢,
已非“少年日”相离相别之时了,真可谓“而今 识尽愁滋味”。 第三联是说亲爱的朋友,请不要以为这一杯饯别之 酒太微薄,微不足道,须知今日离别之后,恐怕 今生今世难有把酒相逢的机会了! 第四联紧接上联,说即使别后在梦中也难以相会, 那么,能用什么来聊慰我的满腔相思之情呢? 2、主题思想:本诗以满腔的至诚抒发了诗人沈约对 友人范岫的依依惜别之情。
❖ 第四,革除了刘宋时元嘉体诗痴重板滞的风气,追 求流转圆美和通俗易懂的诗风。
❖ 第五,讲求诗首尾的完整性,讲求构思的巧妙,追 求诗的意境,写景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
4、永明体的影响
❖ (1)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从原始自 然艺术的产物——“古体”诗,开始走向人为艺术的 “近体诗”。永明体,也就成为近体诗形成的前奏, 成为人为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