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析几何题型小结

解析几何题型小结

18.已知抛物线 C:x2=2py(p>0)的焦点为 F,抛物线上一点 A 的横坐标为 x1(x1>0),过点 A 作抛物线
C 的切线 l1 交 x 轴于点 D,交 y 轴于点 Q,交直线 l:y= 于点 M,当|FD|=2 时,∠AFD=60°.
(Ⅰ)求证:△AFQ 为等腰三角形,并求抛物线 C 的方程; (Ⅱ)若 B 位于 y 轴左侧的抛物线 C 上,过点 B 作抛物线 C 的切线 l2 交直线 l1 于点 P,交直线 l 于点 N, 求△PMN 面积的最小值,并求取到最小值时的 x1 值.
Ⅰ.与几何结合
一、椭圆的对称性
椭圆
1.已知椭圆 C:
=1(a>b>0)的左焦点为 F,C 与过原点的直线相交于 A,B 两点,连接了 AF,
BF,若|AB|=10,|BF|=8,cos∠ABF= ,则 C 的离心率为( )
A.
B.
C.
D.
二.设角,利用三角函数
2.设 F1、F2 分别为椭圆 + =1 的左、右焦点,c=
,求直线 AB 的方程.
(二)不设点,设直线
20.已知椭圆 + =1(a>b>0)的右焦点为 F2(1,0),点 H(2,
)在椭圆上.
(1)求椭圆的方程; (2)点 M 在圆 x2+y2=b2 上,且 M 在第一象限,过 M 作圆 x2+y2=b2 的切线交椭 圆于 P,Q 两点,问:△PF2Q 的周长是否为定值?如果是,求出定值;如果不是 ,说明理由.
Ⅱ.计算技巧
一、利用多个曲线方程联立
15.(2014•江西模拟)若两曲线在交点 P 处的切线互相垂直,则称呼两曲线在点 P 处正交.设椭圆 +
=1(0<b<2)与双曲线 ﹣y2=1 在交点处正交,则椭圆 + =1 的离心率为( )
A.
B.
C.
D. ﹣1
二、怎么设?
(一)直接求点 16.已知曲线 C 上任意一点 P 到两定点 F1(﹣1,0)与 F2(1,0)的距离之和为 4. (Ⅰ)求曲线 C 的方程; (Ⅱ)设曲线 C 与 x 轴负半轴交点为 A,过点 M(﹣4,0)作斜率为 k 的直线 l 交曲线 C 于 B、C 两点(B 在 M、C 之间),N 为 BC 中点.
19.(2014•潍坊模拟)如图,椭圆 C1:
的离心
率为 ,x 轴被曲线 C2:y=x2﹣b 截得的线段长等于椭圆 C1 的短轴长.C2 与 y 轴的交点为 M,过点 M 的两
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l1,l2 分别交抛物线于 A、B 两点,交椭圆于 D、E 两点, (Ⅰ)求 C1、C2 的方程;
(Ⅱ)记△MAB,△MDE 的面积分别为 S1、S2,若
三、长度、面积关系转化 (一)绕来绕去
4.已知 P 为椭圆
上一点,F1、F2 为椭圆的左、右焦点,B 为椭圆右顶点,若
∠PF1F2 平分线与∠PF2B 的平分线交于点 Q(6,6),则 (二)拆、补线段关系
= _________ .
5.(2014•重庆三模)已知圆 M:(x﹣ )2+y2=r2(r>0).若椭圆 C: + =1(a>b>0)的右顶
23.(2014•吉林二模)已知椭圆 + =1(a>b>0)的右焦点为 F(1,0),离心率 e= ,A,B 是椭
圆上的动点. (Ⅰ)求椭圆标准方程; (Ⅱ)若直线 OA 与 OB 的斜率乘积 kOA•kOB=﹣ ,动点 P 满足 = +λ ,(其中实数 λ 为常数).问 是否存在两个定点 F1,F2,使得|PF1|+|PF2|为定值?若存在,求 F1,F2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Ⅲ)若点 A 在第一象限,且点 A,B 关于原点对称,点 A 在 x 轴上的射影为 C,连接 BC 并延长交椭圆 于点 D.证明:AB⊥AD.
10. (2014•金华模拟)已知抛物线 Q:y2=2px(p>0)的焦点与椭圆 +
=1 的右焦点相同. (Ⅰ)求抛物线 Q 的方程;
(Ⅱ)如图所示,设 A、B、C 是抛物线 Q 上任意不同的三点,且点 A 位于 x 轴上方,B、C 位于 x 轴下方. 直线 AB、AC 与 x 轴分别交于点 E、F,BF 与直线 OC、EC 分别交于点 M、N.记△OBM、△ENF、△MNC 的面积依次为 S1、S2、S3,求证:S1+S2=S3. 11.(2013•湖北)如图,已知椭圆 C1 与 C2 的中心在坐标原点 O,长轴均为 MN 且
(2)设不过原点 O 的直线 l 与该椭圆交于 P,Q 两点,满足直线 OP,PQ,OQ 的斜率依次成等比数列, 求△OPQ 面积的取值范围. 【本题中 P、Q 点由直线 PQ 而生,故设 PQ 斜率,表达 OP OQ 斜率】
26.(2014•杭州二模)设抛物线 C:y2=2px(p>0),A 为抛物线上一点(A 不同于原点 O),过焦点 F 作直 线平行于 OA,交抛物线 C 于点 P,Q 两点.若过焦点 F 且垂直于 x 轴的直线交直线 OA 于 B,则 |FP|•|FQ|﹣|OA||OB|= _________ .
B. 3
C.
D.
9.已知曲线 C1:
C1 的左焦点. (Ⅰ)求 λ 的值;
,曲线 C2:
.曲线 C2 的左顶点恰为曲线
(Ⅱ)设 P(x0,y0)为曲线 C2 上一点,过点 P 作直线交曲线 C1 于 A,C 两点.直线 OP 交曲线 C1 于 B,D 两 点.若 P 为 AC 中点. ①求证:直线 AC 的方程为 x0x+2y0y=2; ②求四边形 ABCD 的面积.
相切,求直线 l 被曲线 C1 截得的线段长的最小值.
28.若点 A(1,2)是抛物线 C:y2=2px(p>0)上一点,经过点 B(5,﹣2)的直线 l 与抛物线 C 交于 P, Q 两点.
13.如图,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 x 轴上,它的一 个顶点为 A(0, ),且离心率等于 ,过点 M(0,2)的 直线 l 与椭圆相交于 P,Q 不同两点,点 N 在线段 PQ 上. (Ⅰ)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Ⅱ)设
,试求 λ 的取值范围.
五、线性规划思想
14.已知椭圆 C 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 x 轴上,以两个焦点和短轴的两个端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一个面积为 8 的正方形(记为 Q). (Ⅰ)求椭圆 C 的方程; (Ⅱ)设点 P 是椭圆 C 的左准线与 x 轴的交点,过点 P 的直线 l 与椭圆 C 相交于 M,N 两点,当线段 MN 的中点落在正方形 Q 内(包括边界)时,求直线 l 的斜率的取值范围.
(三)不设直线,设点
21.(2014•南昌模拟)已知椭圆 C:
的左、右焦点分
别为 F1,F2,O 为原点. (Ⅰ)如图①,点 M 为椭圆 C 上的一点,N 是 MF1 的中点,且 NF2 丄 MF1,求点 M 到 y 轴的距离; (Ⅱ)如图②,直线 l:y=kx+m 与椭圆 C 上相交于 P,Q 两点 ,若在椭圆 C 上存在点 R,使 OPRQ 为平行四边形,求 m 的取 值范围.
在 x 轴上,短轴长分别为 2m,2n(m>n),过原点且不与 x 轴重合的直线 l 与 C1,C2 的四个交点按纵坐标
从大到小依次为 A,B,C,D,记
,△BDM 和△ABN 的面积分别为 S1 和 S2.
(Ⅰ)当直线 l 与 y 轴重合时,若 S1=λS2,求 λ 的值; (Ⅱ)当 λ 变化时,是否存在与坐标轴不重合的直线 l,使得 S1=λS2?并说明理由.
(Ⅱ)O 为抛物线的顶点,△OFA、△OFB、△OFC 的面积分别记为 S1、S2、S3,求证:
为定值.
8.(20抛物线上且位于 x 轴的两侧, • =2(其 中 O 为坐标原点),则△ABO 与△AFO 面积之和的最小值是( )
A.2
24.(2013•北京)已知 A,B,C 是椭圆 W:
上的三个点,O 是坐标原点.
(Ⅰ)当点 B 是 W 的右顶点,且四边形 OABC 为菱形时,求此菱形的面积; (Ⅱ)当点 B 不是 W 的顶点时,判断四边形 OABC 是否可能为菱形,并说明理由.
(四)以一条直线代替其它直线 25.(2014•马鞍山一模)已知中心在原点 O,焦点在 x 轴上,离心率为 的椭圆过点( , ). (1)求椭圆的方程;
(ⅰ)证明:k•kON 为定值; (ⅱ)是否存在实数 k,使得 F1N⊥AC?如果存在,求直线 l 的方程,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本题由于(ⅰ)问中已经得出了 N 点坐标,F1、N、A、C 点中仅 A 点坐标未知,若再设直线会更加麻烦, 那么求出 N 点坐标,将 A 代入,利用椭圆的范围可以进行求解】 17.已知 A,B 是抛物线 W:y=x2 上的两个点,点 A 的坐标为(1,1),直线 AB 的斜率为 k,O 为坐标原 点. (Ⅰ)若抛物线 W 的焦点在直线 AB 的下方,求 k 的取值范围; (Ⅱ)设 C 为 W 上一点,且 AB⊥AC,过 B,C 两点分别作 W 的切线,记两切线的交点为 D,求|OD|的最 小值. 【第二小问中设出切线方程直接求出交点坐标,不失为一种直接的方法】
点为圆 M 的圆心,离心率为 .
(Ⅰ)求椭圆 C 的方程; (Ⅱ)若存在直线 l:y=kx,使得直线 l 与椭圆 C 分别交于 A,B 两点,与圆 M 分别交于 G,H 两点,点 G 在线段 AB 上,且|AG|=|BH|,求圆 M 半径 r 的取值范围.
6(2008•石景山区一模)如图,设 F 是椭圆 的左焦点,直线 l 为左准线,直线
四、线段比例关系得出坐标关系
12.已知椭圆 C: +y2=1 的短轴的端点分别为 A,B(如图),直线 AM,BM 分别与椭圆 C 交于 E,F 两
点,其中点 M(m, )满足 m≠0,且 m≠± .
(1)用 m 表示点 E,F 的坐标; (2)证明直线 EF 与 y 轴交点的位置与 m 无关. (3)若△BME 面积是△AMF 面积的 5 倍,求 m 的值. 【第 3 问中,面积关系转化为线段长度关系,进而用点坐标表示长度,与韦达定理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