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论框架的实践分析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地方治理能力的评价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指标体系设计不够科学合理,缺少公众满意度等相关指标,指标体系设计没有突显对结果负责的管理主义视角的责任机制。
而且各地政府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未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未能充分体现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治理的实际需要,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实用性。
二是对评价结果的运用不够重视,使得治理能力评价工作对治理效果提升的实际作用不大。
三是地方治理能力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以至于各地的评价体系的设计和评价行为的实施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使得评价工作随意盲目,缺乏规范性。
四是评价工作主要是由治理主体主导,也就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地方治理能力评价的途径不畅,以至于评价结果缺乏可信性,削弱各方参与评价工作的积极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治理”、“治理能力”、“社区治理”等概念,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这表明治理理论与治理体系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地方治理能力,作为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显现[1]。
结合大连的实际情况,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全国5个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之一,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金融中心,航运物流中心,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
大连市的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
大连地辖市内四区,市外三个区、三个县级市和一个海岛县,大连市内四区包括39个街道办事处,市外三区和四个县级市包括47个街道办事处,全市共有人口 669万[2]。
如何整合大连市多层治理体系,形成合力,实现大连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摆在大连市面前的重要问题。
通过实践过程,我们发现近年来大连市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大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符合大连实际情况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西岗区365工作体系就成为全国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样本,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学习。
但通过对大连市治理能力的评价过程,会发现大连市社会治理还存在差距和不足,需要加以改进。
首先,地方治理机制不健全。
居民参与力度、深度、广度不够。
公众没有广泛地参与到地方治理中,地方治理体系还没有从实质上将公众的行为纳入进来,公民在某种程度上游离于地方治理体系之外。
第二,地方治理理念陈旧。
居民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地方治理能力建设与发展的主体,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甚至认为社会建设与发展是政府的事。
而政府仍沿袭之前的治理模式,没有意识到地方治理能力创新的重要性。
第三,有关地方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法制不健全。
我国关于地方治理或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多,现存的法律法规涉及范围较小也不够完善,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地方治理能力的创新。
第四,地方治理体系中第三方参与力量相对薄弱。
社会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比较弱小,社会资源难以有效整合。
社会中介组织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权威,没有足够的能力弥补政府部门在社会治理中的局限。
然而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对于较好地满足居民需要,充分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健全地方治理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
最后,地方政府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对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
但是地方政府往往受财力和管理能力的限制,无法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其提供公共
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就会存在严重不足。
基于大连市社会治理能力的现状,大连市结合实际情况,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维护广大群众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总要求,力图通过多年努力,实现社会服务更全面、社会治理更科学、群众生活更幸福,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提出了着力构建市民综合服务工作体系、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体系、社会组织孵化工作体系、深化平安大连建设工作体系四个工作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
同时,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深化对创新社会治理重要性的认识,科学分析客观形势,提高创新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周伟,练磊. 地方治理能力评价:英美日的实践与启示[J].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5,03:18-22.
[2]孙婷. 大连市社区治理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3]杨悦宾. 大连市社区治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
[4]李兴成. 中国地方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研究[D].重庆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