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野外实习报告通过这次野外的实习与实践,加深了我对课本中理论知识的巩固,以及加强了我的动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本次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共7天,这7天里我们去过许多地质地貌明显的地方。
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地理野外实习报告,请笑纳!地理野外实习报告1为期一周的北京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结束了。
这是我第二次去北京,但是,与第一次旅游相比,本次带有旅游性质的实习让我对很多景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城市面貌、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历史等专业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具体认识,对我来说,本次实习可以说是获益匪浅。
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自己北京实习的收获。
一、现代城市建筑与古代建筑格局的破坏在北京待了一周的时间,在各个景点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是什刹海地区和颐和园公园。
我的很多同学与我有同样的感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什刹海地区和颐和园公园是老北京遗留下来的古老建筑,而除了这些,北京留给我们的只有钢架建筑和仿古建筑,让人看了除了厌倦就是乏味。
北京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北京城不仅是辽、金、元、明、清的“五朝古都”,而且早在西周时期便是燕国的都城。
明清时期,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改建的,全城分为官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有一条7.8km 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南起永定门,北抵钟鼓楼,整个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了完整和谐、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
而现在,除了孤零零的紫禁城和景山公园,北京的古城墙和古城门早已经被拆除,世界著名古都的称号名不副实。
近年来,随着北京现代建筑的迅速发展,很多建筑已经违背了古都的文化内涵。
比如说,位于北京西客站的高大门洞上的大亭子和____________广场西侧的国家大剧院就是其典型代表。
北京西客站仿照景山的万春亭建设,造型看调似具有中国传统特色,但实际上华而不实,体现出一种强调形象而忽视现实功能的时代特色。
国家大剧院被称为”漂浮在碧波中的水晶球”,但是这个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极不和谐的建筑横亘在南北中轴线旁,缺乏文化衔接,割裂了传统与未来。
现在站在景山和天安门城楼举目眺望,北京无不是林立的高楼,北京古都的传统风水格局被禁锢在有限的几个地方。
现代城市的表情显得蓬勃生机,势不可挡,但传统古都的安宁与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温馨,在目前城市急剧扩张的年代,却显得宝贵和脆弱。
看着这样的“现代国际大都市”北京,我突然间想起建国初期梁思成先生的双星闪耀计划,如果当时的计划成型,如果整个老北京城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如果北京城市的定位从开始就不是经济中心,我不敢想象呈现在我面前的是怎样的宏伟与震撼:她以规整、恢弘为基调,以南北中轴线上的皇家建筑为主题,以大片低矮、灰暗的民居衬其崇高、辉煌。
现在,由于现代建筑的发展,北京已经越来越四不像:不像“世界著名古都”,不像“现代国际大都市”,不像“宜居城市”,不像“帝王之城”。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古老北京的建筑是先祖留给世人的财富,维护古都风貌的问题显得日趋紧迫。
北京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是无与伦比的,天坛的祈年殿、皇城的____________、景山上的万春亭等是世界公认的北京标志性建筑,这是北京最为突出的特点和价值所在,不管北京怎样定位与发展,都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历史文脉为代价。
二、北京交通沉重负担下的思考去北京感受最深的应该是人多车多。
不论是公交还是地铁,绝不会给你留出一片自己思考的天地。
即使在最后一班公交和地铁上,也不能让你放下一天沉重的负担好好享受须臾的轻松。
不论怎样批判北京的城市的规划,不得不承认,北京的交通规划已经很伟大了,接近两千万的人口拥挤在一万平方千米的地方,每天近千万人次的人口流动,真是为难了那些交通规划师们。
我在拥挤的地铁上常常在想,万一地铁出故障停止运行,那北京城就得瘫痪了。
虽然设计者很不容易,但是还是有几点关于北京交通的想法不得不说。
第一,虽然北京实行了各种措施,但是不得不说北京的交通拥堵现象还是很严重,如何更好的缓解交通状况,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问题;第二,为了防止堵车,北京有各色各样的立交桥,从而节省了等待红绿灯的时间。
北京是世界上立交桥最多的城市,在城区里到处是凌空飞架的立交桥。
但是从通行的状况来看,北京的立交桥并不算十美观,但让人眩晕的北京立交桥( 美观,但让人眩晕的北京立交桥(上、下)分通畅。
有很多立交桥经常出现拥堵,其规划设计和交通设计备受质疑,甚至认为北京立交桥的设计美观大于实用;第三,进入大城市,明显感觉到私家车太多了,虽然北京曾经采取过单双号限行等措施,可是北京拥堵的交通还是外地人到北京最大的感受。
说了以上几点,再笼统的提几点建议: 1、控制中心城区车流量,借鉴国外城市的成功经验,实行进城收费制度,单双号限行等制度。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2作为一名地理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在暑期进行了两周实习。
通过实习,初步了解了授课的基本流程,相信这次实习为我大三的专业课程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也为今后工作积累一点的经验。
现在,对这十来天的实习生活做一个大体的回顾。
一、备课备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
备课时不仅要对说讲述的内容熟悉掌握,而且要有主有次、重点突出。
这样才能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因为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和其它学科有很密切的联系。
备课时不仅要注意对本学科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注意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
考虑到地理知识的理论性强,学生很难领会。
我特地增加了一些图片模型,是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们便于接受。
如讲到褶皱地貌时,因为我们地处平原,学生大多没看见过褶皱地形。
如果在课堂上展示褶皱模型和做书本挤压成褶皱的实验,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褶皱地貌及褶皱地貌的形成原因。
如在讲解民风民俗时,适当地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视频,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节日活动时的视频录像等等,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对当地的民风民俗一目了然。
二、教学仪器的应用随着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学中越来越普及。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应用新技术。
由于本人电脑知识的缺乏和操作不熟练,为了不在课堂上出差,这回我可把电脑知识恶补了一回。
对地理模型的选用,也要注意大小,既要让全班同学都看得见、看得清,还要方便易拿,不给教学活动造成麻烦。
在展示完后,要放到学生们看不见的地方,不要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在照片的选择上要注意它的数量,太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只注意图片,而不重视所讲内容,本末倒置。
太少了容易忽略一些代表性的事物,学生不能更好地熟悉当地人文现象,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三、授课站在讲台上和坐在下面感觉就是不一样。
课堂授课使一项组织性的工作。
在课堂上要适当地分配时间,对讲解内容有轻有重,既要面面俱到又要突出重点。
不失适宜地展示一下教学模型、图片、视频等,不仅能缓解一下课堂的紧张气氛,还能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注意事项:板书,虽然多媒体技术普及,但一手漂亮的板书还是不可缺少的。
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弥补多媒体一闪而过的缺憾;课堂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授课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上课时要注意那些开小差的学生,适时地提问他们一些问题,使他们的思绪回到教学能容上来。
但注意不要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会打击他的自尊心,不利于他们对后来课程的听讲。
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则要“严加看管”。
四、学习总结总结是对以前所学能容的重现与再认识。
总结做得好,既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还有利于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掌握。
教师在带领学生做学习总结时,还要引导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和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要把知识学活、用活,应用到实践中去。
五、实践体会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地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掌握了一定学科知识,但是面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和无限的想象力,也会感到迷惑不解,力不从心。
因此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为将来走向教学岗位后,能更好地和学生交流。
多参加实践活动。
理论不等于实践,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是课本知识所不能预料的。
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地理野外实习报告3杭州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每年吸引两千多万中外游客。
杭州以其美丽的西湖山水著称于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
元朝时曾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钱塘江下游北岸,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终端。
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已有2220__年的悠久历史,古称钱塘、临安,吴越、南宋先后建都于此,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国际风景旅游城。
杭州尤以西湖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
美丽的西湖三面环山,一面濒城,两堤卧波,三岛浮水,风景秀丽,四季异色,古迹珠连,名人荟萃,历代诗人吟咏不绝。
杭州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古代庭、园、楼、阁、塔、寺、泉、壑、石窟、摩崖碑刻遍布,众多景点或诡异神秘、内蕴深沉,或珠帘玉带、烟柳画桥,或万千姿态、蔚然奇观,或山清水秀、风情万般。
全市现有60多个对外开放景点和4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灵隐寺、雷锋塔、飞来峰、西湖十景、龙井、虎跑、六合塔等最为著名。
根据地理科学(20__级)专业教学计划,我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一)实习任务:1、学会正确熟练地使用地质罗盘仪和地质图;2、学会识别层理和节理,以及判断岩性;3、观察当地的常绿阔叶林及其相关的特征;4、观察河流阶地和河流的侵蚀状况;5、测量并分析岩层的产状,了解西湖及杭州地貌形成演变过程。
(二)实习目的:通过野外实习,(1)使学生在认识当地的地质、地貌、土壤和植物等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组成成份特征的过程中,将课堂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相互应证,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有关专业理论的理解;(2)使学生在对当地的自然地理现象形成和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生产实践意义的认识、把握和探究中,提高自身对事物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野外自然地理研究的工作方法,为今后组织中学生地理课外活动或参加地理调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三)实习路线:7月8日:浙江大学之江分校——白塔山下7月9日:吴山-云居山-万松龄-凤凰山-将台山-玉皇山-紫来洞7月10日:杭州花圃—紫云洞—宝石山—宝石山顶—宝石流霞—摇摆石—保俶塔。
7月11日:龙井-棋盘山-天马山-法净寺-飞来峰-北高峰-老东岳7月12日:青龙山-石屋洞-水乐洞-烟霞洞(四)实习时间:7月8日-7月12日一、地质与地貌部分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皱带,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层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组成比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假岩溶地貌,流水地貌和重力地貌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