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德育原理试题课程代码:0046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德育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事实的德育问题,另一种则是(D)A、基于实践的德育问题B、基于理论的德育问题C、基于工具的德育问题D、基于价值的德育问题2、第一个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引入道德领域,成为道德社会学的“开山鼻祖”的是(C)A、夸美纽斯B、洛克C、涂尔干D、杜威3、德育就其实践而言,主要采用的是(A)A、大德育的概念B、小德育的概念C、宏观德育的概念D、微观德育的概念4、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其道德理想,并使人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和幸福。
这指的是德育的(B)A、教育性功能B、享用性功能C、个体品德发展功能D、智能发展功能5、原始社会德育的主要标识和特点(B)A、宗教式德育B、生活式德育C、示范式德育D、祭祀式德育6、德育目的会对学生在观念上和行为上构成警示和规范作用。
这指的是德育目的对学生品德发展的(A)A、规范功能B、引导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7、在学校德育中,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一整套行为规范,以及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是指教师的(D)A、社会角色B、职业角色C、行为角色D、育人角色8、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是(C)A、三水平三阶段B、六水平三阶段C、三水平六阶段D、六水平六阶段9、德育课程的生活化取向主要体现在德育课程组织形式的生活化和(A)A、德育课程内容的生活化B、德育课程实施的生活化C、德育课程评价的生活化D、德育课程资源的生活化10、道德教育的过程可以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中的任何一个心理要素开始,这说明德育过程的引入具有(D)A、计划性B、正面性C、复杂性D、多端性11、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品德的德育方法是(B)A、讲授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陶冶法D、奖励与惩罚12、德育理论走向实践,发挥实效的最直接形式是(D)A、德育课程B、德育过程C、德育方法D、德育活动13、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C)A、激发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动机B、形成学生的道德能力体系C、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机制D、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14、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相关德育评价模式是(A)A、决策模式B、泰勒模式C、应答模式D、CSE评价模式15、成长记录袋的主体是(B)A、教师B、学生C、家长D、班主任16、在德育体系中,规定了德育活动的价值方向,体现了一定社会和国家对德育的期望和要求的要素是(A)A、德育目标B、德育主体C、德育内容D、德育资源17、教师对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要的是形成(A)A、德育理念B、德育主体意识C、德育生态意识D、德育创新意识18、德育主体对于德育环境具有选择性和建设性,使社会环境更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这说明德育环境的(B)A、普遍性B、建构性C、历史性D、价值性19、同辈群体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共有的价值体系和(C)A、特定的组织体系B、共有的行为体系C、特定的表达体系D、共有的语言体系20、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具有普适性的道德原则即(B)A、平等原则B、公正原则C、自由原则D、自主原则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1、简述社会本位德育目的与个人本位德育目的的区别。
答:(1)根据对德育主要是发挥社会价值还是个体价值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和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两者各有合理性,但也有各自缺陷。
(1分)(2)社会本位德育目的主要是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德育目的,(1分)核心内容是德育要使人社会化,使学生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1分)(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是从学生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确定德育目的,(1分)主要内容是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和人格尊严,充分发展个体的个性和自由权利。
(1分)22、其他学科课程不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为根本目的的,为什么能对学生的品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答:以知识传递为主要目的的其他学科课程教学与道德教育是统一的,没有无教育的教学。
(1分)学科课程蕴含着巨大的德育价值,是进行间接德育的重要载体。
(1分)相比德育学科课程,学生对其他学科课程投入时间、精力更多,德育必须与学科课程“联姻冶”。
(1分)学科课程中与道德、价值、人类命运、幸福等主题息息相关的内容是非常好的德育素材。
(1分)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本身也是重要的德育资源。
(1分)23、简述德育过程和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
答:(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1分)(2)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有:方向性原则;(1分)教育性原则;(1分)最近发展区原则;(1分)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相统一原则。
(1分)24、什么是学生品德评价?它有哪些基本功能?答:(1)学生品德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品德要求和目标,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搜集到的品德信息进行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的活动。
(2分)(2)学生品德评价的基本功能:导向功能,指品德评价将引导学生的品德朝着德育目标所规定的方向发展;(1分)诊断功能,指品德评价可以科学地鉴别学生品德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进一步优化学校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供依据;(1分)强化功能,在评价学生品德时,教师通过扬善抑恶,引起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进而可以达到强化良好品质、抑制不良品质的教育效果。
(1分)25、简要评析价值澄清模式。
答:(1)这一模式在几个方面是比较成功的:简单易行,容易被教师掌握和推广,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和现实针对性;(1分)明确反对灌输,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分)(2)这一模式在实践中也存在不足,受到批评:价值观上的相对主义否定了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功能,使得学校德育陷入尴尬境地;(1分)对价值观概念的界定过于宽泛,许多问题甚至超出了道德的范畴;(1分)完全否定外部因素的作用,显得武断。
(1分)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联系实际,谈谈德育对于学生品德发展的个体性功能。
答:(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的品德发展客观具有的影响和作用。
(1分)包括个体品德发展功能、个体智能发展功能、个体享用性功能。
(1分)个体品德发展功能是德育的根本功能,智能发展功能是其副产品,享用性功能作为一种人生境界是较高层次的个体性功能。
(1分)(2)德育的个体品德发展功能指德育形成与发展个体品德的形式结构,包括个体道德认知、情感、信念、理想等;(1分)形成与发展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使社会的道德观念、原则和规范反映在个体意识中;(1分)形成与发展个体品德的能力结构,包括对道德事物的反应能力和主观上的道德认识能力、意应能力、控制能力和决策能力等。
(1分)(3)德育的个体智能发展功能指德育支配并制约着个体智能发展的方向,促进个体创造性人格的实现,激发个体智能发展的动力和热情。
(2分)(4)德育的享用性功能指德育可以满足个体的内在精神需要,使人配享幸福生活。
(2分)要求联系学生品德发展实际展开,如没有联系实际的酌情扣分。
27、根据家庭对学校德育的影响,论述学校应如何指导家庭德育环境的塑造。
答:(1)家庭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家庭在个体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分)家庭对于学校德育的左右主要体现在对德育实效的影响上,实质上是对学生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
(1分)家庭对于学校德育的影响主要有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间接的方式是指家庭通过影响自己的孩子影响学校德育;(1分)直接的方式是家长与学校德育的相关主体就德育的特定方面进行交流与沟通。
(1分)家庭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因德育对象的特殊性而增添了学校德育活动的复杂性;(1分)二是因家庭可以直接干涉学校德育的开展而增强了学校德育活动的不确定性。
(1分)(2)学校对家庭德育环境塑造的指导:指导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一是使家庭成员懂得家庭生活的健康运行不仅仅依靠物质条件,更需要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亲密关系;(1分)二是使家庭成员掌握营造良好家庭关系的方式。
(1分)指导建构良好的家庭风气及家庭德育方式,一是家庭成员尤其是长者要不断提升个人道德素养,构建良好家风;(1分)二是建构适宜的家庭德育方式,让家庭成员喜欢家庭德育而不拒斥。
(1分)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28、案例材料这是一位学生写的《国旗下讲话一一规范升旗仪式》:国旗是一个国家及民族精神的象征。
五星红旗代表了我们国家的尊严,寄托着我们对祖国的深情和敬意。
升旗是一个严肃、庄重的仪式,在下面我们要保持安静,行注目礼、脱帽、放下手中的物品。
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上,一个升旗队共36名队员,一共走了138个正步,138步中的“38”代表着我国抗日战争时使用的三八式步枪,五星红旗上升的高度为28.3米,代表着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共经历了28年又三个月。
这些精确又饱含深意的数据,是为了让我们时刻铭记历史,心怀敬意。
要知道,革命烈士们曾用鲜血换来现今生活的和平稳定。
他们用生命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
如今,我们过着和平安宁的生活,更应该铭记历史,更应该尊重我们的国旗,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古人云,法者,天下之准绳也。
每年的12月4日,是我国的国家宪法日。
国歌,国旗以及国徽,都是宪法规定的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维护国歌的尊严即使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
而今天,随着社会多元化业态的加深,出现了随意编排国歌:不认真唱国歌等不尊重国歌的现象。
这不仅仅是政治认同的缺失,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淡薄。
可见,给国歌立法,有助于让公民坚守文化底线和道德底线,增强家国观念和公民意识。
为了让公民们真正从心底尊重国旗国歌,规范升旗仪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升旗仪式是庄严而隆重的。
然而,在升旗仪式上,这些现象并不少见。
比如:站姿不规范、仪容仪表不达标,随意与身边的人交谈、升旗仪式并未结束就早退,对升旗仪式抱以轻视随意的态度等。
作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我们理应尊重升旗仪式,并时刻端正自己的态度。
升国旗时要立正站好,保持安静,行注目礼,整理好自己的仪容仪表,重视和尊重升旗仪式,培养公民的责任感。
在我看来,爱国不是只会背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字,不是在国庆日,公祭日时朋友圈的刷屏,爱国应该表现在每次的升旗仪式中!规范升旗仪式,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国家形象的维护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国歌和国旗从不只是一首歌,一面旗帜那幺简单。
在危难关头时,它是我们的力量来源:在日常生活中,它是我们的心底之音: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它是“誓于国家共存亡”的冲锋号;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它是“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进行曲!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国旗国歌,还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升旗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