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原理自考资料

德育原理自考资料

德育原理自考资料整理好的1.德育规律的特性:客观性、内在性、五,从动态发展上说,大多认为品德必然性、稳定性。

结构是动态开放性结构,是具有是具2.德育原理的形成阶段:⑴萌芽阶段:有动态发展性和阶段性的。

第六,大⑵独立科学阶段:多认为品德结构具有统一性和差异⑶真正科学阶段:性。

第七,大多认为,人的品德结构3.“德”的基本涵义是指人的合乎“道”是人的身心构成的一部分,既受社会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规范因素、生物因素制约,还受心理过程、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

“育”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制约,它们指培养人的品德,即培养人的合乎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影响、作用、渗“道”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透的复杂联系和关系。

会规范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

总之,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由品德内4.德育是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容、形式、能力以及内部动机和外显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行为等多方面、多因素、多层次构成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的多水平、多序列、多形态的动态的育者传、修一定社会的思想形成政治开放性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10.原始社会的德育是一种原始形态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德育,它的特点有:⑴、原始的融合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是品德性。

⑵、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极的活动。

为简单。

⑶、没有阶级性5.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11.古代学校德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建社会的学校德育,他的特点有:⑴、的规律及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学校化组织。

⑵、阶级性和等级性。

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⑶、内容相对丰富,基本目标是“明关系:从总的关系来说,一方面,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德育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制约德育具体目标确定、德育基本内容安排和德育方法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德育的目的又在于据此来引导和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

总之,只有认识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并据此进行德育,才能引导和促进其品德发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否则,违反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规律,也就违反了儿童品德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是德育工作遭受损失。

22.德育与品德发展内因的关系:一方面,德育影响人的品德发展的趋势、速度和水平。

另一方面,德育又受人的品德发展规律、已有德育水平和特点的影响和制约。

23.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活动对人的品德发展的作用:一、生物因素:⑴、是品德发展的生物前提。

⑵、生理成熟制约着品德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⑶、其差异性对品11.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参观(访问、调查)法、示范法、陶程:1.学生品德是在培养品德知、情、冶法等。

第三,实际训练法。

包括常意、行的过程中行成的2.学生品德是规训练法和活动训练法。

第四,品德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3.学生评价法。

包括奖励法、惩罚法、评比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法和操行评定法。

的4.学生品德是在长期反复、不断提20.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1)依据高的教育中形成的。

德育目标(2)依据德育内容(3)依据12.德育原则的概念如何表达?答:、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21.为什么说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基本组织形式?答:教学不仅是实施的基本要求,它指导着德育工作的各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个方面极其整个进程,对制定德育大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基本组织形式。

第一,教学为学生品运用德育的组织形式等都有指导作德及其能力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文化科用。

学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第二,教学13、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具有教育性,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是教德育内容的根本制约因素2.学校德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教学是学内容的直接制约因素3.一定的社会的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4.学生品德形成本手段。

总之,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5,当前形势任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有效务和学生品德实际. 的形式,也是学校德育区别于校外教14.阐述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德育科学规律的关系育机关进行的一个显著特点。

答:三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它们之间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淆。

22.学校共青团活动包括哪些内容?传、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人伦”。

古代学校德育本身也具有一些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

由革命性、民主性和科学性的因素和精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教育4个部华,其实践为现代德育提供了丰富的分组成。

可以批判继承、借鉴创新的历史经验6.品德的要素:知、情、意、行。

结和思想资料。

构是由品德内容、形式、能力以及内12.对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继承,总的部动机和外显行为等多方面、多因素、说来应该在马义的指导下,坚持两条多层次构成的多水平、多序列、多形标准和原则:第一,依据德育所涉及态的动态的、开放性的有机联系的整的内容范围及其自身所具有的规律和体。

价值:第二,依据建立中国社会主义7.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是现代德育体系以及追求共产主义德育教育内容中四个相对独立组成部分之的最高目标,主要内容是:⑴、批判间的关系。

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继承劳动人民的德育思想和传统。

⑵、首先,它们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之中,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人本主义、存在于教育的整体结构中。

其次,是人道主义以及贵和、讲社会责任的思互相渗透的,德育中包含哲学世界观、想。

⑶、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的政治、法律、道德等知识的传习、健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

⑷、批判身观念的培养、审美情趣及情感的陶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的全民性、利民冶;也说明智体美育中包含有德育。

性思想。

⑸、批判继承古代德育中科第三,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学性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因为人的身心、品德、智力、体质、13.品德测评、操行评定、品德测量三审美能力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总之,者的关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操行我们应该从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评定、品德测量是品德测评的的一个的区别中更好地把握德育的本质又从环节,一种方法。

操行评定、品德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中更量还可用于人才选拔和科学研究。

操好的认识把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行评语只是表示品德评定结果的一种8.品德和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两种方法,还可用于对人的品德状况的鉴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现象。

它们密切定意见.联系是因为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个14、现代德育的特点:⑴、德育目标人品德的社会前提和基础,离开社会的全面发展性。

⑵、功能的全面性。

意识、社会规范就谈不上人的品德。

⑶、结构的多样综合性和开放性。

⑷、而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通过个人意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⑸、识和行为习惯的,即社会上许多人的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

⑹、本质和品德也构成或品德社会的精神面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

政治倾向、法律秩序、思想状况和道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德风尚与习惯等。

它反映着社会意识⑴社会主义的方向性;⑵科学性和民和社会规范的发展水平。

区别是因为主性;⑶变革性;⑷开放性;⑸统一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一种社会现象,性、多样性和层次性;⑹全面发展性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社会的产物,和整体性。

它的发生、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16、品德发展是指个体随着生活年龄约;它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的推移,其品德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而品和变化的过程。

基本条件有生物因素、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具体的人的思社会因素和实践活动。

想和行为的稳定特征和倾向;它既受17、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指定社社会生活条件制约,又受人的品德形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品德发展各个成发展规律制约,它是教育学、心理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学特别是品德发展心理学、德育心理本质的特征。

主要特征:⑴、乳儿期学的研究对象。

(0―1岁)适应性;⑵、婴儿期(19.品德结构的一致认识和趋向:―3岁)品德以开始发生,两义性;⑶、第一,大多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品幼儿期(3--7)从他性和情境性;⑷、德结构研究的最一般的方法论,并具童年期(6、7―11、12)协调性;⑸、体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品德少年期(11、12―14、15)动荡性;结构因素分析和综合,这在指导思想⑹、青年初期(14、15―17、18)成上几乎是共同的、趋向性的。

第二,熟性。

在结构系统因素分析上,大多认为品18.品德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关德结构是多维度、多水平、多序列的系:⑴、领会和掌握是德育与品德发众多因素构成的整体,它包括品德内展的中间环节;⑵、从领会、掌握到容、形式、能力等方面或维度。

品德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质变过程。

第三,从动力上说,大多认为品德结19.人的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构是由品德内部需要、内部动机及外⑴、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显行为构成的内外式层次结构系统,性;⑵、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⑶、而品德内部动机是品德内部需要的反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映和表现。

第四,从联系、综合、整20.德育与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体来说,大多认为品德不是各维度、规律:⑴、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各要素、各层次的简单相加或机械凑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⑵、德育要合,而是由互相联系、影响、作用、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渗透的各维度、各要素、各层次有机性;⑶、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结合而成的系统的整体,它具有各单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个元素不曾具有的性质和作用.。

第21.德育与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德发展差异性具有一定影响。

⑷、不能决定人的品德发展。

二、社会因素:⑴、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品德发展有影响。

⑵、生产方式对品德发展起根本性影响作用。

⑶、社会精神文化对品德发展具有重要直接作用。

⑷、家庭和邻里社区对品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⑸、学校德育在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三、实践活动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构成了主客体的矛盾和相互作用,主体外部的现实关系才会被纳入主观映象领域,才能改变为主观性的东西,推动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

离开社会实践活动,就不会有人的认识源泉,也不会有人的品德发展的源泉. 1.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1.对德育目标的制约和影响.2.对德育内容的制约和影响.3.对德育社会形式、规模和结构的制约和影响.4.对德育方法的制约和影响2.德育对生产力、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制约和影响对社会生产的影响作用.对科技的影响作用.对现代生产、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影响作用.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管理的影响作用.3.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制约德育的社会阶级性质,制约德育的支配权,制约德育目标,制约德育内容,制约德育的性质和特点,4.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培养符合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培养一定社会的政治领导人才.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制造社会舆论5.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传播社会意识的作用.优化、升华社会意识的作用.创造、发展社会意识的作用6.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影响作用;哲学观点制约影响德育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政治思想制约影响德育的目标和实施内容.社会意识制约影响德育内容.社会意识关系制约影响德育实施的精神文化环境7.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依据社会需要依据德育对象的需要与可能.依据教育目的及其理论8.德育过程;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得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促使受教育者于社会及其发展和谐一致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