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历年中考阅读试题集锦(包括对比阅读)三峡》历年中考阅读试题集锦一、阅读《三峡》,完成7—10题。
郦道元在《三峡》中描绘了三峡的壮美景色。
整个三峡长达七百里,两岸山峰重重,没有空隙。
山峰高耸,云雾缭绕,只有在中午和午夜才能看到阳光和月亮。
夏季时江水涨得很高,沿途阻塞。
即使是朝命急传,也需要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乘坐最快的风也无法加快速度。
春冬季节,绿色的江水清澈见底,山峰倒影在水中。
山峰上长满了奇怪的柏树,瀑布和泉水从山间飞流而过,景色非常美丽。
在晴朗的早晨,山林寒冷,山谷寂静,经常有猴子长时间的啸叫,哀怨的声音回荡在空谷中。
当地的渔民唱着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沿溯阻绝溯:沿着江水往上游走,道路被堵塞。
(2)属引凄异属:属于凄凉和奇异的。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除了在中午和午夜,看不到阳光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即使乘坐最快的风,也无法加快速度。
9.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3分)清荣峻茂”让我想到了一片茂密的森林,瀑布和泉水从山间飞流而过,绿色的植被覆盖了整个山谷,山峰高耸入云。
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景象,让人感到神奇和壮观。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l~15题。
郦道元在《三峡》中描绘了三峡的壮美景色。
整个三峡长达七百里,两岸山峰重重,没有空隙。
山峰高耸,云雾缭绕,只有在中午和午夜才能看到阳光和月亮。
夏季时江水涨得很高,沿途阻塞。
即使是朝命急传,也需要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乘坐最快的风也无法加快速度。
春冬季节,绿色的江水清澈见底,山峰倒影在水中。
山峰上长满了奇怪的柏树,瀑布和泉水从山间飞流而过,景色非常美丽。
在晴朗的早晨,山林寒冷,山谷寂静,经常有猴子长时间的啸叫,哀怨的声音回荡在空谷中。
当地的渔民唱着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①略无阙处阙:没有空隙。
(②虽乘奔御风奔:即使乘坐最快的风。
1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翻译:春冬季节,绿色的江水清澈见底,山峰倒影在水中。
14.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第①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②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
答案:A15.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请说说理由。
(3分)我认为既有郦道元的功劳,也有三峡自然风光的吸引力。
郦道元的《三峡》描绘了三峡的壮美景色,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三峡的存在。
但是,如果三峡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也不可能吸引中外游客。
因此,我认为既有郦道元的作品,也有三峡自身的魅力。
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7.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2分)1⑴至于夏水襄陵/⑵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⑴或王命急宣(王命:皇帝的命令)⑵虽乘奔御风(奔御风:指飞快行驶)⑶既而渐近(渐近:逐渐靠近)⑷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指悬崖峭壁的山峰)9.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沿溯阻绝往来而不绝者 B.其间千二百里又何间焉C.方其远出海门今齐地方千里 D.素湍绿潭吴广素爱人答案:A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清新繁盛,有很多趣味。
⑵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译文:浙江的潮水是天下的壮观景象。
11.填空。
(6分)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奔腾、澎湃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清澈、平静的特点,以“素湍”、“回清”、“潭绿”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动静相映成趣。
乙段从色彩、形态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钱塘江潮雄奇壮观的景象。
四、阅读《三峡》,完成10—14题。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沿溯阻绝溯迎而上 B.则素湍绿潭吴广素爱人C.绝巘多生怪柏群响毕绝 D.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答案:B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第①段写山,突出了连绵不绝、重重叠叠、高可蔽日的特点。
B.第②段写水,突出了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急的特点。
C.第④段引用渔歌,突出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的气氛。
D.第②—④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景色,既写静景也写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答案:C1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两岸山峰连绵,几乎没有空隙。
⑵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清新繁盛,有很多趣味。
五、阅读《三峡》,完成9-12题。
(12分)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①沿溯阻绝(沿着上游行驶,道路崎岖阻碍)②素湍绿潭(清澈的急流和绿色的潭水)10、请概括三峡景物的总体特征,并另写一句本文之外的描写山或水的诗词。
(4分)三峡景物的总体特征是山高水长,奇峰秀石,水势险恶,景色壮观。
另写一句诗词: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10.本文介绍了三峡的景色和特点,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
11.⑴虽乘奔御风:即使骑着飞驰的马也无法快速通过。
⑵属引凄异:猿鸣引人凄凉、异样的情感。
12.作者通过描写群峰占据天地,只有正午、半夜才见日月光辉,表现出三峡山势险峻、高耸入云的特点。
13.三峡夏季水位高涨,河流湍急;秋季水位下降,河流变得平缓。
14.“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这句话描写了三峡春冬季节的景色,山上的奇特树木、悬挂的瀑布、清澈的水流,构成了一个充满趣味的景象。
24.①虽乘奔御风:即使骑着飞驰的马也无法快速通过。
②其间千二百里:这段路程长达1200里。
③是日更定:决定好了日期。
④湖中人鸟声俱绝:湖中的人和鸟都没有声音。
25.B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飞漱其间又何间焉”。
26.只有在午夜分时,才能看到日月光辉。
27.选项B分析有误,实际上“清荣峻茂”四字并不是状四物,而是描写山林茂盛的景象,体现了本文简洁凝练的特点。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改写:《三峡》中,作者描绘了三峡的壮丽景色。
两岸连绵不断的山峦,重重叠叠,高耸入云,遮天蔽日。
夏季水位上涨,沿途航行受到阻碍,即使乘坐快马飞奔,也无法快速通过。
而在春冬季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巍峨的山峰上长满了奇异的柏树,瀑布飞瀑,清荣茂盛,充满了趣味。
每当清晨,林间寒气袭人,高猿长啸,引人凄异,回响在空谷中,久久不绝。
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连续三天大雪,湖中人和鸟儿的声音都消失了。
我决定挑选一艘小船,穿上毛衣,带上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薄雾笼罩着湖面,天空、云彩、山峦和水面都被覆盖成一片白色。
在湖面上,只有长堤、湖心亭以及我所在的小船的影子。
到达亭子时,看到两个人坐在毡子上,一个童子正在烧酒炉。
他们看到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原来还有这样的人!”他们邀请我一起喝酒,我强行喝下了三杯白酒,然后告别了他们。
我问他们的姓氏,他们是从金陵来的客人。
当我下船时,船夫喃喃自语:“别说那位先生痴呆,还有比他更痴呆的人!”——张岱《湖心亭看雪》改写:在《湖心亭看雪》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大雪天里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的经历。
连续三天的大雪,湖中人和鸟儿的声音都消失了。
他决定挑选一艘小船,穿上毛衣,带上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薄雾笼罩着湖面,天空、云彩、山峦和水面都被覆盖成一片白色。
在湖面上,只有长堤、湖心亭以及他所在的小船的影子。
到达亭子时,看到两个人坐在毡子上,一个童子正在烧酒炉。
他们邀请作者一起喝酒,作者强行喝下了三杯白酒,然后告别了他们。
当他下船时,船夫喃喃自语:“别说那位先生痴呆,还有比他更痴呆的人!”7.逆流而上,连续不断的三峡,是中国最壮美的峡谷之一。
即使乘着快马驾着长风,也难以与船行相比。
三峡春冬之际景色格外美丽,江水滔滔,鱼儿在其中欢唱,树木茂盛不受拘朿,任意生长,山势高耸,青草茂盛,色彩鲜艳,生机勃勃。
这样的景象让人心情愉悦。
11.①略无阙处阙:略去无缺的地方。
②虽乘奔御风奔:即使乘着飞驰的快马。
12.B13.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激流和深潭清波回旋,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14.B15.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
他的《三峡》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
很多游客是通过他的文章了解并关注三峡,慕名而去,尽兴而归。
当然,三峡本身也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中外游客。
但是,没有郦道元的文笔,三峡可能不会这么著名。
三、1.关于夏水襄陵,据说是指长江夏季水位上涨到襄阳城墙的高度。
2.夏季的长江水位高,到了十八日时水位最高。
五、9.溯指逆流而上,素指白色。
10.描述三峡雄奇壮丽的景象,可以引用与山水相关的诗词。
六、10.文章的作者是郦道元。
11.描述飞奔的马和延长的景象。
12.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来突出三峡山高的特点。
13.描述三峡夏季水流急、秋季水枯的特点。
14.描述素湍绿潭和白色的激流回旋清波的景象。
描述怪柏和悬泉瀑布的景象,以及它们带来的情感。
24、即使代词,那代词,这都代词。
25、甲文和乙文都通过听觉描写景色。
(2分)甲文通过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营造出一种凄异的气氛,让人感到无限的悲凉。
乙文描写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让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感。
可以看出,甲文注重表现景,乙文注重表现情。
(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
郦道元的《三峡》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