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设计29、答司马谏议书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设计29、答司马谏议书
虽欲强聒强作解说终必不蒙见察:得到谅解
于反复不宜卤莽书信往来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故今具道所以:具体,详细冀君实或见恕也:希望
尤在于名实:名义和实际以为侵官侵犯
以致天下怨谤也:怨恨咒骂举先王之政推行
辟邪说:排斥驳斥
难壬人:批驳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本来
2.解释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学法指导:回顾中考七个虚词“之”“而”“以”等用法,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辨别判断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课题:29、答司马谏议书
导学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翻译课文第1-2段,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重点】读顺课文,翻译1、2段。
【学习难点】积累文言词汇。
【探究活动一】知识链接,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宋抚州临川人,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习重点】读顺课文,翻译1、2段。
【学习难点】积累文言词汇。
【导学一】知识链接,常识积累(5分钟)
导入语: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探究活动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
导学设计
第1课时
【导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翻译课文第1-2段,积累文言词汇。
3、文题解说:
“书”是古代一种文体。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1069年王安石推行新法,第二年,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3600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回信。
【探究活动二】初读课文,识字正音
学法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或参照课下注释完成
2.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探讨,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予以肯定。
3.小结:
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探究活动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5分钟)
1.过渡: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相信同学们都会。然后小组讨论。
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
↓ ↓ ↓ ↓
受命于人主议法 举先王之 为天下 辟邪说 天下—怨谤
度而修之于朝廷 政以兴利 理财 难壬人 众—汹汹然
↑
王安石: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4.展示: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点。
(可从声音是否响亮、读音是否准确、停顿是否合理、语调是否恰当等方面入手。)。
【导学三】品读课文,疏通文意
(30分钟)
1.过渡语:字词的问题解决了,就应该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下面我们就来翻译课文。
2.学生自学,完成导学案,教师巡视。
3.同桌互译,教师巡视。
4.小组交流,解决疑难。
怨谤(bàng)难壬人(nàn)胥怨(xū)
盘庚(gēng) 会晤(wù)改其度(dù)
度义(duó)重念(chóng)不恤(xù)
【探究活动三】品读课文,疏通文意
1.解释加点的实词。
学法指导:先读背课下注释,再结合以前文言积累完成下列实词的解释。
某启: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谦词,私下,代“我”
【导学二】初读课文,识字正音(10分钟)
1.过渡:了解了常识,下面我们学习本课的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
朗读时语速稍慢,注意突出句子内部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能对照修正自己预习时揣测不当的停顿。
3.同座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要求:能认真、大声、准确、清晰地诵读;能指出对方诵读中的失误和不足。
而
而议事每不合表转折而天下之理得矣表顺接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表顺接
以
以授之于有司把以兴利除弊来
于
于反复不宜卤莽在受命于人主从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在
以为侵官认为以致天下怨谤也导致
故今具到所以…...的原因
3.词类活用
膏泽斯民名词活用为动词,给人好处
4.通假字
不复自辨“辨”通“辩”分辨
卤莽“卤”通“鲁”轻率
1.读课文,解释加点实词。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苟且偷生不恤国事考虑
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估量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势汹汹
胥怨者民也相怨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只是
以膏泽斯民给人好处非某之所敢知。领教,接受
无由会晤机缘,机会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不胜
2.字词归类
1)以 ①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因为
②多以不恤国事把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翻译课文第3段,归纳积累字词
2、理解书信内容,感知作者政治家的胆略。
3、完成自评题。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第3段,归纳积累字词
【学习难点】理解书信内容,感知作者政治家的胆略。
【探究活动三】品读课文,疏通文意
皇上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
③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
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
【探究活动四】跳读课文,把握内容
学法指导:快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关键句,并圈点标注。
1、司马光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哪五大弊端?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阅读第二三段找出重点词句)
(1)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2) 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2、在如此严峻的情势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2、时代背景:
1069-1076年,王安石两度为相,在他的荆公新学思想基础上,大胆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聋发聩的政治思想。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王安石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发动和领导了一场以“理财”“整军”为中心,以“富国强民”为目的,涉及到社会、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的规模巨大、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史称“熙宁新法”。王安石因此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5.翻译句子
学法指导:根据课下注释译读课文,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有困难的句子请在书上圈出,然后与同学老师交流。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
以膏泽斯民来
2)故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缘故
②故今具道所以所以
3)度 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
②度义而后动考虑
3.翻译句子
学法指导:翻译句子方法:“直”“补”“留”“删”“调”“换”。
①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
②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5.展示交流,纠错点评。
情境预设:读重点句子,对朗读节奏予以纠错;有特殊含义的词与特殊句式通过追问明确。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翻译课文第3段,归纳积累字词
2、理解书信内容,感知作者政治家的胆略。
3、完成自评题。
【学习重点】理解书信内容,感知作者政治家的胆略
【学习难点】理解书信内容,感知作者政治家的胆略
6.课堂检测。(可在黑板上直接勾画出有必要通过测试进行强化的字词。)
7.课堂反馈。(同座或前后座的学生交换批阅,相互交流。)
【导学四】跳读课文,把握内容(15分钟)
1.过渡:“王安石变法”距今已近一千年了。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虽说历史是那样遥远,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现在,让我们撩起的面纱,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这段轰轰烈烈的历史吧
教师补充资料: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变法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王安石的缺陷和变法中的种种弊端是主要原因。
【导学三】品读课文,疏通文意(25分钟)
1.过渡:前面我们已经翻译了课文的一二两段,下面我们来翻译课文第三段。
2.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实词练习,教师巡视。
3.小组交流,明确要点。
4.展示交流,纠错点评。
5.学生翻译课文,教师强调重点实词、虚词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需要积累的一些文言词汇,写到黑板上来。对学生未涉及到的重点字词,教师加以适当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