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1、导入:930多年前,湖北黄冈用赤壁的山水迎接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学士,虽然他是一位乌台诗案的文字冤案被贬到这里,然而不朽的名篇却由此传世,今天,让我们在朗诵中去品味《赤壁赋》的美。
首先,让老师范读,带大家入景。
教师范读第一段(配乐)2、朗读中入景相信同学们也能用朗读来体会赤壁的美。
请大家看这幅图(ppt展示),大家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画家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构图?——月、山、水、舟哪些句子写月?读景,我们要眼前有画,能不能读一读?表现月的徘徊之态?(生读)那么我要在这幅画(黑板上)上加一个月亮,应该是半月还是满月,为什么?——满月,因为“七月既望”,七月已经过了十五,就是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谁来读读“水”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读读写“舟”的句子?——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如果在这里添上船,是大还是小?为什么?——小。
用文字表述,它是“一苇”,而且是在“万顷”之间,所以应该画小一点。
3、朗读中入境在朗读中,我们欣赏了赤壁的美景,入画入景了,但入景还不够,苏子与客已经入境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入境后的感受。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虚”是什么?(太空),“冯”是什么意思?(乘着),苏子此时好像是在太空中驾风了,已经不像是在江面上了。
那么这时候读景,就要眯着眼睛读,才能读出这种味道,老师来读上句,大家读下句。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景中生情进入了这样的景,景中生情,第二段一字可破,是什么字?(乐)苏子深情而歌,歌中有四句,只看形式就知道是歌,不同于前面的诗文,为什么?(兮),所以读这个“兮”字的时候要长点,谁能读一读“兮”字的悠长的感觉?——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诉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进入美景苏子就不再是写文了,就有些陶醉的诗意了。
如果说文字是米,那么散文就是米做的饭,诗歌就是米酿的酒,酒的醉意就体现在,划船用的不再是船桨,而说的是“兰桨”,说“桂棹”,仿佛在船上能闻到香气,划的也不是水,这里用了一个词是“空明”,这就是醉了,这就是乐情,还有一句是表示了苏子内心真实的情怀,什么句子?——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是什么意思?(君王)因为身世感怀,“渺渺”是心事悠远,我们会发现,前两句歌是乐情,后两句表达了苏子深远的思索,所以要读出不同的味道,前两句陶醉之意,后两句隐隐感怀,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
这一段除了有乐情,还有什么?(悲哀之情)怎么转换的?(箫声渲染的这种悲情)。
苏子对箫声进行了一定的描摹,“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就是嗟叹的,请一位同学读读客吹洞箫这段,读出悲哀之感。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大家觉得这个箫声符合客此时的心境吗?(不符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一句,“舞幽壑之潜蛟”,请个同学解释一下这句的意思,既然能使蛟龙起舞,幽壑中的潜蛟屈曲难申,向往飞龙的灵动洒脱,如果这箫声中没有洒脱旷达的部分,怎能使蛟龙产生愿意舞动的感受呢?所以这箫声中应该有旷达洒脱的一面,昂扬和低沉交织的,但它终究表达的是哀,所以有这样的落差,客心中一定有大感慨,对不对?因此,苏子才会问“何为其然也”,所以读的时候,不能都读成了悲哀,如慕,好像是在羡慕什么,情感要扬起来,“舞幽壑之潜蛟”,情感要扬起来,如怨要压下去,“泣孤舟之嫠妇”情感要压下去。
有没有同学愿意尝试一下?5、分析情感心中有这么大的感慨,所以我们要看看客在羡慕什么,在哀怨什么?下一段中,老师选了一段话,大家能不能说一说他在羡慕什么?哀怨什么?——羡慕的是曹操的英雄气概,哀的是平凡之人,血肉之躯,无法抵御时间的侵蚀。
此时客的内心应该是激动的,客对曹操的羡慕一直到哪里?——固一世之雄也。
“也”字是语气助词,也表示语气的停顿,应该重读,前面的表示曹操雄姿英发的句子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语速要快,读出气势)。
“固一世之雄也”此时羡慕的语气达到最高潮,后面“而今安在哉”应该降下来,那么哀叹之意就出来了。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对曹操的羡慕和哀叹,到“而今安在哉”。
这段里除了对曹操的羡慕和哀叹之外,客还羡慕什么,哀叹什么?——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同样在赤壁之上,曹操乘船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吾与子是“驾一叶之扁舟”,同样是饮酒赋诗,曹操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而吾与子是“举匏樽以相属”,曹操的人生尚且是“而今安在哉”,而吾与子呢?所以更加悲叹,一个“况”字意味无穷,这一段用对比的方式,表现了客内心的情绪波澜,嗟叹这种哀情。
我们来填空,概括客羡(慕)伟大、永恒、英雄、得志;哀(怨)渺小、短暂平凡、失志。
看到这里,我们再回头来看看上一段的箫声,如怨如慕,是不是表达的这样的意思?如果说曹操的人生是“幽壑之潜蛟”,那么吾与子就只能是“孤舟嫠妇”的悲泣了。
6、美读析理《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文采的铺陈,刚刚我们已经在朗读中体会到了这种文采的铺陈,体物是为了写志,志者,情怀也,物就是除我以外的一切,人、事、景。
在同样的水月之中,客提到水、月、想到三国往事,羡慕曹操、哀叹了自己。
苏子却生发了不同的哲理,那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苏子的理,如果你是“客”,在悲观失意之中,你觉得哪一个句子最能解开你心中的心结?为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因为解答了客心中的疑惑,所以苏子说“而又何羡乎?”,在这清风明月之上,客在这里表达了哀与羡,而苏子说何羡,如果不用羡,那我们就与山水日月怎样?(共适:共享),这就解开了客心中的疑惑,所以下文中又有一字可破,什么字?(喜)前文的乐和喜是相同的吗?——前文是看到了山水而乐,后文是一种了悟的喜悦。
这种共适,实际上在写景上早就流露出来了,写景中早就有所贯穿,开头结尾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共适苏子得来是不容易的啊,乌台诗案是震惊北宋朝野的文字冤狱,可是苏子在这里却能够去化解它,他把黄州一个贬谪之士的亭子命名为“快哉亭”,他的弟弟很了解他,所以说到,“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所以我们再来看,这里的客与主真的是两个人吗?其实不是,这里其实就是苏轼,他用虚设主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他写“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个徘徊难道不是隐言自己有心事吗?歌声中“渺渺兮余怀”,渺渺不是心中有心事吗?还有引用曹操的诗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难道就没有想到下面两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些难道不是在隐言自己吗?所以我们读懂了苏子的想法,才能读懂他深沉蕴藉的道理,我们再读一读苏子的“惟江上之清风····”7、小结苏子也许不会因为这一次的赤壁之旅就顿悟,但是在黄冈的这四年里,他反复的思考着自己的人生,才逐渐形成了他乐观、理性、平和和豁达的性格,也就有了他文坛巅峰——两赋一词的诞生。
今天我们再这节课中读景、读情、读理,希望同学们能读通、读懂、读美,今天我们在这篇课文中也了解到苏子在宇宙大化中去销蚀自己的哀怨,他的顿悟成就了以后的人生道路,虽然历经坎坷,但是逐渐成就了乐观、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13]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
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14]被贬黄州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15]东山再起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
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
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16]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
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17]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