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龋病流行病学

龋病流行病学

龋病流行病学课程题目:绪论第一节牙菌斑教学专业:2022口腔整形美容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龋病的定义与特征2.掌握龋病病因及发病过程教学重点:龋病的好发部位教学难点:牙菌斑的结构与组成教学方法:1.讲授时间:2学时(100分钟)教材及参考教材:1.牙体牙髓病学第二版(樊明文主编)2.龋病牙髓病研究教研室审阅意见:导言口腔医学的概念是研究牙齿硬组织和牙髓组织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

教材内容包括三章:龋病、牙体硬组织非龋病和牙髓病,涉及这些疾病的病因、临床病理、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疾病特点:常见病和多发病。

牙体牙髓病学发展简史龋病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百万年前。

关于公元前14世纪殷墟甲骨文有记载,三国时期,魏纪康在养生理论中写下了“金黄牙”的描述。

唐代的柳枝牙刷和辽代的植发牙刷是世界上最早的。

唐代苏恭《新修本草》中关于银膏补牙的记载,其配方近似目前临床上的银汞合金。

我国口腔医学起源于宋代,明代出版了第一部口腔医学专著。

国外的口腔医学从一些文明古国开始起步,如印度、希腊等国,法国牙医对牙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美国牙医的化学细菌理论对龋齿的病因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初,口腔医学教学体系正式建立。

第一篇龋病第一章概述第一节龋齿的概念一、龋病的定义和特征1龋病(dentalcariestoothdecay)是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的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5分钟15分钟10分钟2.致龋因素主要包括细菌和牙菌斑、食物以及牙所处的环境。

就病因角度而言,龋病可称为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

龋病时牙体硬组织的病理改变涉及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基本变化是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分解。

3.临床特征是牙硬组织在色形质各方面均发生变化:在初期,龋齿部位的硬组织脱矿,微晶结构改变,牙齿透明度降低,从而形成白垩质釉质。

继之病变部位有色素沉着,局部可呈黄色或棕褐色。

随着无机成分的脱矿,有机成分在不同阶段被破坏和分解,牙釉质和牙本质松动软化。

最终牙体缺损形成龋洞,龋洞一旦形成,则缺乏自身修复能力。

4.龋病的危害龋病是人类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

疾病进展缓慢。

一般来说,它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也不容易引起注意。

事实上,龋齿对人的危害很大。

①可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骨炎症等。

②可造成牙冠缺损、残根致牙丧失。

③ 它会影响消化功能,但会影响儿童牙齿和下颌系统的生长发育,导致健康质量下降。

④龋病及其继发病作为病灶可引起远隔脏器疾病。

二、龋齿史10分钟龋病是人类历史上极为古老的疾病,目前可整理出来的龋病流行病学资料,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即公元前12000~3000年。

唐《新修本草》采用银膏补牙记载米勒提出了化学细菌理论,布莱克提出了坑沟分类标准20世纪60年代keyes龋病三联因素概念及四联因素学说三、龋病研究内容1、龋病的发生因素①细菌及牙菌斑②宿主的抵抗力③细菌的代谢底物2.新技术① 细菌葡萄糖代谢② 唾液对牙齿表面的影响③ 分子生物学应用④ 免疫防龋疫苗3。

所容纳之物① 龋病病因学② 病理变化③ 龋齿形成过程④ 龋齿治疗第二节龋病流行病学一、评估方法:10分钟1、患病率与发病率患病率,即龋齿率,表示存在或患病时间较长的慢性病(如龋齿)的频率。

龋齿率=观察期(期)龋齿病例数/观察期(期)人口数×K基数K可根据具体情况为100%-100000/100000。

发病率表示在某一特定观察期间内,可能发生某病(如龋病)的一定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

龋齿发病率=观察期内新增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K2,龋齿①指数必须简单,概念清楚,能反复验证,不同检查者使用这种指数检查当患者生病时,应获得相同的结果,并且数据应能够进行统计分析。

②龋均即每个患者所患龋齿的均数。

③ DMF指数是龋齿数量、因龋齿而丢失的牙齿数量和因龋齿而填充的牙齿数量之和。

根据龋病记录的详细程度,又可将其分为dmft指数和dmfs指数。

④dmft指数是受检人群中平均每个个体累患龋齿的牙数。

⑤ DMFS指数“s”表示受龋齿影响的牙齿表面数量。

DMFS指数更为敏感,尤其适合在短时间内观察防龋效果。

⑥DMFT指数可以用来记录乳牙的龋齿情况。

可根据需要选择DMFT或dmfs课间休息10分钟二、龋病的好发部位1、好发牙恒牙列6>7>6>7>45>8>123>123458乳牙列ⅴ>ⅴ>ⅳ>ⅰⅱⅲ>ⅰⅱⅲⅳ这种规律具有普遍性,恒下颌前牙患龋者少,但恒下乳前牙好发龋病却较多。

2、好发牙面首先是咬合面,其次是相邻面和颊面。

三、现代人龋病流行情况在龋病流行病学研究中,10-12岁年龄组的数据能更客观地反映疫情。

20世纪70年代之前,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的龋齿指数较高,DMFT约为4.5。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龋齿开始增加。

表1我国龋病流行情况(见第二版教材第7页)四、龋病流行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龋齿患病率开始下降。

15年来,西方国家学龄儿童的龋齿发病率下降了50%。

第二章病因及发病过程第一节牌匾一、牙菌斑`牙菌斑是牙面菌斑的总称,依次所在部位可分为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

牙菌斑一般指龈上菌斑。

龈上菌斑位于龈缘上方在牙周组织正常情况下g+菌占61.5%。

龈下菌斑位于龈缘下方以下以g_菌为主占52.5%。

埋入牙龈表面的细菌和粘附菌斑由埋入牙龈表面的矿化细菌组成。

它可以看作是细菌的微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繁殖和衰退,并进行复杂的代谢活动。

二、菌斑的结构1、平滑面菌斑平滑面菌斑人为地分3层即菌斑-牙界面、中间层和菌斑表层。

① 牙菌斑-牙齿界面最常见的排列方式是细菌位于获得的膜上方。

②中间层包括稠密的微生物层和菌斑体部,在界面的下方有稠密的球菌样微生物覆盖,又称稠密微生物层。

该层为3――20的细胞深度不等。

稠密微生物层外方为菌斑体部占菌斑的最大部分,由不同微生物构成。

15分钟10分钟15分钟③菌斑表层较其他部分更为松散,细胞间间隙较宽,菌斑表面的微生物差异较大。

2、窝沟菌斑与平滑面菌斑明显不同,窝沟中滞留有微生物和食物分子,微生物类型更为有限。

三、菌斑成分10分钟菌斑由约80%的水和20%固体物质组成。

固体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无机成分,如钙、磷和氟等。

蛋白质是其主要成分,它占菌斑干重的40%――50%,碳水化合物为13%――18%,脂肪为10%――14%。

1、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是主要的碳水化和物成分。

2.蛋白质斑块中的蛋白质来自细菌、唾液和龈沟液。

3、无机成分菌斑中无机成分的含量取决于菌斑的部位和年龄。

菌斑中含有钙、磷酸盐和高浓度的氟。

课堂小结1.思考问题:(1)请回答龋齿的定义和临床特征?(2)光滑表面上斑块的结构和成分?课程题目:三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第二节饮食因素第三节宿主第四节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其他因素第五节病因理论授课专业:2021级口腔整形与美容专业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牙菌斑的形成和发展2掌握龋病病因理论的教学重点:龋病病因理论教学难点: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教学方法:1.教学时间:2学时(100分钟)教材和参考资料:1牙髓学第二版(范明文编辑)2龋齿与牙髓病研究教研室评审意见:四、菌斑的形成和发育菌斑的形成有三个阶段:获得性膜的形成和初期聚集;细菌迅速生长繁殖;菌斑成熟。

1、获得性膜① 在形成过程中,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在牙齿表面形成生物膜。

②组成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组成。

蛋白质中的总体特征是含有高量的甘氨酸、丝氨酸和谷氨酸,他们占氨基酸总量的42%,其次为天冬氨酸、脯氨酸、丙氨酸、亮氨酸。

碳水化合物包括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等。

脂肪含量约为20%,其中主要是糖脂13%,中性脂肪和磷脂共占15%。

③ 釉质表面的功能性修复或保护;为牙釉质提供选择性渗透性;影响特定口腔微生物在牙齿表面的附着;作为斑块基质和营养物质。

10分钟2、细菌附着最初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细菌是球菌,主要是血链球菌。

早期为链球菌感染至第9天,其次为放线菌,厌氧菌增多。

五、菌斑微生物20分钟1、能在常规动物中造成龋病的微生物主要是链球菌。

2、菌斑微生物① 在光滑表面斑块的早期阶段,球菌和杆菌是主要的G+细菌。

7天后,蚕丝菌群和细菌数量达到50%以上。

② 窝沟牙菌斑主要由G+球菌和短杆菌组成,缺乏中间层栅栏排列,分枝丝状菌少见。

3.致龋微生物①链球菌属g+兼性厌氧菌。

在菌斑内占28%,龈沟内占29%,舌面占45%,唾液中达46%。

血链球菌、变形链球菌、轻链球菌。

② 乳酸杆菌属于G+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

③放线菌属g+不具动力、无芽胞形成的微生物,呈杆状或丝状。

六、斑块代谢的物质代谢包括葡萄糖代谢、蛋白质代谢和无机物代谢。

这些代谢过程会影响牙齿。

最重要的是葡萄糖代谢。

1、糖的分解代谢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两种过程。

2.糖的合成和代谢① 细胞内聚合物:细胞内多糖、聚对羟基丁酸和聚磷酸盐。

② 胞外聚合物:胞外多糖、葡聚糖、果聚糖和杂多糖。

七、菌斑的致龋性5分钟1、非特异性菌斑学说龋病不是由特异性致龋菌引起,而由所有菌斑产生毒物所致。

2、特异性菌斑学说只有特异性菌斑才能引起龋病。

第二节饮食因素15分钟1、蔗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他们是细菌代谢的底物,为细菌提供营养。

3、蛋白质:再牙发育时发挥重大作用,待牙萌出后,对牙起局部作用。

目前在进一步研究中。

3.矿物:① 氟化物牙齿在喷发前作用于全身,在喷发后依赖于局部作用。

全身消化吸收,局部在口腔中发挥作用。

②磷酸盐降低了釉质磷灰石的溶解率;再沉积形成矿化;缓冲菌斑发酵形成的有机酸;改建获得性膜。

4.脂肪对人体新陈代谢的影响是复杂的,目前正在研究中。

第三节主持人影响龋病的宿主因素包括牙和唾液。

牙齿和牙弓的形态对龋齿的发生率有重要影响。

后牙对龋病高度敏感,牙齿对龋病的敏感性与窝沟深度呈正相关。

3、唾液比重为1.002――1.008,ph波动于5.6――7.6间。

含水99%,固体成分为0.7%,无机成分主要为钾、钠、钙、氯化物、碳酸氢盐和无机磷酸盐。

3.唾液功能维持牙齿组织的完整性;促进牙釉质成熟;促进再矿化。

唾液中的有机成分与龋齿密切相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