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内科学_龋病

口腔内科学_龋病

78

(2)力学原则:充填术采用机械
固位原理,备洞时兼顾抗力形与 固位形。
79
5.制洞器械
80
6.制洞步骤
(1)开扩洞口 (2)去除龋坏 (3)制备外形 (4)制备抗力形、固位形 (5)修整、清洁窝洞
81
7.各类窝洞制备方法及要点
(1)I类洞
82
II类洞
83
84
42
2.龋病好发牙面、部位
43

三、按龋病的好发部位分类: (1)窝沟龋 (2)平滑面龋 (3)根面龋
44
窝沟龋
45
平滑面龋
46
根面龋
47
4、临床
(1)浅龋 (2)中龋 (3)深龋
48
49


四、根据以往有无治疗分类 1.原发性龋:指初发并未经治疗的 龋坏。根据不同的病损程度,临床 上有不同的表现。 2.继发性龋:指以往充填治疗后因 龋坏未去净或消毒不严,充填材料 收缩微渗漏形成的龋坏。
58
第六节 龋病的治疗


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一旦 发生龋损,不能自行修复,临床多 采用充填修复治疗。 目的在于终止病变的发展,保护牙 髓,恢复牙的形态、功能及美观, 并维持与邻近软、硬组织的正常解 剖和生理关系。
59



龋病治疗原则是针对不同程度的龋 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非手术治疗 龋病的非手术治疗是采用药物或再 矿化等保守方法终止龋病的发展。 (一)药物治疗 1、适应症 (1)发生于恒牙早期釉质龋,尚
64

1.适应症



(1)主要用于可疑窝沟龋 (2)牙合面与充填窝沟相邻的无 龋深沟裂,不需作预防性扩展,仅 用封闭剂处理即可。 2.封闭剂 3.治疗方法
65
窝沟封闭
66
二、充填修复治疗
(一)窝洞的设计及制备原则 1.分类
I类洞 窝沟 II 磨牙、前磨牙邻面 III 切牙、尖牙邻面 IV 损伤切角邻面 V 颈1/3
54
1.正常窝沟 窝沟龋
55
2.平滑面龋-釉质发育不全
56
平滑面龋-氟斑牙
57


3、深龋和慢性牙周炎 龋病发展到牙本质深层时,临床上 可见明显的龋洞,患者有明显的冷 热酸甜敏感症状食物嵌塞引起短暂 疼痛症状,但没有自发痛。 慢性牙髓炎常有自发痛或有急性牙 髓炎发作史,疼痛性质多为放散性。
50
第五节 龋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龋病的诊断 (一龋病的检查、诊断方法 1.问诊 询问患者有无刺激痛或激发痛 2.视诊 观察牙齿的形态,色泽变化 3.探诊 探查龋洞的位置,深度和范围, 有无穿髓等。
51
4.牙髓活力测试 判断牙髓活力状况。 5.X线片 观察龋坏部位、深度等,尤 其是邻面龋和继发龋。 6.光透照法 (二)龋病的诊断标准 1、浅龋 发生于釉质层或牙骨质层的 龋病。

根面龋:牙骨质钙化程度最低,碳酸 盐和镁含量比釉质多,渗透性比釉质 大,又含有胶原蛋白,临界PH为6.8 ,因此龋发生早期牙骨质层易溶解。 随唾液浸泡,骨质矿化不断加强,质 地渐渐硬化。因此,促进牙骨质再矿 化,是防止根面龋的有效措施。


唾液
唾液是牙及细菌的外环境,在口腔微环境 中起着微生态平衡的调节作用。 1.唾液组成 唾液是由液体和固体组成,液 体占99%,固体占1%。固体又包括无机和 有机成分。 (1)无机物: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洞形成。呈黑褐色。此阶段若不治疗 ,龋洞会逐渐加深,累及牙髓,引起 牙髓炎,这时可出现自发痛,还可引 起同侧头痛,患者坐卧不安。 2、牙髓炎若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根 尖周炎。 炎症继续向牙根方向发展引起根尖周 炎牙根部肿痛,牙齿松动,严重者面 部肿胀、发烧、张口受限,细菌入血
5


甚至可引起菌血症而危及生命。乳牙 龋病不及时治疗,可逐渐发展为严重 的根尖周炎,会引起发育不良,如果 乳牙因龋坏早失,不但会影响恒牙的 如期萌出,还会导致恒牙的排列紊乱 ,引起牙颌畸形。 3、引起胃肠疾病。 恒牙因龋坏早失 ,缺牙数多,会影响嚼碎食物,必然 会增加胃肠负担。


钾、钠、氯、钙、磷酸盐、重硫酸盐 及微量的氟、镁、碘、锡、铁、锌及 硫酸盐等成分。


细胞成分:微生物、脱落上皮细胞、 白细胞。 蛋白:糖蛋白(粘蛋白)、碱性和酸性富 脯蛋白、富酪蛋白、富组蛋白、乳铁 蛋白、免疫球蛋白(SIgA、IgG、IgE 、IgM)、白蛋白、味多肽(gustin)。 酶:乳酸过氧化氢酶、溶菌酶、淀粉 酶。
38
39
40
第四节 龋病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一、按龋病的进展速度分类 1、急性龋 2.猖獗龋 3.慢性龋 4.静止龋:龋病发展到某一阶段时,由 于病变环境发生变化,隐蔽部位变 得开放,原有致病条件发生了变化,
41



龋病不再继续进行,但损害仍保持 原状,这种特殊的龋损害叫做静止 龋,它也是一种慢性龋。 二、按龋病的深度分类 1.浅龋:一般指牙釉质龋和牙骨质龋 2.中龋:龋病发展到牙本质浅层, 一般有龋洞形成。 3.深龋:已发展到牙本质中层或深 层
52

2、中龋 已经发展到牙本质浅层。 3、深龋 龋病进展到牙本质深层, 临床上可见明显龋洞,易于探查。
53
二、龋病的鉴别诊断


1.正常窝沟及窝沟龋 前者色浅,表 面光滑,不卡探针。后者呈黑色或 棕黑色,表面可有粗糙感,探针尖 可插入,回拉时有阻滞感。 2.光滑面龋与釉质发育不全和氟斑 牙 前者探诊表面粗糙,质软,色 素沉着呈灰黄色或黄褐色斑块。
口腔内科学
1
第二章 龋病
第一节 概述 一、龋病的概念和特征
(一)龋病概念
龋病是一种以细菌为主要病原体,诸 多因素作用引起的牙体硬组织疾病,
2

是危害人类健康最普遍的口腔疾病之 一。
二)龋病特征
1.细菌感染 2.多发、常见 3.古老、现代
4.慢性破坏性
3

5.可治可防


二、龋病的危害
龋齿对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概括地说 有以下危害: 1、引发牙髓炎,导致牙痛。 当龋病破坏了釉质侵入到牙本质时, 患者遇到冷、热、酸、甜刺激时会感 到牙齿疼痛,临床检查可见牙齿上有



3.随着脱钙病变的发展,暗带中心出 现病损体部,其相对透明,生长线、 釉柱横纹明显。临床表现为龋白斑。 4.病损体部被食物、烟和细胞产物等 外源性色素着色,临床表现为棕色龋 斑。 5.龋病进展到釉牙本质界时,病损向 侧向发展,发生潜行性破坏,临床表 现为蓝白色。
37

6.牙表面的龋坏,龋洞形成,可出现 在上述第五期之前。 二、牙本质龋 三、牙骨质龋 临床上常无法检测到单纯的牙骨质 龋,牙骨质较薄,若发生龋损很快 波及牙本质,因此成为根部龋。
二、龋病发病的其他学说



(一)化学细菌学说 化学细菌学说由米勒提出。 该学说首次表明了口腔微生物、食 物、酸与龋病发生的关系,为龋病 的现代病因理论奠定了基础,为进 一步研究龋病病因学指明了方向。
31
32


(二)蛋白溶解学说 (三)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33
第三节 龋病的临床病理
(二)龋病的病理变化 (三)釉质龋 (四)牙本质龋 (五)牙骨质龋





下降水平不同。糖致龋能力由强至弱 排序为:蔗糖> 葡萄糖>麦芽糖>乳糖 >果糖>山梨醇>木糖醇。 2.食物的物理性状 3.进食频率与时间 (三)宿主 宿主因素宿主是龋病发生的不可少的 因素,其主要直接因素是宿主自身的 牙、唾液、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


(2)牙体组织:釉质发育不全、牙根外 露等,无釉质保护的部位,抗酸蚀能 力差,易患龋。 2.牙的抗龋力 釉质:钙、磷、氟、锌、铅含量相对 较多,水含量少,碳酸盐浓度低,其 抗溶解能力强,所以釉质早期脱钙的 特点是表面下层脱钙。窝沟深处釉质 层薄,蛋白含量多,钙、磷比其他部 位含量低,故抗脱钙能力差。
15
16



(3)菌斑的成熟 3、菌斑结构组成 菌斑是由细菌、各种有机物、无机物 和水分组成的斑块样物质。 菌斑根据所在部位分为龈上菌斑、龈 下菌、牙面窝沟菌斑和根面菌斑等。 在光学显微镜下,菌斑的截面一般可 分为三层:
17



(1)基底层 (2)中间层:包括稠密微生物层与菌 斑体部,后者占菌斑大部分。中间层 是牙菌斑发挥作用的主要部分。 (3)表层:是菌斑最外层,由各种细 菌、食物残渣和脱落的上皮细胞组成 菌斑的组成: 菌斑由80%水和20%固体物质构成。固 体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
67
I类洞
68
II类洞
69
III类洞
70
IV类洞
71
V类洞
72
2.窝洞命名
I La L B O M D
73
74
3.窝洞结构
窝洞是由洞壁、洞脚和洞缘基本结构 组成。
75
76
4.制洞的基本原则
(1)去 (2)保 (3)形 (4)固位
77



(1)生物学原则 1)彻底清创 2)保护牙髓 3)尽量保存健康的牙体组织:窝 洞作最小程度的扩展,尽量不作预 防性扩展。 4)注重患者身心健康
34
龋病病理过程



一、釉质龋 龋病早期阶段,釉质表面层损害极 少,但在表面层下方表现为显著脱 矿。认为分为四个区: ---透明带 ---暗袋
35

---病损 体部


---表层 以上四个病变的出现,是一种动态发 展过程。可分为六个区: 1.龋齿脱矿最早的表现是表层下出现 透明带,此时临床和X线检查均不能 发现。 2.透明带扩大,部分区域有再矿化现 象,出现暗带 3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