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见了,亲人》。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

它主要讲 1958 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 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它是落实单元重点,即"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重点课文。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在单元中的重要地位,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理 解课文内容,了解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 友谊和壮烈的亲人情怀。

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加了难 度。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从具体内容中感受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亲 人情怀,教学难点为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二、教法设计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1、以情激情,介绍背景。

教学伊始,我借助录像片段,再现情景,"1950 年 10 月 19 日,中国 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朝夕相处了 8 年,结 下了深厚的情谊。

战争最终以正义和良知取得了胜利。

1958 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

"学生如亲临现场, 初悟离别之情, 这样既为理解课文作了情感铺垫, 同时揭示了课题。

2、以境激情,撞击情感。

本课紧紧抓住"再见了,亲人"这一抒发情感的主线进行情境的创设, 再现两国人民话别的场景、离别的场面,升华学生的情感。

3、以读激情,读中悟法。

在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想象当时的场景,同时在朗 读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学法设计 我根据这篇课文情感饱满、段落相似的特点,先引导学生初感文本, 把握情感基调;再让学生说说触动自己情感之弦的语句和事例;然后以读 为本,自悟自得。

四、教学程序 围绕着文章的题眼,我精心抽取了"再见了,亲人"这条深情而厚重的 丝线,拨动学生的心弦,设计了"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的大写意、"叠加式"结构。

一讲亲人-------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 在揭示课题并对课题的意蕴有了初步了解后,我首先引导学生认真阅 读课文,抓住触动自己心灵的语句、事例变成自己的话深情地说一说。

看似不经意地说,实际上是学生在吟咏体味的基础上的整体性的语言 积累和表达训练。

接着从具体地说到概括地说,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变成一句话,训练 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巧妙统一。

然后,再引导学生逆向求真,咀嚼情节, "志愿军为何得到朝鲜人民 的如此厚爱?"通过这项练习,既加深了对题旨的理解,又进行了说话训 练。

"讲亲人"的最后落脚点放在了文章的题目上,"通过大家由衷地讲,我 们感到这友谊的确比山还高, 比海还深, 所以分手的时候, 他们大声地说……, "这时,学生再读课题时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二诵亲人------个性化的阅读和语言的内化 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诵读与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告别。

我根据文本的特点,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内化课文内容,一方面 通过想象填补文中空白。

如在指导朗读向大娘告别的一段时,教师配乐引读 "此时无数的战士 们牵着大娘的手依依惜别, 大娘已经泣不成声了, 可还是送了一程又一程, 于是志愿军说……",学生接读与大娘告别的一段话,接着我又创设了大娘不 肯回去,志愿军从请求到恳求再到哀求、最后无奈地命令大娘回去的几种情境,学生根据词义和特定的情境读出不同的语气和语势。

同时,还抓住"雪中送炭、唯一"等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学生在反复品 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

"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与大娘、小金花和大嫂诵别后,再次复现 "再见 了,亲人"这一主线,"谁说他们不是亲人?他们不但就是亲人,而且胜过 亲人!所以,分别时他们才这样难舍难分地倾诉……,"这时,学生再读课 题时,对课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别亲人----情感与语言的自然外化 送君千里终须别。

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时,为了将扁平的文本变成丰富的画面,我借助 媒体,创设情境 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 别情。

然而就他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启动了。

千言万语化作一声声呼唤。

——学生第一遍接读课文 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声音牵动着志愿军的心。

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从心底发出呼喊。

——学生第二遍接读课文 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 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

他们多想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学生第三遍接读课文 此时,一声声再见,已如一阵风不知不觉中吹开了学生的心门,使 " 再见了亲人"不再是普普通通的一行字, 而变成了丰富、 难忘的一个画面。

在这节课结束之际,我又扩大了"亲人"的外延,"今天,我们也许不会 再遇上这样的壮烈,更多的是和平日子中幸福的感受,但我相信,这节课 你不仅仅学会感动,还会把获得的感受内化为力量,学会去爱,爱我们身 边的每一个人,并且这份爱会伴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天……",这时,"亲人" 已如一颗种子,悄然在学生心田生根、发芽……回看教学流程,"一线串珠" 式的结构,使文题串起文本,构建起真情相伴的课堂,期待着在这样的课 堂上,孩子们能多一份关爱,增加几分厚重。

谢谢!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见了,亲人》。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

它主要讲 1958 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 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它是落实单元重点,即"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重点课文。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在单元中的重要地位,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理 解课文内容,了解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壮烈的亲人情怀。

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加了难 度。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从具体内容中感受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亲 人情怀,教学难点为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二、教法设计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本课的 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1、以情激情,介绍背景。

教学伊始,我借助录像片段,再现情景,"1950 年 10 月 19 日,中国 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朝夕相处了 8 年,结 下了深厚的情谊。

战争最终以正义和良知取得了胜利。

1958 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

"学生如亲临现场, 初悟离别之情, 这样既为理解课文作了情感铺垫, 同时揭示了课题。

2、以境激情,撞击情感。

本课紧紧抓住"再见了,亲人"这一抒发情感的主线进行情境的创设, 再现两国人民话别的场景、离别的场面,升华学生的情感。

3、以读激情,读中悟法。

在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想象当时的场景,同时在朗 读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学法设计 我根据这篇课文情感饱满、段落相似的特点,先引导学生初感文本, 把握情感基调;再让学生说说触动自己情感之弦的语句和事例;然后以读 为本,自悟自得。

四、教学程序 围绕着文章的题眼,我精心抽取了"再见了,亲人"这条深情而厚重的 丝线,拨动学生的心弦,设计了"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的大写意、" 叠加式"结构。

一讲亲人-------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 在揭示课题并对课题的意蕴有了初步了解后,我首先引导学生认真阅 读课文,抓住触动自己心灵的语句、事例变成自己的话深情地说一说。

看似不经意地说,实际上是学生在吟咏体味的基础上的整体性的语言 积累和表达训练。

接着从具体地说到概括地说,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变成一句话,训练 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巧妙统一。

然后,再引导学生逆向求真,咀嚼情节, "志愿军为何得到朝鲜人民 的如此厚爱?"通过这项练习,既加深了对题旨的理解,又进行了说话训 练。

"讲亲人"的最后落脚点放在了文章的题目上,"通过大家由衷地讲,我 们感到这友谊的确比山还高, 比海还深, 所以分手的时候, 他们大声地说……, "这时,学生再读课题时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二诵亲人------个性化的阅读和语言的内化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诵读与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告别。

我根据文本的特点,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内化课文内容,一方面 通过想象填补文中空白。

如在指导朗读向大娘告别的一段时,教师配乐引读 "此时无数的战士 们牵着大娘的手依依惜别, 大娘已经泣不成声了, 可还是送了一程又一程, 于是志愿军说……",学生接读与大娘告别的一段话,接着我又创设了大娘不 肯回去,志愿军从请求到恳求再到哀求、最后无奈地命令大娘回去的几种 情境,学生根据词义和特定的情境读出不同的语气和语势。

同时,还抓住"雪中送炭、唯一"等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学生在反复品 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

"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与大娘、小金花和大嫂诵别后,再次复现 "再见 了,亲人"这一主线,"谁说他们不是亲人?他们不但就是亲人,而且胜过 亲人!所以,分别时他们才这样难舍难分地倾诉……,"这时,学生再读课 题时,对课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别亲人----情感与语言的自然外化 送君千里终须别。

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时,为了将扁平的文本变成丰富的画面,我借助 媒体,创设情境 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 别情。

然而就他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启动了。

千言万语化作一声声呼唤。

——学生第一遍接读课文 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声音牵动着志愿军的心。

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从心底发出呼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