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8《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课题: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再见了,亲人》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并能表达自己的感悟。
2、对比发现文体表达上的特点,形成写作意识与思维。
3、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在读、悟中感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惜别之情。
教学难点:1、领悟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原因。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形成写作意识与思维。
教学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问卷采访, 导入新课(5分钟)1、问卷调查。
2、师:是呀,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很多,所以,志愿军才会亲切地称她们为——(亲人),临别时,志愿军才会深情地呼喊——(再见了,亲人)。
下面就让我们在志愿军战士一声声深情地呼唤中走进历史,重温历史的感动瞬间、聆听那特殊年代那震撼人心的动人故事。
二、倾心研读,感悟“亲人”(19分钟)1、师:年迈的大娘,年幼刚强的小金花,拄着拐杖的大嫂,他们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究竟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动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用“~~”勾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交流朗读感悟师:孩子们,课文中哪个人特别让我们感动?哪些句子触动了你感情的那根弦,哪些词语令你震憾?进入本课的交流感悟环节(随机)三、对比阅读总结写法(6分钟)1、师:(出示前三个自然段)多感人的故事啊!作者是怎样将故事写得如此生动感人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出示表格)(1)看1、2、3自然段的开头,你发现什么了?(志愿军战士的请求)(2)我们再来看这几个自然段的结尾,你又发现什么了?(),(3)那自然段的中间部分都在写什么呢?(追忆往事)2、小结写法四、告别亲人升华情感(6分钟)1、出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生齐读。
2、师生深情朗诵。
五、拓展延伸课堂练笔(7分钟)1、出示《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及部分英雄人物的图片。
2、小练笔:朝鲜人民回忆起这感人的一幕一幕,不禁热泪盈眶,临别之际,他们一定也有许多话想对志愿军说,请大家模仿第一段的写法,以朝鲜人民口吻向志愿军战士道别。
六、全课总结(2分钟)师:同学们,在持续了八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人民用鲜血铸成的伟大友谊跨越国界,穿越时空!可以说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指着板书不是亲人,又胜似亲人)最后,让我们把所有的感动凝聚在这深情的呼唤中———(齐读课题两遍)板书设计:(略)第二篇: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时目标:1.细读1、2、3自然段,了解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
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具准备:录音,灯片过程:一.复习检查。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2.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出示插图,认一认)3.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4.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读课文二.学习第一节。
(一)先看第二件事送打糕1.导语:这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感人故事!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2.音响,朗诵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3.你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4.读文字,看了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划圈有关词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5.交流:①动词:带者,顶着,冒着,穿着,送到冒着生命危险很勇敢②雪中送炭像母亲一样,深情厚谊,慈母般的爱。
③你从中感受到些什么?6.指导感情朗读。
(导语:老师觉得读好书,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自己试读指名读)(二)看第三件事情1.过渡: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但更使人感动的是,边听边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创设情景(音乐,朗诵)2.仿佛看到了什么?3.读文字,看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出示灯片)4.交流:丢下,背进,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5.怎样读呢?(自由练指名读)(三)看一件事。
(看了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又怎么让人感动!)1.出示: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a。
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b。
怎么读?2.你感受到了些什么?三.写其他部分。
1.大娘是不是就给志愿军做了这几件事情?哪句话看出?(出示:八年来------!)2.是啊,大娘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志愿军,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3.引读其他部分。
4.过渡。
四.学习第2、3节1.分组学习第2、3节。
1、2大组读读第二节,3、4组读第三节。
思考: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语句,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同桌讨论:3、大堂交流△、第二节。
从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没哭,而与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日子却哭了,从中感受小金花与志愿军之间有亲密的情感。
△、第三节。
从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感受大嫂对志愿军的一片深情。
4.读好第2、3节5.小结: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五.引读第4-6节1、创设情景火车鸣笛声响。
2、引读:听,列车的汽笛声已响起,此时,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言要表,道不尽的话,流不完的泪,此时,志愿军发出内心的呼唤再见了,亲人附:板书:23、再见了,亲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洗衣服大娘送打糕救伤员小金花救走了牺牲了妈妈大嫂挖野菜失去了双腿第三篇:《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洪家中心校洪素芳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语入课。
同学们搜集了许多珍贵资料,哪位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抗美援朝及志愿军归国的情况?(教师准备资料:65年前的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并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
1950年10月,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3年,美帝国主义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志愿军分批撤出朝鲜回国。
1958年是最后一批。
)课文写的就是1958年志愿军回国时,和朝鲜人民话别的动人情景。
听火车的声声汽笛提醒着人们分别的时刻即将来临,告别的话语好象说也说不完。
(放录音)二、整理课文思路。
1、课文写了志愿军和哪些人告别?(师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2、课文写了哪些事?默读,划出。
(师板书:洗补衣几夜不眠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孙孙救老王妈妈牺牲挖野菜身受重伤)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在预习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比较集中的是:为什么中朝人民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出示课件:75岁的朝鲜李大娘怀着激动的心情,与志愿军战士张喜武拥抱辞别。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
)就是这么一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老大娘,不顾年迈,不怕路远,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志愿军战士怎能不激动万分?假如你是志愿军战士,面对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朝鲜大娘,你想怎样向大娘道别?2、自由练读。
3、指名读。
评议。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在送别的人群中,还有一位和我们同学年龄相仿的小金花,身背孩子、架着双拐的大嫂。
她们和志愿军叔叔难舍难分,小金花难过得哭了,志愿军对她们说了一段话。
大家看看,怎样读才能让小金花止住眼泪,让大嫂早些回家呢?小组练习朗读。
练读之前,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同学解疑。
小组汇报时先汇报怎样解疑的,再读。
看哪些小组读的好,解疑水平高。
2、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哪个组来读?读得能让小金花止住眼泪?3、这一段里有一个词"噩耗",读懂了吗?4、你从"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一句话中看出了什么?(嘴角抽动两下,说明她很难过,但是她忍住了,这里有恨有爱,对敌人的恨和对亲人的爱交织在一起。
)谁再把这句话读一下?5、哪个组读志愿军对大嫂说的话?6、"代价"什么意思?(指为达到一个目的而付出的物力、精力。
课文指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双腿残废了)再找一组读。
这一部分的3、4、6的提问如果学生质疑没涉及,教师相机提出。
五、发散。
1、同学们刚才读得很有感情,表达了志愿军的心愿。
既然是话别,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的话,会说些什么呢?以小组为单位,任选身份,练说,派代表汇报。
2、现在,咱们看看志愿军是怎样对大娘说的,也就是说,第一段是怎样写的。
读读第一段,看看分几层。
3、志愿军向大娘话别时,分三层意思说的。
首先是话别,再回忆两件往事,最后赞扬了中朝人民之间的友谊。
咱们也可以分三层来说。
第一层应怎样说?读读志愿军对大娘说的最后一句话,大娘的话要顺着往下说。
谁愿意先试试?第二层是回忆往事,你知道哪些志愿军英雄的事迹?(黄继光罗盛教邱少云……)出示课件:志愿军冒着炮火抢救老乡、作战的资料。
第三层是用反问的形式赞美中朝人民的友谊。
4、小组练说。
5、选代表说。
6、读说结合。
六、预习时,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现在懂了吗?谁来讲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是伟大的。
板书:伟大友谊鲜血凝成。
七、列车就要开动了,志愿军战士不能和送行的人们一一道别了,这时,他们把手伸出车窗外,向亲人挥手告别,这场面感人至深。
让我们一起读第四段。
八、预习时,有的同学提出,再见了,亲人,我懂。
可是为什么说"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土地"为什么称它为亲爱的?谁能解答?(这土地我们曾洒过鲜血,曾流过汗水,我们的无数战友就长眠在这大地上)配乐读。
九、结束语:是呀!中朝人民的心永远在一起,中朝人民这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友谊犹如奔腾不息的鸭绿江水世代相传。
附:板书:23、再见了,亲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洗衣服大娘送打糕救伤员小金花救走了牺牲了妈妈大嫂挖野菜失去了双腿第四篇: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课文解读《再见了,亲人》一课是一曲中朝人民友谊的颂歌。
作者在全文的处理上,有不少独到之处,值得用心赏读。
1.特殊的角度──中朝人民的友谊是在战火纷飞中用鲜血凝成的。
他们并肩战斗,共同生活,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