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范文模版][修改版]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范文模版][修改版]

第一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范文模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等词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激趣、朗读、合作交流,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3. 情感态度价值感: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学习重难点: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揭示课题1.单元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第一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2.背景介绍。

同学们,在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

在战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1958年10月,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朝鲜人民噙着泪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3.检查生字词。

请同学们齐读生字词。

对照大屏幕,修改导学单。

强调“友谊”、“暂时”的读音。

4.理解“亲人”。

(1)“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 板书:血缘关系(2)浏览课文。

思考:文中写了哪些亲人?他们是哪个国家的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文中的志愿军是中国人,大娘、小金花、大嫂是朝鲜人,有血缘关系吗?他们是亲属吗? 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板书)可为什么作者说“再见了,亲人”呢?一定有些事情可以让人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二、自主学习,归类释疑1.同学们自读课文。

想一想,哪些事让你感受到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让我们一起来讲一讲,从哪些事感受到他们是“亲人”?(1) 大娘:送打糕;救伤员(2)小金花:救老王(3)大嫂:挖野菜2.课文的行文线索十分清晰,你能试着根据人物和他所做的事,表达的感情,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吗?《再见了亲人》叙述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志愿军回忆起大娘为他们送打糕,救伤员,小金花妈妈为了救老王,自己牺牲了,大嫂为他们挖野菜的事,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三、走入情境,研读领悟(一)雪中送炭的大娘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大娘身上,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表现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简单写上批注。

1.同桌交流。

2.全班汇报。

(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儿有个词叫“雪中送炭”,(生读)它本意指———(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

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支援或帮助)。

在文中“雪”指什么?(雪:供应困难、空着肚子三天三夜)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志愿军是什么状态?(又累又饿,快要饿死了)(课件强调)朝鲜民众想给志愿军送吃的,对于来说,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敌人的围困,阵地上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

面对这重重困难,大娘是怎样做的?“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在炮火连天,硝烟四起的战场,大娘无所畏惧,她(齐读);在万分危急,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大娘依然(齐读)。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吗?(大娘不怕牺牲,热爱志愿军)“炭”指什么?(炭:打糕)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也要送来的仅仅是可以吃的打糕吗?(不是)还为志愿军送来了什么?(温暖,伟大的爱,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力量)。

(课件强调)谁能来读一读这一段。

课件出示段落(2)“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养伤,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你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句子,这里有很多词语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唯一”是什么意思?(“唯一”就是只有一个,独一无二),把这句话中的“唯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在敌机来袭的紧急关头,在两人只能先救一人的情况下,大娘丢下了(唯一的小孙孙),却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这“一丢”,“一背”,你体会到了什么?(大娘爱志愿军,把志愿军当成是自己最重要的亲人。

)大娘是志愿军的亲人吗?但却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志愿军愿意牺牲这么多,他们(“胜似亲人”板书)。

师:大娘的这一伟大举动让志愿军特别(感激),难以(忘怀),请你带着崇敬之情读读这几句话(指名读,再齐读)课件出示(3)指导朗读“分别时的话”师:难怪志愿军们在这段最后一句说道:“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来深情的读一读?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你能改为陈述句吗?你认为课文为什么这样表达?直接写成陈述句可以吗?(运用反问句更加强烈地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避免平铺直叙。

)所以,志愿军战士充满感激地说———(女同学读),许多同志甚至留着泪说———(男同学读),6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是会无限感动地说———(齐读)。

(4)领悟“大娘”这部分写法。

哪位同学以志愿军的口吻深情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试着从写法上给这一段分层次。

(开头第一句为祈使句,写送别的场面,再回顾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事,回忆部分总是先说当时的危急情况,再说大娘的行动,最后以反问句来抒情。

采用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来写。

)这就是课文的构段方式,你明白了吗?请同学们依据构段方式,试着背诵课文内容,一会我们师生合作背诵。

(二)刚强的小金花第一自然段学法总结:读段落,思考问题;找出重点句;抓住重点句中的重点词体会感情;有感情朗读句子。

小组学习第二段(1)读了课文,你心目中的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勇敢、机灵、刚强的孩子)(2)你从哪些地方知道的?(生自由逐一汇报句子)师:小金花把失去妈妈的痛苦转化成了对敌人的满腔仇恨,所以,她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生齐读)(3)小金花失去妈妈后,不哭一声,现在为什么又哭了?师:多么刚强的孩子啊,可是今天,她却泪流满面,因为她与志愿军(虽然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所以,在分别的时候,他们难舍难分———(齐读课题)。

四、阅读链接本文选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再来读一段,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感动自己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下批注。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娘和小金花与志愿军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板书:14 不是亲人再见了,亲人(血缘关系)大娘:送打糕,救伤员小金花:救老王胜似亲人大嫂:挖野菜第二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识“妮、谊”等6个生字,正确书写“噩、嫂”等16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

2.自读课文,学生能说出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可歌可泣的事。

3、品读第一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关键词语及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1、能正确认识“妮、谊”等6个生字,正确书写“噩、嫂”等16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2、默读课文,说说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可歌可泣的事,尝试用小标题概括。

教学难点:品读第一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及重点句子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3分)1、板书:亲人。

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到谁?(妈妈或奶奶)为什么会想到她们呢?(给予无微不致的关怀)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魏巍的《再见了,亲人》这一课,补充板书课题。

生读两遍课题。

2、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想知道些什么呢?“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课文写了哪些“亲人”?为什么要称为“亲人”?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揭开问题的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自读课文。

(15分)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生字词或句子多读两遍。

2、检查生字词(出示课件)(1)指2生带读(2)学生指出难记或不理解的生字。

(3)齐读一遍。

(4)写字指导指导书写两个难写的字“噩、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写这两个字时应注意什么?老师示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

请两名学生板书,其余自己练习。

集体评价。

3、下面我们来读读课文吧,指3名学生分别读前三个自然段,最后三段一起读。

(学生读错的字词纠正并齐读这句话)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作出评价。

同时随机理解词语“噩耗、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过渡:再见了,亲人,是什么让他们这么难舍难分?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深情厚谊呢?请看大屏幕(二)整体感知(15分)1、出示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130余万人,有14万英烈的忠骨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就有:邱少云、黄继光、罗圣教、毛岸英,就这样他们在朝鲜奋斗了八年,经历了八年的朝夕相处,经过志愿军战士的浴血奋战,正义赢得了胜利。

在1958年10月25号最后的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于是分手的时候,他们握着手说——就要上火车了他们说——已经上火车了还说——火车已经开动了他们仍呼喊着——(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随机板书)(1)大娘送打糕救伤员(2)小金花救老王(3)大嫂为挖野菜看着板书你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出示课件学生看屏幕填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精读课文,学习方法。

(15)1、学习第1自然段。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横线划上能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的句子或词语?(1)交流。

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2)大娘身上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A 出示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师:谁来读这个句子?师:看图片,这是一位怎样的大娘?(白发苍苍、弯腰驼背、双手粗糙)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竟带着全村妇女,学生接读。

师:孩子们,透过顶着、冒着、穿过这几个动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就在这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是您:生接:带着全村妇女,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空着肚子拼了三天三夜的时候,带着全村妇女:生接:顶着师:这真是:生接:雪中送炭啊!(出示词语)师: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什么?出示课件师:大娘啊!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赢了那次阻击战,可您在回家的途中,却累得昏倒在路旁,您说:生接:(出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呢?B 你还画了哪个句子能看得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呢?生汇报:出示“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了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