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活动教学反思(通用7篇)篮球活动教学反思第1篇篮球是广大学生喜爱的一种体育运动,在篮球技术中,运、传球是最基本的技术之一。
初一的学生在性格、体态方面处在青春发育期,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如果按部就班的进行运球、传球技术的教学,有的学生会因为枯燥而降低对篮球的兴趣。
此时,教师抓住学生对蓝球明星感兴趣的特点,通过谈话法激发“学明星、比明星”的劲头;然后通过趣味耍球、奋勇争先、小组比赛等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强化学生运动技巧的形成。
这些环节形式多样、既富有趣味性又紧密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学生不但练得快乐,更发展了相关的蓝球素质。
注重自主合作,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①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尽情地表现自己,展现自己,教师只是提出一些基本的活动要求。
②本课始终贯彻以篮球运动为主的原则。
以学生自主练习篮球的基本功为主线,教师设计探索性和展开性的问题,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激活其思维,让他们带着问题主动地进行思考和体验。
③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当着组织和参与者的角色,激发并协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实践活动中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成功与收获。
篮球活动教学反思第2篇我的这节体育课突出的特点是以运球为手段,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创造,去展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提倡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在做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
课的整个过程,老师都以问题、情景的形式引导学生玩球、夹球、夹球行走,激发了学生尽情地想象,玩出最新的花样。
变、变、变,单人运球、小组运球比谁的形式多样。
老师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孩子们挖掘自己的智慧做出了各式各样的单人运球、两人运球抢截和小组运球的动作,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是老师课前所没预料到的。
如果按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法,老师做一个示范学生跟着做一个练习,这堂课就不会出现那样生动活泼的场面了。
正因为是学生自己的喜爱,是学生自己的经验,所以,孩子们玩得兴高采烈。
老师在这节课设计了一个“运球绕障碍”的练习,这是“运球与突抢截”的简单组合动作练习,老师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去体验如何突破对方的抢截,在体验中去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培养机敏的能力。
在“运球绕障碍”的游戏中,在各中运球的练习中。
老师给予了恰当的技术指导,学生逐渐提高了控球、运球的能力,又没有过分无追求技术细节,这正是新课程所要求体现的。
课的设计以篮球明星为学习榜样,以竞赛的方法安排各种练习,调动了学生自己学习、合作的积极性,学生探究的精神在这节体育课中得到了体现。
篮球活动教学反思第3篇1、课开始部分进行常规训练、安排了在小助手带领下的徒手操练习,使学生运动器官进入状态。
小白兔竞技将学生带进快乐的体育课中,球性练习、原地运球使学生在运动中感知篮球,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学习兴趣。
2、篮球是一项快速、激烈、综合性的运动项目,要想提高篮球运动水平必须从小从基础抓起,因此这节课安排了双手胸前传球、运球。
原地双手胸前传球,是最基本的传接球方法。
教学中引导学生知道穿接球的主要目的,使学生明白传接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示范中针对难点(接球时后引缓冲),反复强调、不断演示,引导学生通过练习、交流、自我评价达到自我提高,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教学运球过程中将原地运球、变相运球、行进间运球有机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素质,又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通过志扬的教学使学生控球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又使学生感觉到运好球也不是容易事,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练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于练习,体验成功。
篮球活动教学反思第4篇一、激趣导入,游戏热身,巧妙换位首先在课开始的部分,我设计了一个谜语,导出游戏——蜂回巢。
使学生在3~4次的游戏中,快速进入上课状态,并且巧妙的完成热身及场地转移的任务。
二、创设情境,解疑促练,练中创新设疑篮球会唱歌吗?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篮球高低运球的兴趣。
并在解疑的环节,让学生随师配乐做篮球高低运球操。
这个设计,一方面起到伸展身体各个关节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篮球高低运球技术动作做了铺垫。
将篮球高低运球与音乐节奏快慢结合起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解决了练习高低运球枯燥的难题。
学生先是进行了节奏一的练习:高高高高,低低低,低低低。
然后各小组在这个基础上对高低运球节奏进行创编。
这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运用与创造的阶段,但就本课学生表现情况而言,学生所接触到的音乐知识较少,而且篮球的基础技能较弱,创编的节奏内容较单一,甚至有些学生没办法完成自己的创编内容,这是本课的缺点之一。
在这个拓展练习上完成效果较差。
三、情境延伸,一器多用,一场多用在体育教学设计中最不可忽视的是场地及器材的设计及使用。
本课的场地主要为8*8米的正方形,内画有12个田字格及以正方形为中心点为圆心的大圆。
在课开始部分,学生做蜂回巢游戏进入田字格并以它为界线,自动分成12个小组,每组4人1球。
格内有五角星的同学的队长,负责本队练习及领球工作。
田字格还有另一个作用,当教师示范动作时,排在前面靠近教师的同学为第一排,半蹲。
第二排站立。
这样也解决了学生听不清,看不见的问题。
接着利用大圆进行了第二个教学内容:运球接力跑。
生由正方形同排自动分成4组,每组12人。
根据地上路标至指定地点,大圆外的四个点排成4队进行向圆中心运球跑接力的游戏。
游戏方法是学生发令后跑进呼拉圈使其从下而上穿过身体,然后在返回本队的途中进行运球接力。
这是为了避免学生向圆心运球时发生丢球、碰撞等危险事件。
这样的设计是非常合理的,学生在上课时并末出现碰撞等危险事情。
而且也达到了一球多用的效果。
而且学生可以在原地高低运球的学习上再进一步的对篮球的运球进行巩固和提高练习。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跑动距离太近,以至于没能达到理想的运动强度。
世上没有一节完美的课堂,我们总能在教学中找到新的问题,发现新的灵感,这也是教学本身所具有的魅力。
我将以“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为准则,守望教育人生的美丽!篮球活动教学反思第5篇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主要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合作、共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初一学生对体育运动有良好的参与意识,尤其喜爱上球类项目的课,但有部分女生对球类特别是对抗性较强的篮球运动却羞于出手或是心存顾虑,运动技能一般,但学生的理解力强,对动作的认识有自己的分析。
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少讲解,多提示,降低难度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篮球运球是《新课标》要求学会的基本动作之一,它是学习较复杂篮球动作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灵敏、速度、协调等素质的基本方法。
在课的练习安排上,必须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即面向全体,又注重个性发展,注意运动安全,并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组织形式来保证课的目标的实现,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学生能初步了解篮球的起源与发展等知识。
学生能初步掌握篮球运球的动作。
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
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品质,使学生体验成功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基本部分提供必要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人数基本相等,在指定的区域练习,练习时由体育小组长指挥,通过降低难度来吸引学生参与,消除部分女生对篮球的恐惧感。
教师巡回辅导,这样能及时发现学生错误动作并加以纠正。
小组长可以对本组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教师只对小组评价,不评价个人。
“小组互助”学习,教师辅导的形式,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
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探究式学习,组内学生互助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游戏“运球绕杆接力”,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练习内容,又达到提高学生兴奋性的目的,同时避免了单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篮球活动教学反思第6篇通过本次篮球课的教学,我觉得一堂教学课的好坏并不完全在于教师的讲述,而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要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则必须让学生首先对你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
篮球在各层次的年龄段开展较为普遍,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篮球运动,那为什么有些同学愿意一直练下去,有些同学却放弃了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在课前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了解,同学们一致认为,屡投不进是造成学生放弃学习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这堂课上,我改了教学顺序,把学习篮球先学习移动,并且利用各种手段降低练习难度。
有的学生喜欢进行对抗练习,所以在课上我会留些时间给他们进行实战练习,给他们一个真实的体验,同时培养他们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在投篮动作的学习过程中,我也不再运用以前教师示范,学生集体跟做的模式。
而是在培养好体育骨干的前提下,让同学们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氛围下进行学习,同学通过交流,互相纠正动作,互相寻求投进篮的捷径,而作为老师,我则会关注那些不是太协调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在课堂上,我也告诉同学,篮球并不只是可以用来比赛,还可以利用篮球做一些身体素质的练习,因此在课上我有针对性进行些体能练习,这样基本保证了学生能融入课堂,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
今后我想继续加入些不同的练习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好体育骨干的力量去带动基础薄弱的学生,争取更多的学生加入篮球运动。
篮球活动教学反思第7篇教学时首先我让学生进行三步的徒手练习(不持球),强调第一步的重要性,及时找准自己的第一步,一般同学是右脚,个例(左撇同学左脚),牢记一大二小三起跳的口决,搞清楚起跳脚并掌握正确的起跳姿势,通过反复练习,做到非常熟练这三步的步伐,然后持球再练习四到五次,体会持球后的三步动作,在完成这个练习后,紧接着进行运一次球接三步上篮,这个练习非常重要,是学好三步上篮最最基础的东西,在这个练习中,要先让学生体会运球后抱球跨步动作的衔接,学生三步上篮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运球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抱球,该怎么抱球,运球路线一长就会手忙脚乱完全忘了最后三步的要领。
因此,要原地让学生多做运球抱球提右腿的动作,让学生感觉到抱球与跨步的时间差,当能够很熟练的掌握好这个动作以后,就能将运一次球三步上篮动作衔接起来了,我通过多个班多次试验,学生在掌握了运一次球三步上篮后,基本就能把握好抱球的准确时差,再做远距离运球上篮就容易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