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定义(P3):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及学习经验;课程即文化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教学定义(P7):教学即教授;教学即教学生学;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即探究。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P8):独立模式;包含模式;循环模式。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
拉特克教学研究的四个特点(P11):一是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二是认为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三是确立了“自然教学法”;四是认为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式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632夸美纽斯教学思想的四大原理(P11):一是教学以自然为建的原理;二是兴趣与自发原理;三是活动原理;四是直观原理。
课程开发定义(P34):所谓“课程开发”,就是指借助学校教育计划——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以改进课程功能的活动的总称。
课程开发的层次(P34):任务与结果视角:宏观层次的课程开发,中观层次的课程开发,微观层次的课程开发;主体的视角:国家课程开发,地方课程开发,学校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模式(P37):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
课程设计定义(P42):课程设计就是对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
课程设计取向(P43):学科中心取向,学生中心取向,社会中心取向。
课程设计的两个步骤(P45):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学科、学生、社会教学设计的定义(P49):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ADDIE(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表达了构成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P50):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目标引导的;教学设计关注真实世界中的表现;教学设计强调评价手段的信度和效度;教学设计是经验性活动;教学设计是典型的团队协作活动。
史密斯—雷根把教学设计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和评价阶段。
(P52)教学设计模式:行为主义的认知主义的构建主义的教学目标的性质(P69):外显性,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可评价性,体验性和内隐性。
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P74):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P77):马杰四个要素“ABCD”表述方式。
A指学习者,B指行为,C 指条件,D指程度。
课程目标的制定(P80):学生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
制定课程目标的要求(P81):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外显性与内隐性相结合,学科特殊功能与课程一般功能相统一。
教学目标编写的基本要求(P83):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或体验)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P84):学科课程目标,学校教学资源,学生的智力和学历水平。
课程与教学内容和选择的涵义(P96):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一旦确定,课程与教学的其他一切活动便可以随之展开,课程与教学内容和选择是课程与教学开发的基本环节之一。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特征(P104):预成性,适应性,基础性,时代性。
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P116):明确社会的要求,分析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明确教育学的要求。
这三个方面同时也分别构成了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社会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和教育哲学基础。
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范围(P118):知识,学习经验。
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P121):确定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价值观,确定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确定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取向,确定具体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方法(P121):概念图的运用,工作分析法的运用。
课程组织的概念(P127):课程组织就是在一定的教育哲学观指引下,依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将课程要素或学习经验进行恰当的编排与整合,使其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中产生合力,以便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促进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
课程组织是针对课程要素进行的编排与整合。
泰勒认为,课程组织是在学习经验选择后把学习经验组织成单元、学程和教学计划的程序。
课程组织的要素(P127):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
课程组织的原则(P128):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直线式课程组织的方式(P129):时序、远近、难度、关系。
研究性学习的五个阶段(P137):确定选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
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P150):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
课程实施的取向(P160):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
(P167)教学资源需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遵循两个重要的原则。
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
两个原则是优先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
小学课程评价的定义(P183):(1)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课程价值观或课程目标,运用一定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分析、整理,对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等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从而为课程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2)课程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讨系统调查、收集数据资料,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以此来决定是否接受、改进或排除某课程或特定教科书的过程。
(3)所谓课程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
小学课程评价的对象(P184):外显的评价对象(是指通过感官观察到的对象,它包括小学课程设计方案,小学教材,教学媒体,课程评价结果总结等方面),内隐的评价对象(是指通过内心的体悟而生发出或者感知到的对象,它包括师生的知识经验,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者自身的观念等方面)。
小学课程评价的原则(P185):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先进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有效性原则。
小学课程评价的功能(P185):诊断功能,反馈功能,预测功能,修订功能,管理功能。
课程评价模式(P186):目标评价模式,目标游离评价模式,CIPP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应答评价模式。
小学教学评价的定义(P194):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上的判断,并未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小学教学评价的对象(P194):以学生学的过程为对象的评价(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法),以教师教的过程为对象的评价(知识结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
小学教学评价的原则(P196):客观性原则,方向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案例3-1教学目标的性质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教学目标:1.会读11个生字词,会写"儿"、"用"和"鱼"三个字,认识两个偏旁"虫"和"目";2.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并描述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的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4.通过感受冬天冰雪世界的晶莹剔透,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1.外显性。
通过"会读、会写、会认、会背、会说"的具体行为将教学目标外显化。
这些外显的行为在实际课堂教学情境中可以借助观察作为评价的依据。
2.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小学低段语文的教学重点要落实在"口语教学"上,它不仅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手段,也是发展儿童情感能力的基础和环节。
通过教师示范、分组朗读、黑板抽查书写等教学手段,了解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3.可评价性。
对该节教学目标中的五个外显行为的测量,可以参照不同性别的儿童在朗读节奏、书写笔画顺序、偏旁造字、口语表达清晰度等公认的准则评价儿童该节课的学习结果。
4体验性和内隐性。
通过明课文,体验韵文富有童趣而纯正的儿童语言特点,将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潜移默化地积淀在幼小的心灵里;对自然对冰雪世界的切身感受,进一步拉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不仅拓展了儿童的活动范围,而且丰富了儿童与世界之间的联系。
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并制定一个活动方案计划。
(P137)研究性学习设计案例土壤——动植物的乐园主题目标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顺序的观察和记录。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交流对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的动植物的发现。
尊重事实,养成实事求是的意识。
3.对探究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的动植物感兴趣。
细致观察,乐于表达。
活动建议1.活动内容(1)观察并统计土壤中的动植物,上网,看书或咨询老师。
查找土壤的相关知识。
(2)小组内交流所获的信息(3)完成蚯蚓养殖的实验。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班级内实验总结,谈一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2.活动范围学校、树林、花园,公园、因特网等3.活动方式以观察养殖为主,记录、统计为辅。
4.组织形式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
5.课时分配共计两课时。
一课时观察土壤中的动植物,了解土壤的相关知识。
二课时。
养殖蚯蚓记录并观察现象。
活动指导要点1.活动前提示室外观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土壤的内容研究搜集资料。
在观察蚯蚓的活动中,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记录,也可以拍照,拍视频的方式记录。
2.活动中的指导(1)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才能形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步落实。
为有效促进拓展活动的开展,建议教师提供一些必要的实验材料,并指导落实观察记录的方式。
(2)按照各小组观察记录活动的表现来进行汇报交流,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究品质(3)鉴于学生室外活动的特点,活动前需要以关键字的形式简明扼要地明确各项要求,同时建议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激励措施,努力提升学生观察记录土壤中的动植物活动的品质。
3、活动后总结。
肯定学生有价值的问题、不断纠偏。
引导学生关注在活动过程中正确的操作,独到的发现和真实深刻的感受。
通过观察理解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密不可分。
4.评价要点评价方式主要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
评价内容,对活动的参与性合作性。
资料的收集。
蚯蚓的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