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史[39页]
第六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史[39页]
二里头村古城,它是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标志。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的时期,甲骨文、青铜器。 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湖北黄陂盘龙城等。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西周分封诸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时代,形成了王 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采邑城)三级城市网络。
东汉都城洛阳
长约13公里,城内总面积约 9.5平方公里。
主要内容
✓ 先秦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 秦汉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1、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和分布的重心由黄河流 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大运河和长江城市发展轴线逐步 形成。 东南沿海港市兴起。 城市规模差距拉大,出现了三个 百万人口的城市。
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幅员辽阔的封建统一国家。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 年)
汉代
行政区划上除实行部分分封 王外,沿用郡县制不改。
经济上,长期实行“与民休 息”的政策,重视农业,提 倡手工业。
商业开关废禁,任其流通。
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特点主要有:
由于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 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
城市分布地域进一步扩展。 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
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经济 区域。 国际贸易城市也有所发展,“河西 四郡”。
2、秦汉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规划更加注重维护中央集权和封建等级制度,都城规 划以皇宫为主体,地方城市规划突出衙署。
建筑材讲 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史
——古代部分
主要内容
先秦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秦汉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1、先秦时期的城市发展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后,经过夏朝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 经基本形成。
隋唐长安城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它以宏大的规模、棋盘式的街道、规整的坊里、左右严谨 对称的的轴线布置,把我国城市的空间结构推到十分典型 的阶段,不仅影响了国内其它城市的建设格局,也影响到 当时邻近其它国家都城的布局。
《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 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 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 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大匡》又说:“凡仕者近宫,不仕
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列国都城一般都有城、郭之分,宫城并非
都居中,城市形态也并非都呈长方形,大 多很不规整,城墙和道路并不很直,而是 根据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灵活设计。
3、主要城市
河南偃师二里头古城是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标志。
规模:南北1.5公里,东西2.5公里,总面积 3.75平方公里
有两座宫殿遗址 有大量的中小型房址、窖穴、水井,一些祭
祀性遗迹和数百座墓葬; 还有规模很大的手工业作坊遗迹,出土了青
铜器、玉器、漆器、陶器和贝壳、绿松石等。 总体布局:宫殿区位于遗址中部,南部为冶
铸青铜器的作坊区,东部为制骨的作坊区。
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及考古发掘所 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
齐临淄
主要内容
✓ 先秦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秦汉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1、秦汉时期的城市发展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 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 年)
2、先秦时期的城市规划
《周礼·考工记》记述了这一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 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渚侯(城)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对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布局影响深远。
2、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在紧凑中追求统一,尊卑有别的礼制风格逐步形成, 是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十分典型的时期。 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谨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 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 皇城、外郭城(大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 道路网形成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 。 市场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 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
秦咸阳城
秦咸阳是一座规模很大,但在布局上又
比较疏松、绵延地域很广的城市。 秦孝公建咸阳宫,秦昭王建兴乐宫。咸阳 真正得到大发展还是在秦统一六国后的十 多年里。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 户”。 “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 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做朝宫渭 南上林苑中”。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 三月不灭”。(《史记•项羽本纪》)
3、主要城市
曹魏邺城
第一个砖城 东西2.4公里,
南北1.5公里 儒家的礼制思
想在邺城建设 中开始强化。
六朝都城建康
唐长安城
全世界中世纪最大的城市, 负责城建工程的,在隋代是宇 文恺,唐代是阎立德。 宫城面积约4.2平方公里,皇 城5.2平方公里,外郭城84平 方公里。 坊里制度,共109坊。 设立了专门的商业区。 朱雀大街是全城的中轴线。
周人发明了瓦。
工商食官。
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
军事据点,经济功能不强。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 年)
春秋战国时期,铁工具广泛使用,大大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也引发了政治、思想等一系列大变革,而且战争频繁,因而城市发展也较快。
城市数量1000以上,地理范围广及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 城市规模扩大。 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是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大 一统帝国新建的第一个都城(秦咸 阳基本是战国时期都城的延续)。 周长:25.1km;面积:36km2; 总人口:40万以上 改变了战国是都城两城相依的旧 章,也不同于秦咸阳城松散的布局, 而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 于统一大城内。 宫殿占据了城市的很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