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血液第一节第二节第四节

第三章血液第一节第二节第四节

课外小知识:造成贫血的原因有多种:缺铁、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碍等。一般要给与富于营养和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含丰富无机盐和饮食,以助于恢复造血功能。
贫血分为缺铁性贫血,出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具有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三)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四)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1) 铁:铁是合成血红蛋白必需的原料。
2.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
(2)维生素B12和叶酸:维生素B12和叶酸是红细胞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DNA所需要的辅酶。
利用不同血细胞及血浆密度的差异,可采用离心的方法将血液中的不同成分进行分离。
2.血浆酸碱度
人血浆的正常PH为7.35~7.45。
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有赖于血液中缓冲系统的调节作用,以及神经,体
液对肺脏,肾脏功能的调节。
血浆PH如低于6.7或高于7.8,将危及生命。
四.血液的功能(熟悉)
血液的生理功能由其各组成成分完成。其主要功能:
为贮备血量。
血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血液的密度与黏滞性
人全血的正常密度为1.050~1.060,主要取决于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血
液中红细胞数量越多,全血的密度就越大。
血浆密度为1.025~1.030,主要取决于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
红细胞的密度为1.090~1.092,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
血液对于内环境中各种营养物质及电解质的含量,渗透压,体温,PH等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起重要作用。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掌握)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正常成熟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平均直径7~8微米,边缘厚,中央薄,无细胞核,胞质内含有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
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
若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2)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数值: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
另一部分是由血浆中的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对维持包内外水平衡,保持血细胞的
(3)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保持血容量起重要作用。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所出现的血浆柱的高度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2.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在血管中循环运行时,通常要发生扭曲变形,才能通过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通过后又恢复原状,此特性称为可塑变形性。
1. 表面积与体积比值:比值越大变形能力越大
红细胞变形能力2.红细胞膜的弹性:弹性降低,变形能力减弱
3.红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
红细胞在生成过程中是经多种调节因子的作用逐渐完成的。
(五)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在循环血液中的平均寿命约120天。
10%的衰老红细胞膜脆性增加,在血液湍急处,衰老的红细胞可因机械冲击而破裂,称为血管内破坏;
90%的衰老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当衰老的红细胞通过比它直径小的毛细血管及微小孔隙时,易停滞在脾和骨髓中被巨噬细胞所吞噬,称为血管外破坏。
的影响因素3.红细胞内的黏度:黏度越大变形能力越小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增高或变性,均可使黏度增大。
变形能力减弱的红细胞在血液流动过程中容易破裂而发生溶血。
可塑变形性是红细胞生存所需要的最重要的特性。
3.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可反映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的抵抗能力。若抵抗力小,表示渗透脆性大,易破裂;抵抗力大则反之。
血液是一种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体液组织,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构成。起着物质运输和调节机体各部分组织液的作用,对于实现机体各部分生理功能正常进行和维持内环境稳态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内环境与稳态(掌握)
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是细胞外液,故将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稳态: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一)运输功能
血液运送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到组织细胞,并及时将组织细胞的代谢产
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还可以运输各种激素。
(二)免疫和防御功能
血浆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能使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白细胞对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有吞噬和分解,破坏作用;
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有止血和凝血作用。
(三)维持内环境稳态
(4)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在生理实验中和临床所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称为等渗溶液。
把能够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
3.血量(掌握)
血量是指循环系统中存在的血液总量。
循环血量:安静时全身血液大部分在心脏和血管中快速的循环流动,称为循环
血量血量。
贮备血量:小部分血液滞留在肺肝,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丛中,流动较慢,称
第三章血液第一节第二节第四节
———————————————————————————————— 作者:
———————————————————————————————— 日期:

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概述
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成人的体液占体重的60%,其中1/3分布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2/3分布在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
(1)水白蛋白
(2)血浆蛋白质球蛋白
(3)电解质纤维蛋白原
1.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4)非蛋白有机物
(5)其他
2.血浆渗透压(掌握)
(1)概念:渗透压是指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单位面积半透膜的力量。
溶液的渗透压与溶质的种类,形状和颗粒大小无关。
医学上常用渗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渗透压,单位是Osm/L(渗量)或mOsm/L(毫渗量)。
稳态的破坏或失衡将会引起机体功能的紊乱而出现疾病。
二.血液的组成及血量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一)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由于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血细胞中所占的容积比例很小,故可以将血细胞比容近似看成红细胞比容。
(二)血浆
血浆是血管中的细胞外液,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