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动脉性充血时,细小动脉扩张,毛细血管扩张, 充满血液。此时,血流加速,局部组织颜色鲜 红、温度升高。
由于动脉性充血能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旺盛, 局部代谢增强,因而临床上常用“热敷”、透 热疗法等,促使局部动脉充血来治疗某些疾病。
影响和结局
(1)恢复正常,对机体影响不大。 (2)在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
动脉血栓不完全阻塞血管腔时,可引起局部 组织器官缺血而出现萎缩;若动脉完全性阻 塞又缺乏有效侧支循环时,则引起局子运行 而蔓延扩散,引起败血症和脓毒血症等严重 后果。
心瓣膜上的血栓机化后,可引起心瓣膜增厚、 变硬、粘连等,导致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
基础上,由于情绪激动等原因可发生脑血 管破裂出血,后果严重。
静脉性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局部组 织或器官的毛细血管和小静 脉内含血量增多,称为静脉 性充血,简称淤血。
原因和发生机制
淤血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内堵、外压、心 衰。
通常组织内静脉分支较多,互相连接形成 侧支循环,只有当较大的静脉干受压、阻 塞或多条静脉受压,血液不能充分地通过 侧支循环回流时,才会出现淤血。
广泛微血栓形成,即DIC,会导致组织广泛性 坏死;广泛微血栓的形成消耗了大量的凝血 因子和血小板,又造成全身血液的低凝状态, 导致全身广泛性出血,甚至出现休克。
第四节 栓塞
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 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最常见的是血栓栓子,其它较少见 的栓子为脂肪滴、空气、肿瘤细胞 团、细菌团、羊水等。
栓子的运行途径
栓子的运行途径一般与血流方向一致,最终停留 在与其口径相当的血管内造成栓塞。
来自不同血管系统的栓子,其运行途径不同:
1、来自左心和体循环动脉内的栓子,随血流运行 最终阻塞于口径与其相当的、各器官的动脉分支 内;常见于脑、脾、肾及四肢末端等。
2、来自右心和体循环静脉的栓子,引起肺动脉主 干或其分支的栓塞。
呼吸道出血经口咳出(咯血)、消化道出血经 口呕出(呕血)、血液自肛门排出(便血)、 上消化道出血自肛门排出(黑便、柏油便);
血液中血红蛋白在肠道分解后与硫化物形成硫化 亚铁,导致粪便呈黑色;粪便上沾有粘液,出 现光泽。
泌尿道出血随尿排出(血尿、尿血)、子宫突 然大出血经阴道排出(血崩)、子宫持续少量 出血经阴道排出(血漏);
3、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可造成肝内门静脉的 栓塞。
4、特殊:交叉性栓塞;逆行性栓塞
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临床上90%以上的栓塞是由血栓栓子所致, 是栓塞中最常见的类型。
赘生物:机体或器官的内、外表面在病理过 程中形成的各种突出物的总称。
栓塞的动脉分支较小且有足够侧支循环形成 时,常无严重后果;若栓塞动脉分支较大而 侧支循环形成不足时,局部可发生梗死。
一般来说,一次进入血中的空气量超过100ml即 可引起死亡;如果进入的空气很少,可被溶解吸 收而不引起严重后果;如空气量较多而又未达到 致死量,则可引起右心功能不全、呼吸困难等病 理变化。
在做胸、颈部手术时,千万不要损伤较大静脉, 否则会引起右心、肺动脉干空气栓塞;给患者输 血输液,特别是加压输血输液时,一定要及时观 察,否则液体输完后会把空气输入静脉,造成严 重后果。
这两种血栓都不一定是完全阻塞管腔,常是 附着于管壁上,也称“附壁血栓”。
混合血栓
结局
溶解吸收或软化、脱落:血栓溶解的快慢取 决于血栓的大小和新旧程度。
机化、再通:如果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不足, 血栓存在时间较长则发生机化;较大的血栓 约2周便可完全机化,此时血栓与血管壁紧密 粘着不再脱落。
由于器官和组织的代谢、功能加强而发生 的充血,属生理性充血(如害羞、运动、 进食、妊娠);由于理化因素、细菌毒素 等刺激引起的充血,属病理性充血。
炎性充血见于炎症早期;减压后充血见于 大量抽取腹水后。
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管扩张神经兴奋性增 高或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使局部小动脉扩 张,局部组织器官充血。
2、血液本身性状的变化,如血流状态(速度、 方向)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
实践表明,心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 要条件,血栓形成几乎总是伴有心血管内膜损 伤。
为预防血栓形成,手术或血管穿刺时,应尽量 避免血管特别是血管内膜的损伤;长期静脉注 射时,应避免连续在同一部位穿刺,以免人为 地造成血栓形成的条件。
凝血因子缺乏:合成障碍、消耗过多,均会造 成凝血障碍和出血倾向。
后果和结局
人体具有止血的功能,缓慢少量的出血,多 可自行止血。这主要是由于局部受损血管发 生反射性收缩,或血管受损处血小板粘集经 凝血过程形成血凝块,阻止继续出血。
局部组织或体腔内的血液,可通过吸收或机 化消除,较大的血肿吸收不完全则可机化或 包裹。
因出血部位或病变的不同,临床上有不同的名 称:
血液自心血管腔流出到体外(外出血)、体腔 或组织间隙(内出血);
皮肤粘膜的点状出血(瘀点)、直径1-2cm以 上的较大出血斑点(瘀斑)、全身密集点状出 血,呈弥漫性紫红色(紫癜);
多量血液聚积于组织内(血肿)、血液蓄积于 体腔内(积血);
空气栓塞多由于接近胸腔的静脉损伤破裂, 见于颈、胸部外伤及手术,使用正压静脉输 液输血,各种医疗手段误伤静脉时。
由于这些静脉接近心脏,特别是在吸气时, 静脉内呈负压状态,一旦静脉破损,空气即 可从破裂处被吸入血中。
空气随血流进入右心后,由于心脏搏动的 “搅拌”作用,使空气与血液混合成泡沫状 而具有压缩性和弹性,可随心脏收缩而缩小、 随心脏舒张而扩大,使血液在心脏收缩期不 能有效射血、舒张期不能有效回流,造成严 重的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猝死。
减压病是一种内源性气体(主要为氮气)栓子 引起的栓塞。多见于飞行员和潜水员。
由于气压突然降低,原来血液中溶解的气体被 大量游离出来,形成许多小气泡(其中氧和二 氧化碳可重新溶于血液,但氮气溶解迟缓,故 主要为氮气)。
治疗减压病最好是把患者放入高压氧仓,重新 增加气压,使析出的气泡再溶于血液。然后缓 慢减压,使溶解的气体缓慢释放和排出。
钙化:若血栓未能软化又未完全机化,可发 生钙盐沉积。
血栓的机化和再通
A.未完全被机化的血栓 B.肉芽组织 C.再通的血管
对机体的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血栓形成可看作是机体的一 种防御性措施。
有利方面:防止出血和止血作用;防止微生物 及其代谢产物入血,阻止局部感染蔓延。
不利方面: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变形、广 泛性出血或休克。
肝瘀血
影响和结局
淤血性水肿:水、盐和少量蛋白质漏出,在局部 形成水肿,积聚在体腔造成积液。
淤血性出血 长时间淤血又称为慢性淤血,其后果较为严重。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淤血性硬化 慢性肺淤血和慢性肝淤血是全身性淤血在局部器
官的表现。
第二节 出血
血液从心腔、血管内逸出,称为出血。新鲜出 血灶呈红色,以后随红细胞破坏而呈棕黄色。
第一节 充血
一、概念 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
含量增多称为充血。 二、分类 1、动脉性充血 2、静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
由于动脉血液流入过多引 起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 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 血,简称充血。
原因和发生机制
凡能引起细小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都可 引起局部组织器官的充血。
对机体的影响
短时间少量出血,对机体影响不大;但少量持 续或反复的出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破裂性出血如出血迅速,在短时间内丧失循环 血量的20%-25%,可发生出血性休克;漏出 性出血如出血广泛,也可导致出血性休克。
发生在重要器官的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多,也 可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二尖瓣狭窄时的左心房、动脉瘤内或血管分叉 处,血流缓慢且易出现漩涡,均易导致血栓形 成。
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类型
一个完整的血栓常有头、体、尾三部分,如 静脉内的血栓常完全阻塞管腔,是具备头、 体、尾三部分的完整血栓。
在一般动脉内形成的血栓常是红白相间的混 合血栓;在心瓣膜或大动脉处形成的血栓, 由于其血流速度快,凝血因子被迅速冲走、 稀释,所以常只形成白色血栓。
第五节 梗死
组织或器官因血流供应中断而引起的缺 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梗死一般是由于动脉的阻塞而引起的局 部组织缺血坏死;但静脉阻塞使局部血 流停滞缺氧,也可引起梗死。
梗死的原因和形成条件
任何引起血管腔闭塞尤其是动脉阻塞并导致 局部缺血的原因,都可以引起梗死。
缺血:器官或组织血流供应减少或中断。
第三节 血栓形成
在活体心、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 质块的过程。
血栓是在血液流动状态下形成的,血凝 块是血流停止后形成的。
血液凝固 血液抗凝固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血小板 粘着在心血管内膜上。凡能引起血小板粘着 于心血管内膜的因素都可能成为血栓形成的 条件。
1、与血液直接接触的心血管内膜的变化,如心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血流速度减慢者更 易形成血栓。
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尽量鼓励其适当活动, 促进血液循环,对预防血栓形成有积极意义。
据统计,临床上静脉血栓约比动脉血栓多4倍, 下肢静脉血栓又比上肢多3倍。临床上95%的血 栓形成于下肢静脉。
这主要是因为静脉瓣内的血流缓慢,而且容易 形成漩涡,血栓形成往往以瓣膜为起始点。
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发病急骤,在分娩过程 中或分娩后,产妇突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 紫绀和休克,多数导致死亡。
思考:长骨粉碎性骨折为何会引起脂肪栓塞?
黄骨髓。
粉碎性骨折属于完全性骨折,指骨质碎裂成 三块以上,又称为T、J或Y型骨折。
脂溶性注射剂不能静脉注射,就在于它会引 起脂肪栓塞。
病原生物的栓塞会造成疾病的蔓延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