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生产过程组织过程、流程是企业把资源转变为产品或服务的方法。
流程战略的目的是寻找在一定的成本及管理约束下,生产满足客户要求和符合产品规格的产品的方法。
第一节生产过程与生产类型一、生产过程产品生产过程(某种产品):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到产品制造出来的全过程。
这个过程要消耗人的劳动,故可按人的劳动消耗的不同情况进一步分解为劳动过程、自然过程、等候过程。
(1)劳动过程:劳动者直接参加的那部分生产过程包括:工艺过程、检验过程、运输过程①工艺过程:直接使劳动对象在形状、尺寸、性质、相互位置发生预定变化的过程。
(加工制造过程)·工艺过程是生产过程的最基本的部分,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都必需包括工艺过程。
·机械制造的工艺过程:毛坯加工-零件加工-产品装配三个工艺阶段·工序:就是在一个工作地上,由一个或一组工人,对一个或一组劳动对象连续进行的那部分工艺过程,它是组成工艺过程的最基本的单位。
②检验过程。
③运输过程。
(2)自然过程:借助自然力完成的生产过程。
酿酒——发酵、香肠——风干(3)等候过程:实际生产中,对劳动对象的加工并不总是不断地进行的,常常由于生产技术、生产管理上的原因,需要停下来等候下一步加工、检验、运输。
·有弊:等候时占用空间(库房或生产用地),难免发生损耗,增加生产费用。
二、企业生产过程(广义)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在企业范围内各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与其直接相连的准备、服务过程的总和。
包括:(1)生产技术准备过程:产品正式生产之前,技术准备,生产准备。
产品设计、工艺选择、设施布置等(2)基本生产过程:企业生产基本产品的过程。
基本产品:代表企业生产发展方向的产品(主要产品)。
汽车厂——汽车;机床厂——机床;家具厂——家具。
(3)辅助生产过程:为基本生产过程提供辅助产品与劳务的过程。
家具厂;油漆、钉子(4)附属生产过程(副业生产过程):利用生产基本产品剩下的边角余料、废渣、废液,生产副产品的过程。
如机床厂——饭盒(5)生产服务过程:为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提供各种服务性活动的过程。
如生产物资的供应、保管和运输。
♦按生产过程的主要特征把各种生产过程划分为少数几种典型形式。
这些典型形式就是生产类型。
•按工艺过程划分的生产类型(1)流程式生产(2)装配式生产•按确定生产任务的方式划分的生产类型(按产品通用性)(1)备货生产(2)订货生产•按生产数量划分的生产类型(按生产过程的稳定性与通用性)(1)大量生产(2)单件生产(3)成批生产♦为什么要划分生产类型*类型不同,方法各异*总结经验,掌握规律*便于推广,指导生产♦按工艺过程划分的生产类型(1) 装配式生产(离散式)这类生产过程是从零件制造开始,经过部件组装,到整台(套)产品总装完成。
如机电产品(汽车、电脑)。
这种生产类型的特点:①工序有间断。
②零部件的生产可以平行进行。
(2)流程式生产(连续式)被加工的材料不停顿地按同样的顺序流过一系列固定的生产设备,直到变为成品为止。
如化肥、汽油等。
产品特点:①成品不可拆卸。
②产量不能用件、台等单位度量,只能用体积、质量、长度单位来度量。
这类生产过程的特点:①工序没有间断。
②工艺过程封闭。
♦按确定生产任务的方式划分的生产类型(1)备货生产(估需生产)企业根据对市场需求的预测确定生产任务,产品是面向广大用户的共同需要设计的,多是标准化产品,如电视机、电冰箱、自行车等,其生产数量是估计的。
·特点: 生产效率比较高,先生产后销售,易造成库存积压。
·管理重点: 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对服务行业而言,这个概念可称为预备待用,即企业根据对服务的市场需求预测,按顾客期望的服务水平,设定合理的服务能力,如餐馆座位、宾馆床位、超市出口等。
由于服务这种产品是无形的,不能储存,管理难度更大。
(2)订货生产这类生产的生产任务是企业根据顾客订单确定的。
顾客订多少,就生产多少。
产品和服务按用户的特殊要求设计,有明确的交货期。
如火车、大型轮船、飞机等。
产品一般是非标准化的,在市场无共同的需求。
·特点: 先订货后生产,无需大量储存成品,没有销售风险,生产效率较低。
·管理重点: 缩短生产周期,保证交货期。
大量生产方式的缺点• 市场对某种产品需求大,为提高产量,可采用专用高效设备组织流水生产。
如专门生产汽车的汽车流水线。
• 生产设备专门针对某一、某几种产品的生产,一般不能生产其他的产品。
• 但如果此时市场需求变化,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例子:福特汽车公司与通用汽车公司20世纪30年代以前,市场需求旺盛,福特公司渡过一段“风调雨顺”的美好时光。
20世纪30年代以后,市场需求变化,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
福特公司仍墨守成规,对市场变化不够重视。
如颜色:黑色。
通用汽车公司则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产品。
生产出多样化的产品:Cadillac、Buick、Chevrolet。
结果:通用汽车公司夺取了汽车市场的领导地位。
大批生产大量大批生产成批生产中批生产按生产批量大小小批生产单间小批生产♦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现代企业生产方式的主流·缺点:产品品种多,产量小,生产重复程度低,成本高,生产率低,生产周期长,产品质量不易保证。
新课题:1、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变的需求2、克服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的缺点目前解决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问题的主要途径一、减少零件变化(扩大批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难度)•产品三化: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二、提高生产系统的柔性•柔性(flexibility):1)是能适应加工不同种类产品或零件的要求。
2)是转换时间,加工不同产品、零件的转换时间越短,柔性越好。
•提高生产系统柔性的两种方法:1)提高机床柔性(硬件设备):数控机床(NC)、加工中心2)采用成组技术(软件技术):将相似零件(形状、结构、加工过程等)构成零件组,同组零件成组加工,相对扩大批量,减少设备调整时间。
♦产品的三化•系列化:以基本产品为基础,从尺寸、系数等方面展开,形成系列产品。
如自行车、牙膏。
•标准化:根据国家标准(GB)、部颁标准设计零部件,使之在尺寸、结构等方面标准化、规范化。
如螺丝。
•通用化:对不同产品,使用同样的零部件,增强其互换性。
虽产品不同,但零部件相同。
如dell第二节生产过程的组织一、几种生产过程组织方式(组建生产单位的原则)1、工艺专业化(工艺导向)2、对象专业化(产品导向)3、混合形式(综合原则)♦工艺专业化原则(工艺导向)就是由工艺相同的工序或工艺阶段组成一个生产单位如机械加工车间:车床组铣床组磨床组三同一不同:生产设备、工人工种、工艺方法相同,加工对象(产品)不相同。
♦产品专业化原则(产品导向)就是把某种产品的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集中起来,组成一个生产单位。
如齿轮车间。
一同三不同:加工对象(产品)相同,但生产设备、工人工种、工艺方法不相同。
两种原则的特点比较工艺专业化原则①产品的工艺路线有一定弹性,能较好地适应产品品种的变化;②同类设备集中,不易造成生产中断,提高了设备利用率;③同种工人集中,有利于技术交流和提高技术水平;④工艺和设备管理较方便。
(生产单位内部) ①运输路线较长,往返、交叉运输增多,运输费用增加;②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停放、等待的时间增多,延长了生产周期,增加了在制品,多占用了流动资金;③各生产单位之间的协作关系复杂,生产管理工作难度增大。
适用:品种少,批量大产品专业化原则①缩短产品运输距离,节省运输费用,减少仓库面积的占用;②便于使用专用高效设备和工艺装备;③减少停放、等候时间,减少了在制品,流动资金占用少;④生产单位之间的生产联系简化,便于管理;①很难适应产品品种的变化;②易造成生产过程中断;③工艺和设备管理较复杂。
适用:品种多,批量小混合形式两种情况:①在对象专业化车间,按工艺专业化原则组建工段或班组。
如齿轮车间,车床组、铣床组,热处理班组。
②在工艺专业化车间,按对象专业化原则组建工段或班组。
如(汽车厂)装配车间,发动机装配班组、车身装配班组等。
二、组织生产流程的基本要求(先进与合理性)1.连续性要求。
时间上的连续性是指物料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运动,自始至终处于连续状态,没有或很少有不必要的停顿与等待现象(设备等待工件、工件在设备前等待加工)。
空间上的连续性要求生产过程各个环节在空间布置上合理紧凑,使物料的流程尽可能短,没有迂回往返现象。
2.平行性要求。
指不同产品(或其组成部分)的生产过程或不同生产阶段在时间上的重叠程度。
(加工对象在生产过程中应平行作业)3.比例性要求。
指生产过程各环节在生产能力方面相互协调的程度。
4.均衡性要求(节奏性)。
指在生产过程各环节生产速度的稳定程度。
若生产速度不变或均匀增减,均衡性就高。
另一层含义:相同时间,完成大体相同的生产工作量。
5.适应性要求。
指市场需求发生改变时,企业能够由生产一种产品转到生产另一种产品或改变生产数量的应变能力。
生产过程的经济性要求:• 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连续性要求、平行性要求、比例性要求、均衡性要求、适应性要求• 为实现同一重要目标:• 生产过程的经济性要求:• 任何生产过程都必需争取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 产出/投入=生产率• 为了满足经济性要求,设计生产运作系统应从两方面着手:(1)空间组织:争取使生产过程的物流路线最短,合理安排各生产单位、各设施的相互位置。
(2)时间组织:合理组织零件的移动方式,减少、缩短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的停滞、等待时间。
第三章生产运作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设施选址与设施布置)设施选择:确定工厂的地理位置设施布置:在已选定的厂址范围内,对厂房、车间、设备、办公楼、仓库等组成企业的各个部分,各种物质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以最经济的方式满足生产要求第一节设施选址重要性:①厂址一旦选定,就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设施建设,许多资金就会沉淀为企业的固定成本,很难加以改变②厂址选择对于工厂建成后的生产经营、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成本等都会产生极大影响一、选址的一般步骤• 明确目标。
• 收集有关数据,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拟定出初步的候选方案。
• 对初步拟定的候选方案进行详细的分析。
定性、定量。
• 综合分析,选定最终方案。
选址的目标制造企业:成本最小化盈利性服务企业:成本最小化:快餐连锁店的配送中心、中间仓库销售最大化:零售商店、电影院等需顾客亲临的服务生产点公共服务组织:社会效益最大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门诊点二、厂址选择的影响因素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选位,即选择地区,沿海还是内地,南方还是北方,国内还是国外等等。
第二:定位(定址),地区选定以后,具体选择在该地区的什么位置建厂。
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1)市场条件:接近市场,产品能迅速投放市场,降低产品运输费用,提供快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