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梅馆记

病梅馆记

〈〈病梅馆记〉〉教学设计一、从容说课《病梅馆记》是一篇精彩的小品文。

文章以文人画士不爱健康自然的梅花,而偏爱梅花的病态,以至用人工矫揉造作的办法摧残梅花为例,形象地揭露和批判了清王朝严酷的思想统治,及其压制、摧残人才的罪恶,表达了作者要求个性解放,改革社会政治,冲破黑暗统治的强烈愿望。

文章第一段,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

起笔先简要叙述梅的产地;“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然后笔锋一转论述产生病梅的根源。

第一层,举出有些人对梅的审美标准:“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第二层,病梅馆记,以揭示产生病梅的社会根源。

第三层,写文人画士的帮凶们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

在这样的情况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无可避免了。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一句感叹,道出了作者的无尽愤慨,也为下文“誓疗之”蓄足了情势。

第二段,写作者疗梅的行动和决心,写尽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压制人才、束缚思想的不满和愤慨,表达了对解放思想、个性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段,写作者辟馆疗梅的苦心。

这一段,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政局。

但“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充分表现了他坚持战斗的意志。

本文的艺术特点是托物言志。

表面处处写梅,实则处处以梅喻人,以梅议政,本体与喻体之间非常贴切。

句句讲梅花,句句有言外之旨,在平易的生活小事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内容,包含着作者的积极追求和战斗精神。

教学中可通过介绍作者的思想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渎,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感情强烈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龚自珍及其散文的风格特色。

2.理解“曲、直、欹、正、疏、密、绳、斫、删、矢、遏、棕缚、纵、顺、毁、解、贮、诟厉、祸、烈”20个词语的含义,归纳“使、病、解、本、穷”等词语的义项。

能力目标1.能够根据具体语境补出省略成分,做到准确翻译。

2.培养准确把握文意,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德育目标1.体会作者积极要求改革的政治热情。

2.学习作者勇于实践的自我牺牲精神。

三、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意,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2.掌握文言句式“以……为……”及省略句,能够根据具体语境补出省略成分。

四、教学难点1.结合清代历史背景,体会作者积极要求改革,大力疾呼重视人才的政治热情。

2.背诵课文。

五、教学方法1.运用形象思维及比较阅读的方法,整体把握和理解课文。

2.师生共同质疑解决疑难,达到准确翻译。

3.组织课堂讨论,理解文章寓意,进行延伸阅读,强化知识要点。

六、教具准备1.自制人物挂图,范进、孔乙己肖像画。

2.多媒体投影。

3.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

4.准备一两盆梅花盆景或照片。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龚自珍及其作品。

2.读背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把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教师:同学们,我有两张人物肖像画,大家谁能说出他们的姓名?(出示范进、孔乙己人物肖像画)学生纷纷回答:范进、孔乙己教师:哪位同学能模仿一下他们最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和语言?学生表演:范进拍手大叫“我中了”;孔乙己手按碟子:“多乎哉?不多也。

”(其他细节也可) 教师:同学们,谁来谈谈作者描绘这两个人物的意图?或者说,这两个典型的动作和他们各自的“名言”体现了什么?学生明确: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摧残。

教师:是的,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病,千百年来,不少有识之士纷纷撰文给予揭露、抨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向科举制度宣战的檄文——《病梅馆记》。

(板书:病梅馆记)二、解题1.背景简介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强化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以镇压知识分子。

在长期残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到严重的压抑和摧残,龚自珍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他既对清王朝的专制主义极度不满,也渴望能涌现出大批力矫时弊、拯救中国的人才。

因此,他的进步思想就表现在对封建王朝黑暗腐败的揭露和批评,及坚持理想和追求个性解放的要求中。

2.作者简介(出示多媒体投影)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

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道光年间进士,官至礼部主事。

后辞职南归,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他主张在不根本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政治、经济改革;要求抵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文学上主张“更法”“改图”,把诗看成批评社会历史的工具。

他的诗文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夕黑暗的社会现实,深刻揭露了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充满爱国热情,具有渴望变革,追求理想的精神。

诗风瑰丽清奇,有“龚派”之称。

散文奥博纵横,气势充沛,笔力遒劲;亦工词。

龚自珍是近代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在文学界是首开近代风气的人物。

他的作品在当时和以后都有重大影响。

著有《定盦全集》。

三、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2.学生集体朗读全文一篇,注意读准字音。

3.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读出情感、气势。

教师指导:“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是一组排比句,读时要一气呵成。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锄其直,遏其生气”要读出悲愤之情。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要加重语气。

最后一段要读出深沉感慨的语气。

四、口译课文,疏通文意1.投影显示口译要求。

①口译时,实词“曲、直、欹、正、疏、密、绳、斫、删、夭、遏、棕缚、纵、顺、毁、解、贮、诟、厉、祸、烈”必须落实。

②省略句要根据语境补出省略成分。

2.学生口译,教师指导,要做到口译准确。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

①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又不可以使天下的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

②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那些倾斜、稀疏、弯曲等畸形的梅树,并不是那些整天忙忙碌碌地只求挣钱花的农民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所能做到的。

③纵之顺之,毁其盆,悉理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放开它们,使它们顺着(天性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种到地里,解掉它们棕绳的束缚,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恢复它们(的生机),保全它们(自然的形态)。

3.学生讨论概括文章大意。

(见下面板书)揭病梅之根源病梅馆记写疗梅之行动表疗梅之决心显疗梅之意志4.再放录音,学生跟读,品味文章之意蕴。

五、学生自由谈整体感受明确:①文章写疗梅,其实是挽救人才。

②文章表现了作者的一腔愤激之情。

③对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人才的抨击。

(解说:对学生所谈感受,不必强求一致,应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为下节课的深入探究作准备)六、课堂小结经过讨论发言,同学们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意义,但你们是否注意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且受诟厉”却终不改“疗梅”之志,并发出“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呼唤,这又说明了什么?希望同学们结合课后作业思考。

七、布置作业分发资料,完成资料上的要求。

附资料内容: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①,万马齐喑究可哀②。

我劝天公重抖擞③,不拘一格降人才④。

注:①九州:古时把全国划分为青、兖、冀、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来即以九州作为中国的代称。

恃:依靠,凭借。

全句之意为要使全中国具有蓬勃生气,必须依仗急风惊雷的震撼荡涤。

②万马齐喑(yin):借喻清王朝统治下死气沉沉的局面,语出宋苏轼《三马图赞引》:“振鬣长鸣,万马齐喑。

”喑:哑。

究:终究。

③天公:道教所谓最高的天神玉皇大帝,这里暗指清朝皇帝。

抖擞:振作精神。

④不拘一格:不限于一定的规格资历,即打破常规。

降人才:让贤才降临人间,也有使用贤才的意思。

要求:1.结合注解读懂诗句,仔细品味。

2.这两首诗中的思想感情和《病梅馆记》是否相同?为什么?3.文中哪些内容可与诗中句子相照应?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通过讨论,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端一盆梅花盆景置于讲桌上)同学们,也许你们会认为这一盆景很美,但我想问一问,你们知道它生长了多少年吗?答案是十二年。

十二年呀!作为一株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梅树,十二年的光阴却长成了这个样子,你们是否还觉得它美呢?难怪作者面对病梅是如此愤慨了。

二、具体研习,突破难点提问:己亥杂诗两首诗(五、一百二十五)所体现的感情是否一致?明确:不一致。

一为显示不甘退伏,憧憬未来的献身精神;一为表达变革现实的愿望。

提问:哪一首可为课文作注释?为什么?明确:第二首。

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不拘一格降人才”正是作者“疗梅”,使天下“病梅……复之全之”的呼唤。

那么作者这一追求个性解放,强烈要求改革现状的愿望是在什么基础上提出来的呢?让我们再一次细品文章,从中找出解答。

提问:文章篇名为《病梅馆记》,文中写的又是“病梅”,为何说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抨击? 明确:文章是以梅喻人,借梅议政,寓意深刻。

提问:那么,梅喻的是何人?文中还有哪些寓意?明确:梅,即人才。

病梅,喻受摧残的人才。

文人画士,喻封建统治阶级。

鬻梅者,喻封建统治者的帮凶。

提问:为什么文章开头要写梅的产地、数量和长势?作者引用“或曰”几句有何作用?为何要说“固也”?明确:一个皆字,即说梅分布之广,又说梅产地之多,暗喻天下人才不可胜数,江浙一带尤为人才济济,为下文“江浙之梅皆病”先垫一笔。

“丛丛梅林皆生发”“江山代有才人出”。

“或曰”几句影射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他们扼杀有才能有骨气的正直的人,专门选用那些邪佞、毫无生气的庸材。

“固也”是固然如此的意思,表示前后部分的让步转折关系,先退一步,暂且承认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种审美观,然后逐步转入作者要表达的同这里引用的话相反的意思。

直揭“文入画士”利用这种审美观的险恶用心和摧残梅花的罪恶行径。

提问:为什么要用“曲”和“直”,“疏”和“密”,“欹”与“正”对照着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三组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准确简练,对比鲜明地点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观:曲、欹、疏为美,真、正、密为丑。

这里显然是托梅写人,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

提问:“绳梅”“夭梅”“病梅”等一系列举动,“疗梅”的措施和愿望,又各有什么寓意?明确:夭,象征新生力量遭扼杀;病,象征人才被摧残;绳,象征人才被钳制。

夭的结果是病,使天和病的是绳。

绳才是文人画士之本意。

几个字写出了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摧残、扼杀,尤其是“斫、删、夭、锄、遏、养”六个动词的连续运用,更是精当、人木三分地刻画了统治阶级的毒辣手段和邪恶用心。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斫”字揭露了他们对刚正廉洁人才的粗暴排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