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4 找几何图形的规律

3.4 找几何图形的规律

3.4 找几何图形的规律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形形状的变化,图形位置的改变,图形数量的变化,从而找到变化规律。

2、通过探索图形规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形形状的变化,图形位置的改变,图形数量的变化,从而找到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探索图形规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

教学过程:
一、情景体验
故事引入:今天,三个小朋友去森林里面探险,他们沿着林荫小道,听着鸟语,闻着花香,一路走着。

突然,在一座小山后面,他们发现了一个藏宝箱,藏宝箱上了锁,打开锁,才能拿到里面的宝藏。

这时,一位仙翁告诉他们,只有先破解密码图,才能顺利打开锁,获取宝藏。

(展示图片PPT)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应该如何破解密码图吗?
详细解答过程见PPT,可以引导学生一行一行地观察图形找规律,也可以引导学生一列一列地观察图形找规律。

二、思维探索(建立知识模型)
展示例1
按顺序观察下面图形的变化规律,请在空格处画出图形。

师:图中有哪些图形?
生:有三角形和正方形。

师:一行一行的观察,三角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变化规律呢?
生:从上往下,三角形的个数分别为4、3、?、1,每行的三角形个数依次减少1个,而正方形的个数分别为0、1、?、3,每行的正方形个数依次增加1个。

所以?=△。

师:对,我们来检验下,从每行来看,三角形的个数分别为4、3、2、1,正方形的个数分别为0、1、2、3。

刚好符合我们找到的规律。

(注意:老师们再引导学生一列一列的看,也能找到规律解决问题或验证答案)例2:下图中的图形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请仔细观察,并在“?”处填上适当的图形。

师:仔细观察每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生:每个图形都是有大小两个图形组成的。

师:再观察每一列,第一列外层是1个正方形、1个三角形、1个圆组成的,内层呢?
生:也是由1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1个圆组成的。

师:非常好,我们观察第三列,外层分别是三角形、圆,那么“?”处外层应该是什么图形呢?
生:是正方形。

师:内层呢?
生:圆。

师:现在第二列缺两个图形,很难确定,我们换个角度来观察,看看第二行的图形有什么规律?
生:第二行的每个图形都是有大小两个图形组成的,并且外层和内层都是由1个正方形、1个三角形、1个圆组成的。

师:真棒!那你能填出第3行“?”处的图形吗?
生:能,外层是一个□,内层也是一个□。

师:看来大家已经熟练的找到规律了,那第一行的“?”处填什么图形呢?生:外层是一个△,内层是一个○。

例3:观察下列各组图的变化规律,并在“?”处画出相关的图形。

师:认真观察这几组图形,有哪些共同点?
生:每组图形中都有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这四种图形。

师:又有哪些不同点呢?
生:位置不同。

师:对,四个图形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是不同的。

那么变化的规律是怎么样的呢?生:每一个图形的位置在按逆时针方向移动一格。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师:再认真观察一下,每个图形的方向是一样的吗?
生:正方形和圆变化前后是一样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方向也是逆时针在转动。

师:对,也就是说整个图形都是按照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且每次都旋转90°。

师:那么接下来第四幅图应该如何画呢?
生:同样也是在第三幅图的基础上逆时针旋转90°之后的形状。

请同学们自主完成。

三、融会贯通
例4:观察下列各组图的变化规律,并在“?”处填入合适的图形。

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第一行a、b、c三个图形中,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这三个图形都是由两个图形构成的,左边的是组合图形。

师:大家再比较一下,这两个图形有没有什么关系?
生:左半部分的图形和右边的图形形状和大小是一样的,只是摆放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右边的图形是左半部分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

师:是怎样旋转的呢?
生:左半部分图形顺时针旋转90°得到右边图形。

师:那我们怎样画出C图形的左半部分呢?
生:反过来,把C图形的右边部分逆时针旋转90°得到左半部分,然后画出另一半并涂上颜色。

师:要注意的是,左半部分和涂色部分是关于竖直直线成轴对称。

学生尝试完成,老师辅导。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行d、e、f三个图形,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生:这三个图形也是由两部分组成,而且左右两边都有涂色部分。

师:大家再比较一下,这两部分有没有什么关系?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

生:左边的涂色部分与右边可以看成是关于水平直线成轴对称图形。

师:那么请同学们画出f图形的右边部分。

学生尝试着画出f图形的右边部分。

小结:观察图形形状的变化,找规律。

例5:下面的图形表示由一些方砖堆起来的“宝塔”。

仔细观察后请你回答:(1)从上往下数,第五层包含几块砖?
(2)整个五层的“宝塔”共包含多少块砖?
(3)整个五层的“宝塔”中,不能看到的方砖共有多少块?
师:从上往下数,第1层是1块,第二层有几块?
生:有4块。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外面看得见的3块+上一层盖住的1块
师:对,上一层有1块所以就盖住1块,如果上层有2块方砖,那会将下一层盖住几块?有3块方砖呢?
生:上层有2块方砖就会盖住2块,有3块就会盖住3块。

师:很好!也就是说本层被盖住的块数=上一层的块数,所以每一层的方块数=上一层块数+看得见的块数。

请同学们算一算,第2、3、4、5层分别有多少块砖?生:第2层:1+3=4(块),第3层:4+5=9(块),第4层:9+7=16(块),
师:第5层看得见的有多少块呢?
生:1至4层按照从上到下的数,看得见的块数分别是1、3、5、7,所以第5层看得见的块数是9.
师:请你动手画一画,验证下是不是9块。

(学生动手画一画)
师:通过验证,第5层看得见的块数是9.你能计算出第5层包含几块砖吗?生:第5层:16+9=25(块)
师:很好!你能用一个算式计算出第5层的方砖数吗?
生:1+3+5+7+9=25(块)
师:第(2)问要求“宝塔”共包含多少块砖,该怎么计算呢?
生:就是将五层的“宝塔”砖块相加.
师:请你算一算。

生:1+4+9+16+25=55(块)
师:第(3)问呢?你有什么办法解决?
生1:从第二层开始就有看不见的方砖,每层相加就可以求出来。

生2:总数-看得见的方砖总数=不能看见的方砖总数
师:很好!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一种方法完成。

四、创新应用
例6:四个小动物排座位,如下图所示,以后不停的交换位子,问:第十次交换位子后,小兔坐在第几号位子上?
师:观察上图,第一次是上下两排交换,第二次是左右两列交换,第三次是怎样交换呢?你能排出第三次交换后的座位吗?
(学生自主尝试完成,PPT呈现第3次交换的过程)
师:第四次是怎么交换的呢?请你画一画。

(学生自主尝试完成,PPT呈现第4次交换的过程)
师:观察第4次交换后的座位顺序与开始的座位顺序,你有什么发现?生:每交换4次,就跟开始的座位一样!
师:很好!那你知道第八次的座位顺序是怎样的吗?
生:跟开始是一样的。

师:那第九次、第十次分别是怎么交换的呢?
生:第九次是上下两排移动,第十次是左右两列交换。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