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目湾概念性总体规划

大目湾概念性总体规划

象山,国家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之一,地处浙江省东部,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宁波的重要组成部分。

象山县三面环海,一路通陆,陆地面积117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350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海岸线长800公里,大小岛礁608个。

由于交通条件的制约,象山县的发展一直游离于长三角、大宁波的核心发展地带之外,接受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不能和一些区位相对较好的城市相提并论。

因此,尽管近年来象山县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发展速度,但由于经济基数和发展速度的相对滞后,其区域地位实际上处于下降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速,杭州湾大桥、象山港大桥等大型交通设施的开工建设,象山县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外部环境新格局。

一方面,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其不再处于区域交通的尽端,能够大大缩短与上海、宁波等区域中心城市的交通时距,更好的接受这些地区的经济辐射。

另一方面,交通区位得到改善的将不只是象山,其周边城市(如宁海)也将不同程度的受益,在区域内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战国”年代,任何懈怠乃至低于周边地区的发展速度将直接导致本地区未来的区域地位下降及边缘化。

因此,象山县必须做好积极的应对,抓住每一次重大发展契机。

象山县县委、县政府明确指出:大目湾城的发展计划不是丹城原有规划的翻版,不是老城功能的简单延伸,也不是一般性的扩大城市的容量,消化象山一般性的城市需求,而是要建设一个具有个性和竞争力的滨海新城,同时也要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对本次规划的几点认识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土地资源供给的有力支撑。

但是受自然条件约束,象山县属于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城市。

从这一层面上讲,18KM2的大目湾城将会是象山县未来的一块重要战略储备用地,是应对区域内城市竞争的重要棋子,是提升象山县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形象的重要筹码。

这一点,在当前我国日益紧缩的土地政策宏观调控背景下,大目湾城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因此,大目湾城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为象山县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土地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新的城市功能不断涌现的发展预期下,18KM2的大目湾城可以为未来象山的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供给。

第二,为象山县财政提供长远、稳定的财源。

通过经营性土地的出让,政府可以获得必要的发展资金,更好的进行公益性公共设施及部分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开发,从而控制和引导商业性开发行为,有效的实现城市经营。

第三,使象山县更具有滨海城市的特色。

在长三角地区,能够将山地、海湾、海岸、沙滩、城市等资源进行组合的城市并不多见,象山县就是其中之一。

因此,精心营造“滨海旅游新城”的特色无疑是提升和丰富象山城市形象、进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思路。

技术路线和工作重点1、技术路线本次规划采取目标导向的研究方法。

首先,根据所处区域状况、上层次政府的要求明确大目湾城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其次,根据本身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的主观追求论证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最后,将建设目标演绎为具体的规划方案,并提出明确的近期建设计划。

2、工作重点(1)城市发展目标与定位研究这是规划解决的核心问题,必须通过审视象山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充分论证大目湾城在未来象山县城可能扮演的角色,明确城市定位,确定城市发展目标。

(2)城市职能选择与区域功能协调根据城市发展目标,选择能够支撑城市未来发展并能充分体现城市形象、特色的城市职能,同时论证大目湾城与丹城、松兰山在功能上的协调与差异化。

(3)城市空间结构、功能结构与用地规划以城市发展目标为导向,城市职能为支撑,提供一个具有高度弹性的规划结构和用地布局。

(4)城市建设实施策略提出城市分期开发建设、项目融资、政策保障方面的建议,并对近期城市建设提出规划指引。

为清楚界定本规划报告中所出现的地理名词,现将有关概念解释如下:1、中心城市——由丹城、爵溪、墙头、大徐、东陈、茅洋组成。

2、主城区——中心城市组团之一,由现在的丹城及其向南拓展区域组成,具有综合服务职能。

3、爵溪——中心城市组团之一,主要城市职能为工业。

4、松兰山——国家“4A”级旅游度假区,长三角著名的海滨度假胜地。

5、大目湾城——本次的规划区范围,位于中心城市范围内,由大目涂一期和大目涂二期组成,总用地面积约18.0平方公里经验和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学习这些成功的经验时,应该借鉴其原理和思路,而不是搬抄其外形和风格。

大目湾城在规划建设中应当借鉴以下原则和思路:1、优良的生态环境对于一个滨海旅游区来说,创造一个海滨胜地的环境优先于建设单纯的城市环境,这是以上国内外众多城市的共同经验,也是它们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优良的生态环境建立在大面积的城市公园、河道水系等公共开敞空间之上,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有足够的绿地和水域面积。

另外,人口密度、开发强度不能太高,要低于一般城市化地区的水平,这也是优良环境的一个表现形式。

2、城市功能多样化必须坚持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尤其是对于一个面积达到18km2的城市建成区,只有保持功能的多样化,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持续发展的活力。

因此,不管是深圳华侨城地区,还是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都十分重视旅游、居住、产业、商业文化、办公等多种功能的混合。

这样,既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本地区永久性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还有利于增强地区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驻留。

3、多样化公共交通方式由于旅游区有大量的外来游客,因此如何保证他们在本地区的交通出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上述城市中,大都十分重视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大力提倡由铁路、航空、陆路巴士、轻轨、休闲自行车、步行、水运交通等多种交通工具组成的多样化公共交通体系,它们不仅解决了本地区的交通问题,还成为这些城市的一道风景。

4、依托母城、协调发展在新城启动阶段,应尽可能依托母城发展。

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新城建设一般开发周期较长,在此期间,依托母城可以弥补建设过程中“人气”的不足,增加本地区的“曝光率”,使广大市民和游客注意到该项目的存在。

另一方面,新城建成之后,可以反过来带动母城的发展。

失败的例子如伦敦的港区工程,位于母城中心10公里之外,无法利用母城在开发初期支持及带动新区,缺乏人气,最终影响了新区的成功。

此外,还应该意识到新城是全市的一部分,在规划、建设中切忌将其孤立地看作一个独立体,而忽视了它和整个城市的关系。

因此,无论在功能布局、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绿化上都应该与母城相协调。

5、主题形象明确、设计特色主体建筑作为集中体现象山县滨海城市形象的地区,大目湾城必须通过周密的规划和富有特色的城市设计树立自身的特色,加强特征强烈的形象要素的建设,包括河湖水系、绿地广场、特色建筑等等。

在新城开发项目中,必须规划设计一、两个特色主体建筑作为整个项目的骨干。

因为这些关键的主体建筑不仅体现了整个新城的主题形象,而且往往能影响后续工程的顺利开展。

6、妥善处理防洪问题滨水地区由于紧靠水体,往往会受到湖水、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在滨海地区,防波浪、防台风等工程设施会对滨水地区的开发和景观产生影响。

因此妥善处理防洪工程与城市景观十分重要。

芝加哥市湖滨地区就分为三层台地:最接近水面的无建筑物的低台地(供散步和自行车),允许建造临时建筑物的中间台地(可建有游泳救生台等夏季简易建筑物),以及可建造永久性建筑的高台地区域发展分析(一)区域发展分析象山县大目湾城位于宁波市域内,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部分。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格局越来越明显,只有了解和掌握长三角地区、大宁波地区和象山县中心城市的发展趋势,才能找准大目湾城的合理定位,促进大目湾城的持续健康发展。

1、长三角发展趋势(1)区域地位上升根据专家分析,我国经济将越来越向各个大城市区,特别是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环渤海地区这三个大城市群集聚,三个大城市群将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经济空间。

随着城市群的发展,预计2050年左右包括上述城市群在内的各大城市区将容纳全国人口的50%,可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85%,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GDP可能占全国GDP的30%左右。

由于未来中国经济在全球地位将显著上升,因此,长三角在全球范围内都将占据重要经济地位。

预计未来10-20年时间内,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15个城市,将通过全面合作、加快区域融合,逐步形成继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京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和法国巴黎城市群之后,第六个世界级城市群,也是最具活力的城市群。

(2)一体化进程加速2003年8月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上海考察时对长三角及沿江地区合作提出了十六字的方针,即“突出特色,优势互补,密切合作,共同发展”。

随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一体化协调机制开始建立,一体化进程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阶段。

1.交通一体化:未来5年,从长江口北岸南通市,到杭州湾以南的宁波,西至南京的1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一个纵横交错、通江达海的现代化快速交通网,将把“长三角”16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3小时都市圈”。

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交通线网等。

2.市场一体化:根据最近召开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联席会议透露,16座城市将打破贸易壁垒、统一市场、共享城市信用体系。

16座城市还将建立区域性行业协会,联合成立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召开大型招商引资活动,一种新型的城市合作将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全面展开。

3.政府行为一体化:区域协调机制的建立标志着各级各地政府已经开始联手行动,共同制定规划和政策,同时相互协助,共同迎接挑战和解决现实问题。

条块分隔的局面逐渐冰雪消融,双赢和多赢的结局可以预期。

随着2008—2010年杭州湾大桥和象山港大桥的建成通车,象山县与上海的交通时间缩短至3小时,届时将正式进入以上海为中心的“3小时都市圈”。

随着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象山县必将融入整个长三角地区,偏远、封闭、自我的局面将彻底得到改变。

(3)功能结构重组按照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增长极核——扩散理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形态在逐渐变化中,极核不断增长并扩散。

从初期以上海为主要极核,南京等几个主要城市为次要极核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到中期南京—上海—杭州—宁波“之”字形城市连绵带为极核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到后期以整个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为极核带动整个华东地区发展。

都市范围增长蔓延,最终扩散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

在都市圈形成的过程中,区域内部空间功能重新组合。

极核的功能不断强化,极核的配套功能也要求强化。

由于都市边缘的变化,原来是都市边缘的地区演变为都市中心地区,而都市外围地区正逐渐靠近都市区而成为新的都市边缘地区。

各个地区由于身份的变化,功能必须相应调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