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古诗词中思想情感的表达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一探究古诗词中思想情感的表达【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中考考什么】1〄请结合全诗赏析某一(几)句的意思或内容。
2〄为什么说这首诗是什么诗或表现了什么情意〃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写了什么样的内容)。
4〄某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你认为怎样<5〄这首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或内容〃请具体说明。
6〄本诗某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1〄了解古代诗歌题材内容与情感的特点;2〄学会正确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时数】二课时【真题再现】2011年盐城市中考试题(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8—9题。
(5分)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报携玉龙为君死。
8、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2分)8、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
“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对其深层内涵进行准确的揭示〃合理的分析评价;对古代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观的进行分析评价。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鉴赏诗歌要有文本意识。
文本指的是诗歌作品本身。
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同学们最容易出的问题是只会孤零零地答出一个“思乡”、“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空对空地说表现了什么;而答不出之所以是“思乡”、“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的理由与根据〃结果使赏析流于笼统空泛。
这是一个大忌。
一定要注意从诗歌中寻找答题根据〃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分析。
这对防止把题答偏是大有帮助的。
二、题材内容与主旨情感(一)咏物言志: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局部特征着意描摹〃运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表达某种精神或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一是托物言志〃是通过某一事物来表达某种志向或追求〃或自己的品质。
一是托物寄情〃是通过某一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慨。
例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王安石的《梅花》〃郑燮的《竹石》〃虞世南的《蝉》。
【咏物言志诗鉴赏要点】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③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④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意象——松竹梅兰、山川草树、鸟兽鱼虫感情——或褒或贬〃影射人事〃愤世嫉俗〃寄寓理想技巧——整体:托物言志〃局部:比拟〃比喻〃正面描写〃侧面烘托风格——含蓄隐喻【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一首好的咏物诗〃常常达到一种“不即不离”的美学境界。
既追求物的贴切逼真〃又能写出物的特点〃神韵〃品格。
如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写梅花〃既形似〃又神似。
“疏影”一词〃勾勒出梅花枝干疏朗不繁的特点,〃“横斜”一词〃描绘出它优雅超脱的姿态〃“浮动”写出它的缕缕幽香〃诗人将梅花置于清澈的池水上〃朦胧的月色中〃安谧的环境里〃水月花相互映衬〃将梅花那种风情秀骨〃高标逸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读一首咏物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的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一首好的咏物诗〃常常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这需要我们细加体会。
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答: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
前两联点明因蝉声而触发的满腹忧思〃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屡遭困厄〃今又陷于冤狱〃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这寒蝉的哀鸣=颈联即切合秋蝉的处境〃又是诗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
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咏物诗在写作上常用拟人〃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除正面描写外〃也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二)思乡怀人:古人行旅在外〃常有思怀之情〃或羁旅之思〃或故乡之思〃或亲友之思〃这类诗歌主要借助悲凉萧瑟的意象传达作者内心的感伤。
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崔颢的《黄鹤楼》〃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思乡怀人诗鉴赏要点】①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②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③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触景伤情;感时生情;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妙喻传情。
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鹧鸪、长亭、古道、夜雨、孤灯、落月、黄叶、霜天、阳关情感——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
歌颂友情〃追怀往昔〃拳拳眷恋〃殷殷劝勉技巧——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
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三)惜别送别:离别是中国人的特殊情结〃古人常设亭送别、摆酒饯别、吟诗话别〃因此送别诗成了古典诗歌的永恒主题。
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的淋漓精致。
此类诗歌有的是谢别之意〃例如李白的《赠汪伦》;有的是离愁之感〃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有的是劝勉之情〃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如岑参的《北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送别诗的鉴赏要点】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送别诗的特征】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长亭、灞桥、南浦;黄昏、月夜、秋天、古道古人送别的习俗——①折柳送别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④挥泪泣别⑤借月咏别⑥芳草惜别技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物喻人〃心理刻画风格——语深情切〃缠绵哀感〃洒脱旷放《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答:1、景物:“春江渺茫”“日暮”;2、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四)山水田园: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到唐代发展为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
此类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表达出对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喜爱〃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如杜牧的《山行》。
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或表现了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主要抒发诗人的恬适的生活情趣〃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
陆游的《游山西村》〃欧阳修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或抒发对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与鉴赏】古代诗人们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既是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基本特征:意象——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诗境——隽永优美情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掩盖不住的内心的孤清和寂寞之情。
技巧——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写景——白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拟人。
语言——质朴自然清新洗练风格——冲淡宁静、平实质朴、清新优美、恬静淡雅例《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这首诗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前两句以夸张手法极写大雪中茫茫天地的沉寂,创造辽阔空寂的大背景,为后两句"孤舟"和"独钓"的主体形象作了很好的画面陪衬.在这大雪弥漫的瑟瑟寒江之上,一位披蓑戴笠的渔翁,不畏严寒,无视一切而孤舟独钓,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清高自傲的性格.孤翁的形象,曲折反映出作者自己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
读山水诗,要注意其表现技巧〃这往往是山水诗设题所在〃其常见表现技巧有:寓情于景〃用词精妙〃拟人〃比喻〃联想〃夸张〃衬托以及动与静〃声与静〃明与暗的对立统一等等。
第二课时(五)边塞征戍:这类诗歌通过对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的描写〃边塞战争诗的语言特点多豪迈奔放〃其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
风格:气魄沉雄、慷慨悲凉。
抒发了对建立功业的渴望〃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思念故乡、亲人或家人思念戍边亲友——闺怨诗)〃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报国无门的怨愤〃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边塞风光〃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凉洲词》等。
【边塞诗的主要特点】(1)意象——塞下、边城、烽火、羌笛、关山、月、大漠朔风、雪山、长城、征马、鼓角、沙场(2)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 穷兵黩武)将士(生活艰苦)(2)情感——对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出征远戍报国的英勇豪迈〃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长年征战的艰辛和对家人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