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巢问题》观课感
当第一次看到《鸽巢问题》这个课题时,我很困惑:什么是鸽巢问题?这么难的内容学生能理解吗?我搜集学习了很多资料,文中对“鸽巢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使我对“鸽巢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也终于理出了头绪。
鸽巢问题是教给我们一种思考方法,也就是从“最不利”的情况来思考问题,所以要让学生充分体会什么是“最不利”。
王老师《鸽巢问题》一课,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教师教得扎实,学生学得有效。
她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放手学生又有效调控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王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亮点:
一、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所以本节课开始就设计了“抢凳子”游戏来导入新课,4个同学抢坐3把椅子的游戏,激发兴趣,启迪思考。
借机引入本节课的重点“总有……至少……”。
这样设计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智与情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取之于生活范例,揭露现象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惑,并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初步体验“总有什么至少怎么样”的说法,激起学生探究其中原理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做了铺垫。
二、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如把4支笔放入3个杯子学习中,
把5支笔放入4个杯子学习中等,都是让学生自己操作,这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想一想、圈一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
通过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探究“鸽巢问题”,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能让学生自己动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鸽巢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
三、活动导学,化难为简。
这节课属于典型的参与式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全身心投入,用心用情,全员参与,学得兴趣盎然。
王老师在每一个活动之前,都带领学生看活动要求,操作目标明确,学生在操作中,有事做,有话说,有思维的火花在碰撞。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王教师提供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空间,还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交流氛围,学生在思考、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