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说课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68页例1及做一做。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单元用直观的方法,介绍了“鸽巢问题”的两种形式,并安排了很多具体问题和变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学会利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际上,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鸽巢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就课时划分而言,《鸽巢问题》的例1和例2既可以用一课时完成,又可以分两课时完成,我之所以选择后者,是因为在《鸽巢问题》中,“总有”、“至少”这两个关键词的解读和为了达到“至少”而进行“平均分”的思路,以及把什么看做物体,把什么看做抽屉,这样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学生学起来颇具难度。
而且例1是学好例2的基础,只有通过例1的教学,让全体学生真实地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把他们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几个困难,弄懂、弄通,建立清晰的基本概念、思路、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鸽巢问题(二),才能灵活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1、年龄特点:六年级学生既好动又内敛,教师一方面要适当引导,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思维特点:知识掌握上,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总结规律的方法接触比较少,尤其对于“数学证明”。
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的引导,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要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说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我确定本节课说说学习目标如下:知识性目标:初步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问题”的含义,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性目标:经历探究“鸽巢问题”的学习过程,通过实践操作,发现、归纳、总结原理,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性目标: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说教学难点:找出“鸽巢问题”解决的窍门进行反复推理。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设疑激趣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为使课堂生动、高效,课堂始终以设疑及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启发式教学。
学法上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
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经验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交流等数学活动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六、说教学流程。
在说教学设计上,我本着“以学定教”的设计理念,把说教学过程分四环节进行:设疑导入,激发兴趣——自主操作,探究新知——归纳小结,形成规律——回归生活,灵活应用。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在导入部分,通过抽扑克牌“魔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知。
二)自主操作,探究新知。
根据学生学习的困难和认知规律,我在探究部分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数学活动。
(一)实物操作,初步感知。
学生通过例1要求通过“把4枝铅笔放入3个笔筒”的实际操作,解决3个问题:1、怎样放?重点是让学生明确如果只是放入每个笔筒中的枝数的排序不一样,应视为一种分法,并引导其有序思考,为后面枚举法的运用扫清障碍。
2、共有几种放法?这里主要是孕伏对“不管怎样放”的理解。
3、认识“总有一个”的意义。
通过观察笔筒中铅笔枝数,找出4种放法中铅笔枝数最多的笔筒中枝数分别有哪几种情况,理解“总有一个”的含义,得到一个初步的印象: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放的枝数是最多的,分别是2枝,3枝和4枝。
(二)脱离具体操作,由形抽象到数。
通过“思考:把5枝铅笔放入4个笔筒,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由学生直接完成表格,达成三个目的:1、理解“至少”的含义,准确表述现象。
(1)通过观察表格中枝数最多的笔筒里的数据,让学生在“最多”中找“最少”。
(2)学会用“至少”来表达,概括出“5枝放4盒”、“4枝放3盒”时,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入2枝铅笔的结论。
2、理解“平均分”的思路,知道为什么要“平均分”。
抓住最能体现结论的一种情况,引导学生理解怎样很快知道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是几枝的方法——就是按照笔筒数平均分,只有这样才能让最多的笔筒里枝数尽可能少。
3、抽象概括,小结现象。
通过“4枝放入3个笔筒”、”5枝放入4个笔筒”等不同的实例让学生较充分地感受、体验、发现相同的现象,让学生抽象概括出“当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入2个物体”,初步认识鸽巢原理。
(三)学生自选说问题探究。
首先设下疑问:“如果物体数不止比抽屉数多1,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铅笔盒中至少要放入几枝铅笔?”这一层次请学生理解当余数不是1时,要经历两次平均分,第一次是按抽屉的平均分,第二次是按余下的枝数平均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让“最多的盒子里枝数尽可能少”的目的。
三)归纳小结,形成规律。
在学生经历了真实的探究过程后,我将本节课研究过的所有实例通过课件进行总体呈现。
让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出抽屉原理中最简单的情况:物体数不到抽屉数的2倍时,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要放入2个物体。
四)回归生活,灵活应用。
研究的问题来源于生活,还要还原到生活中去。
在教学的最后,请学生用这节课学的鸽巢原理解释课始老师的魔术问题,进行首尾的呼应;再让学生应用“鸽巢原理”解决的生活中简单有趣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让学生能正确地找出问题中什么是待分的“物体”,什么是“抽屉”,让学生体会抽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五)说板书的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说课稿第【2】篇〗《鸽巢问题》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鸽巢问题》包含着一个重要而又基本的数学原理——“鸽巢原理”,应用它可以使生活中很多有趣的,又相当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单的解决。
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本节教材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鸽巢原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鸽巢原理”去解决。
说学情虽然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因为鸽巢原理的实质是揭示了一种存在性,比较抽象,因此要真正让小学生深刻理解,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运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理解“鸽巢原理”。
在“说理”中体会“鸽巢原理”的简单应用。
说教法学法:教法: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实践操作法和讲授法,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并建立数学模型。
学法: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多方面数学活动获得知识,得到全面发展。
说教学过程:我本着以学定教的设计理念,设计四个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自主操作,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认识——全课总结,畅谈感受。
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四个环节的教学: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课的开始我设计了5个同学抢坐4把椅子的游戏,激发兴趣,启迪思考。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初步体验“总有什么至少怎么样”的说法,激起学生探究其中原理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做了铺垫。
】第二环节自主操作,探究新知。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动手操作,初识原理出示例1,把4支铅笔放在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两枝笔。
为什么?我先启发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用枚举法来验证。
先独立思考:1、可以怎么放?2、共有几种不同摆法?3、你是怎样比较得到至少数的?再小组内交流,汇报验证过程。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我利用课件再现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总有”和“至少”的理解。
重点理解“至少”,是从放笔最多的笔筒中比较出至少数。
以此突破难点。
接着优化验证方法,启发不用一一枚举,用假设法直接得到至少数。
叙述分的过程,引出平均分和平均分的算式。
顺向思考,把6枝笔放到5个笔筒里呢?把10枝笔放到9个笔筒里呢?把100枝笔放到99个笔筒里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时学生有的认为是商+1,有的认为是商加余数。
最后设疑,如果余数不是1 ,那么这个至少数会是多少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结合课件的形象展示,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难点。
由最后的质疑在学生心中产生冲突,把探究引向深入。
】活动二,深入探究,完善原理借助“7只鸽子飞入5个鸽巢”来解决余数不是1的情况,从而完善对原理的认识。
这里我会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让学生就商+1,还是商加余数,展开辩论,通过假设法的摆放,证明当余数不是1时,要把余数进行二次平均分,来实现鸽巢里的鸽子为至少数。
最后揭示这类问题就是数学上有名的“鸽巢问题”,介绍这一问题的发现者—-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
【设计意图:我注重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贯穿于探究说理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商+1的理解,建立了数学模型,突破了教学重点。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提升认识我把练习设计为A组和B组。
A组主要是面对全体学生的,B组是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的。
【设计意图: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与生活的理念”,通过练习既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形成技能。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发展。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畅谈感受通过让学生畅谈收获,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
说板书设计鸽巢原理(抽屉原理)4 ÷ 3 = 1 ……1 1 +1=26 ÷ 5 = 1 ……1 1 +1=27 ÷ 5 = 1 ……2 1 +1=2物体数÷抽屉数 = 商……余数至少数=商 +1【设计意图:整个板书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让教学环节依次呈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说教学反思:反思这节课,可取之处有:1、着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恰当引导,建立模型。
2、瞄准学生的认知障碍,力求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灵活使用教材,达成教学目标。
遗憾之处一是感觉老师仍在牵着学生走,不敢放手,二是对于“总有……至少……”的精炼说法,一定还有学生理解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