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艺术发展阶段论

第二节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艺术发展阶段论

西方文论-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首页•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教学内容o教学大纲o课程讲义o课后习题o期末考试•教学手段o教学导引o问题解答o教学交流o师生互动o相关批评术语•教学条件o教材及参考书o教学材料o教师文库o相关网站•教学成果o现场教学o教改研究o课程评价第二节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艺术发展阶段论一、“绝对理念”的自我发展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已经包含了其《哲学全书》(《逻辑学》又称《小逻辑》、《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基本轮廓。

这实际上也就是黑格尔对“绝对理念”之自我发展的描述。

所以马克思将《精神现象学》称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称为“黑格尔的圣经”。

“绝对理念”是黑格尔的基本概念,又译为“绝对精神”、“世界精神”等。

在他看来,一切都是“绝对理念”的不同形态,自然界如此,人的精神世界同样如此。

整个世界其实都体现着“绝对理念”的自我发展。

“绝对理念”既是世界的起点,也是世界的目标。

“绝对理念”的发展被黑格尔分为三个阶段。

“逻辑阶段”是“绝对理念”以纯粹思维的形式而存在的阶段。

这时除去抽象的逻辑概念之外,还没有任何可以把握的经验内容,所以一切都只能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

其中可以包括关于“存在”、“本质”和“概念”的研究。

存在论是关于“有”的讨论。

而最纯粹的“有”的概念,必然是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的“纯有”,否则就不能作为真正的开端。

而不包含任何具体内容的“纯有”,其实也就是“无”。

这被称为“一方直接消失于另一方的运动”。

“质”和“量”的概念也是如此:“质”是“存在”不可缺少根本内容,而“质”的规定又离不开“量”的限制;突破一定的“量”也就导致新的“质”。

在二者的矛盾和变易中,毫无规定性的东西获得了一定的“尺度”和特征,从而成为“存在”。

这样的存在论,被认为是黑格尔关于“质量互变规律”的论证。

本质论是从存在论发展而来。

如果说存在论是通过“一方直接消失与另一方”来证明“存在”,那么本质论更强调各种对应范畴之间的相互联系。

其中,一个概念不仅是过渡为另一个概念,而且正是在“差异”中达成“同一”。

这一点,通常被认为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论证。

概念论主要是讲“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即:概念由于自身的充实和丰富,必然要将自身“外化”为自己的反面(即“异己化”),而这种“外化”或者“异化”的过程是不会终结的,从而就形成了一种矛盾中的发展。

“绝对理念”也是由此“外化”为实存的“自然”,使“自然”成为可以被“直观”的“理念”。

这样便引出了《小逻辑》的最后一句话,“这种存在着的理念,就是自然。

”“绝对理念”从“逻辑阶段”过渡到“自然阶段”,又被分为机械的、物理的和有机的三种状态。

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也相应分为三段:力学──讨论时间空间以及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物理学──讨论光、热、声、磁、电等现象的矛盾发展关系;有机学──讨论地质自然界、植物有机体和动物有机体。

而经过“有机的”植物、动物发展到人,也就意味着“精神”的出现。

从而自然界的形式又被否定,“绝对理念”进入了人类精神的阶段。

“绝对理念”的“精神阶段”,即是“绝对理念”以人类精神的形式存在着。

这属于精神哲学研究的范围。

黑格尔认为:这是研究“绝对理念”由“外化为自然”返回其自身的形态。

这一“精神阶段”又包括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

“主观精神”即个人意识。

黑格尔与此相关的研究包括人类学(分为自然灵魂、感情灵魂、现实灵魂)、精神现象学(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心理学(分为理论精神、实践精神和自由精神)。

在黑格尔看来,作为“个人意识”的“主观精神”是内在的、有限的,所以必然要转化为“客观精神”。

“客观精神”即社会意识。

黑格尔与此相关的研究包括法哲学和历史哲学(如《法哲学原理》和《历史哲学讲演录》)。

在“客观精神”阶段,黑格尔认为最初标志出法理和自由的,只能是“私有财产”,亦即“意志自由借外物实现自身”。

而道德习俗的出现,标志了一定的“主观自由”。

最终则是内在的道德良心与外在的财产权利相结合,使“自由意志”得到具体的实现。

因此从家庭、市民社会直至国家的伦理制度,便寓托了黑格尔的“客观精神”。

乃至他认为“国家是伦理观念的现实”。

但是,作为“社会意识”的“客观精神”虽然克服了“主观精神”的“内在性”,却由于其外在的依赖而仍然是有限的。

要彻底克服“有限性”还必须进入“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是与绝对理念同一的。

“主观精神”、“客观精神”都有发生、发展和过渡的历史,而“绝对精神”则通向永恒。

“主观精神”是内在的、潜伏的,因而是有限的、片面的,要外化为“客观精神”;“客观精神”依赖于外在条件,也是有限的、片面的。

于是“绝对理念”完全克服片面性、达成二者统一,便发展为“绝对精神”。

不过具体而论,体现“绝对精神”的艺术、宗教和哲学,仍有其发生、发展、过渡的历史。

在“绝对精神”自身的三个阶段中:艺术是“绝对理念”以直观形式(客体性相)认识自己、实现自己、回复到自己。

宗教是“绝对理念”以表象形式(主体性相)认识自己、实现自己、回复到自己。

而哲学是“绝对理念”以更自由的思想形式(概念)直接认识、实现和回复到自己。

艺术与宗教分别借助“形象”和“表象”,仍留有有限的痕迹,都不能完全认识自己。

只有哲学使绝对理念通过思想的形式完全认识自己。

从而黑格尔绝对理念“的体系就以抽象的概念开始,又以概念的自我认识告终。

其全部过程恰好形成了三种循环──①由“理念”外化为“自然”,再由“自然”过渡到“精神”(逻辑学);②由“自然”推移到“精神”,再由“精神”推移到“理念”(自然哲学);③由“精神”深入“理念”,再从“理念”去建构“自然”(精神哲学)。

黑格尔相信:“真理就是全体。

” 所以由此而成的三一体,也就是无限的完满。

二、艺术发展的三阶段《历史哲学》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生活现象的研究,阐述了他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看法。

即:理念、精神是历史的基础。

所以他认为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不是历史事件的最终原因。

按照他的描述:精神文明和世界史从亚洲开始,他以狮身人面像为象征:“……从母体里探出人头,这表示‘精神’开始从单纯的‘自然’的东西里提高自己,摆脱了自然的约束,比较自由地翘首四顾……,但是还没有从自然……枷锁里完全解放出来。

”然后转移到西方,希腊、罗马是世界历史的中心;世界历史到日耳曼世界(尤其是普鲁士国家)为高峰,终结于日耳曼世界(东欧、俄国、亚洲……都被排斥在世界精神之外),恰如太阳从东至西的升沉。

总之,世界历史是理性的发展过程。

具体到艺术黑格尔同样认为存在着由低级向高级的、精神战胜物质的过程。

他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一)象征型艺术:用动物和自然物象征神圣的东西。

这时理念只得到模糊的表现,艺术的表现形式(能指)压倒精神内容(所指)。

比如东方的原始艺术、神庙、金字塔等等。

其特点就是暖昧和神秘。

(二)古典型艺术:用人的身体之感性形式表现理念。

理念在其中得到明确的表现,艺术的精神内容与表现形式相互统一。

最典型的例子是希腊雕塑。

其特点在于理念的人形化、清晰化,从而在艺术上产生出一种“和悦静穆”的静态美,内容明确、形式稳定、技巧完善。

(三)浪漫型艺术:通过精神工具表现精神。

这种理念的表达更加直接、更具主观抒情的特性,艺术的精神内容压倒了表现形式。

所以黑格尔也将浪漫型艺术称作“心灵和内心生活的艺术”。

通过上述的发展,艺术的内容(所指)最终是要压倒形式(能指),而离开后者,艺术也就不成其为艺术。

因此这意味着艺术必然向更纯粹的精神工具——哲学过渡。

浪漫型艺术的发展本身,也浓缩着这一必然过程。

简单地说,浪漫型艺术首先经历了所谓的“宗教题材”阶段,比如描写基督的生、死、复活以及人的赎罪史等等。

接下来是“骑士风尚”阶段,这是“精神”的神性转入尘世的阶段,比如中世纪文学作品对荣誉、爱情、勇敢、忠实等精神品格的崇尚。

最后是“人物性格独立”的阶段,即:文学的描写已经不在乎高于人性的原则和道德,而是关注人的本来面目,按照人的本性进行描写。

最终,主体“自己以精神的方式进行活动,……而不再和客观世界……结成一体”。

这也就通向了黑格尔所说的“艺术发展的最后阶段”——喜剧;由于“绝对理念”越来越少地依赖于艺术的“客体性相”(即表现形式或者能指),“到了这个顶峰,……就马上导致一般艺术的解体”。

黑格尔对艺术发展类型的描述,是以其中的某种基本关系及其变化为依据的。

20世纪的一些相关理论,或许都可以被视为这一逻辑的变种。

比如弗莱《批评的解剖》(1957)所归纳的五种“叙述类型”:“神话”是主人公的品质和能力优于他人、优于环境;“浪漫故事”是主人公的品质和能力在程度上优于他人和环境;“悲剧”是主人公的品质和能力优于他人、但不优于环境;“现实主义”作品是主人公的品质和能力不优于他人、也不优于环境;“反讽”文学是主人公的品质和能力低于他人和环境。

又如史柯尔斯《文学结构主义》(1974)将小说模式分为“虚构世界”与“经验世界”的三种关系:浪漫小说是“虚构世界”胜于“经验世界”;历史小说是“虚构世界”等于“经验世界”;讽刺小说是“虚构世界”不如“经验世界”。

上述两种分类都是围绕着某种基本关系的变化,都是以两项基本要素作为区分文学类型的坐标。

尽管黑格尔的艺术发展阶段论可以受到许多挑战,但是其中的逻辑力量看来是对后世有所影响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