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文艺思想
艺术作品所提供观照的内容,不应只以它的 普遍性出现,这普遍性须经过明晰的个性化, 化成个别的感性的东西。如果艺术作品不是遵 照这个原则,而只是按照抽象教训的目的突出 地揭出内容的普遍性,那么,艺术的想象的和 感性的方面就变成一种外在的多余的装饰,而 艺术作品也就被割裂开来,形式与内容就不相 融合了。
思考题
分析“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分析黑格尔关于艺术的相关认识。
四、对艺术的认识
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艺术作品一方面作为感性 形象,可以见闻感知的;一方面作为理性内容,要诉 之于心灵。二者是统一的。 “在艺术里,这些感性 的形状和声音之所以显现出来,并不是为着他们本身 或是它们直接现于感官的那种形状、模样;而是为着 要用那种模样去满足更高的心灵的旨趣,因为它们有 力量从人的心灵深处唤起反应和回响。这样,在艺术 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 感性化显现出来。” 艺术是个别与普遍的统一,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黑格尔把人类精神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 绝对精神三个层次。主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 个人意识。客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化, 体现为各种制度、法律、道德、伦理等普遍力 量。绝对精神: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 宇宙精神的最高发展阶段,回复到自身,这时 它才是自由的、独立自足的。绝对精神包括: 艺术、宗教、哲学。艺术以直观的形式体现绝 对精神。宗教以想象象征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 哲学以思想的形式、自由思考的形式体现绝对 精神。
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 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 容。前一个因素——即外在的因素——对于我 们之所以有价值,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现的, 我们假定他里面还有—种内在的东西,——即 一种意蕴,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 那外在形状的用处就在指引到这意蕴。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 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心灵和它的产 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 然美高多少。
“艺术作品所提供的观照(思考)的内容,不应只以普遍 性出现,这普遍性必须经过明晰的个性化,化成个别的、 感性的东西。”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包涵着理性的辩证的 艺术思维,强调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内容与形式、主 体与客体、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这是西方文论史上对艺术 本质、美的本质探讨的总结。它克服了经验派只重个别感 性事物而忽视理性、理性派只注意普遍概念而忽视个别感 性事物的弱点,强调二者的统一,在美的本质的探讨上向 前迈进了一大步。黑格尔注重的仍是理念的作用,理念是 美的基础。“美的事物除了理念外,没有别的内容。”在 美的本质的认识上,黑格尔颠倒了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 性的关系,犯了首足颠倒的错误。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理念)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 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 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 绝对精神按照正、反、合的三段式进行一系列的辩证 发展,其发展过程分为逻辑、自然和精神三个大的阶段, 所以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就相应地包括逻辑学、自然 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 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 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 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 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 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统一。
古典型艺术:较高的艺术类型,内容与形式达 到完满的契合。艺术所表现的精神内容不再是 抽象的、模糊的,而是具体明确的,并且找到 了适合表现自己的外在形式。不再运用本原自 然或动物的自然形象。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 具有内容的明确性、形式的稳定性,技巧的完 善性。最典型的古典型艺术的代表是古希腊艺 术。
黑格尔建立起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 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 哲学、精神哲学。逻辑学是“研究观念(理念) 自在自为的科学”,将质量互变、对立统一、 否定之否定当做思维的规律加以阐明,在概念 的辩证法中,他猜测到了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 法。自然哲学是“研究观念他在或外在化的科 学”,他以幻想代替事实,发表了一些错误理 论,但他也提出了合理的思想。精神哲学是 “研究观念由他在回复到自身的科学”,他提 出了社会政治、伦理、历史、美学等方面的观 点和主张,并试图找出贯穿在历史各方面的的主要著作有: 《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 《哲学全书纲要》 《法哲学原理》 《美学》 黑格尔逝世后,他的学生又根据其讲课手稿和 学生笔记,整理出版了《哲学史讲演录》、 《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宗 教哲学讲演录》等。
二、黑格尔的主要哲学思想
绝对精神(理念):它是超自然、超人类的一种“宇 宙精神”,是整个宇宙的,而非个人、非人类的,在 人与自然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它是宇宙之源,自然、 人类及人的各种思维现象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也就 是说它是先于自然和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客观普遍的思 维,它是世界之源,又是世界的主宰。世界的历史就 是宇宙精神自我生成、自我运动的历史。这个“宇宙 精神”(绝对精神、理念)经历三个发展阶段:逻辑 阶段:绝对精神以抽象纯粹的逻辑概念存在。自然阶 段:绝对精神以自然形式、外在的物质形式存在。精 神阶段:“绝对理念”以人类精神的形式存在。
艺术的发展 象征型艺术: 这是最初的艺术。理念只能借用客观 事物“隐约暗示出它自己的抽象概念,或是把普遍意 义勉强纳入一个具体事物。” 所谓象征,黑格尔解 释说:“是一种在外表形状上就可以暗示出要表达的 思想内容的符号。”它使人意识到的不是事物本身, 而是那个事物所暗示的普遍意义。象征就是一种暗示, 以具体事物暗示普遍意义。所以“象征在本质上是双 关的,模棱两可的”,形式与内容不完全吻合的,形 式和内容仅仅是一种象征关系,形式压倒内容,物质 压倒(大于)精神。最典型的象征艺术是原始的东方 建筑,印度、埃及、波斯的神庙、金字塔。
黑格尔的文艺思想
一、黑格尔其人 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三、对于美的认识 四、对于艺术的认识
一、黑格尔其人
黑格尔(Hegel,1770-183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 成者。杜宾根大学哲学博士。他出生于德国符腾堡公 国首府斯图加特城,父亲是公爵府财政秘书。1780年 起在本城中学就读。1788年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哲学 和神学。1793年至1796年在瑞士伯尔尼一个贵族家 庭担任家庭教师。1797年回国在法兰克福任家庭教师。 1801-1806年在耶拿,1801年他与谢林一起创办《哲学 评论》杂志,同年8月通过就职论文《关于行星轨道的 哲学论文》的答辩,获得编外讲师资格,1805年获得副 教授职称。1807-1808年任《班堡报》编辑。1808年 至1816年任纽伦堡中学校长。1816-1818年在海德堡 大学任教授。1818年奉普鲁士王国政府之命,担任柏 林大学教授。1829年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兼政府代表。 1831年11月因患霍乱病逝于柏林。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假 设了超自然的宇宙理念的存在,并将其作为世 界之源,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但他的哲 学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内容。 恩格斯后来给其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 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 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 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 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 发展的内在联系。”
浪漫型艺术:精神内容超出物质形式,精神完 全抛开外在世界,返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浪 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就是绝对的内心生活,其 相应的形式就是精神的主体性(即主体对自身 自由的认识),内容集中在内在精神生活上, “以精神之光照耀精神自己”。因此,浪漫型 艺术具有内向性、主观性、抒情性。浪漫型艺 术的代表是基督教艺术,爱情题材的骑士风尚 和文艺复兴以来体现人物性格的独立性的作品。
三、对于美的认识
美的定义:“真,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当真在它的
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又它的概念是直接和 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 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 现。’”
“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 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因为 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个方面的协调 和统一,所以艺术去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 的高度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与形象能互相融合而成 为统一体的程度。”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包括两种因素、一层关 系: 一是理念,这是内容、目的、意蕴、内在精神(主要因 素) 二是表现,内容的外观、表现形式、外在表现 三是两者 的关系:融会贯通的关系 。理念是美的内核、美的本质。 黑格尔的理念不是抽象的,而是抽象概念与具体实在的统一,只 有出现在实在里面而且与这实在结成统一体的概念才是理念。这 里的 “理念”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柏拉图的理念是抽象的不要 求任何实在性。黑格尔的理念既有抽象性,又要求实在性。柏拉 图的理念是永恒的、不变的(不生不灭),黑格尔的理念是运动、 发展变化的。 艺术的理念与哲学中的概念不同(美与真不同), 理念不等于概念,艺术美与哲学逻辑中的真都可视作理念,真作 为理念,作为事物的本质、普遍性存在,不呈现于意识;美作为 理念,要有指定的存在形式,要在外在世界中实现自己,直接呈 现于意识。哲学的真可以作为抽象概念存在,艺术美则不能,只 能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再高明的艺术家也不能离开具体形象单凭 概念去进行艺术创造。理念不等于客观实在。理念的感性显现, 更接近概念所体现的本质,“是从一大堆个别偶然的东西中捡回 来的现实”。
“感性显现”是美的形式、美的外观(指理念 的感性化、具体化)。美是理念的外观、放射, 只有当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样式时, 艺术美才得以实现。 “感性显现”同感性事 物相联系。理念完满地贯通于感性形象,感性 形象无处不表现理念,达到水乳交融的一致。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包含着丰富的 思想内容。“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 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 调和成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它的深刻性 在于论述了艺术的辩证统一关系,充满辩证的 艺术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