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修辞知识(王向东 2009年9月4日)以下是束定芳对隐喻学的描述:(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二版)1. 据波里奥等人(Pollio, Barlow, Fine and Polio, 1977)的估计,人们在自由交谈中平均每分钟使用四个(隐喻)辞格。
如果将一些相关的语言创新用法计算在内,一个人一生平均要用2100万个辞格。
P12. 隐喻的多学科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包括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等角度对隐喻的多角度、多层次研究。
P23. 相对于日常言语的使用规则来说,隐喻是一种正常语言的偏离。
诗歌中充满了隐喻,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
P124. 从理论上讲,隐喻可以是词、词组、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篇章。
P135. 在对隐喻性质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特别引人注目,即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
P16 6. 修辞学家说,隐喻就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饰话语的手段。
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
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
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
P197. 根据我们对隐喻的定义,只要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某一类事物用来谈论另一类不同的事物就构成了隐喻,那么隐喻就可能在各个语言单位层次上出现,包括词、词语、句子和话语。
根据语境特点,话语可小至单个词,可大至一个句子、一首诗、一篇文章、一组作品,等等。
这样,根据我们的定义,部分成语、谚语,甚至整个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等都可以被看做是典型的、扩展了的隐喻。
P37(以下信息见尹均生主编的《中国写作学大辞典》,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44页-269页, 1998年5月出版)1. 修辞的定义:在人们的交际生活中,依据题旨、语境和文体的需要,利用各种语言材料、采用各种表现手法对语言进行调整、加工以恰切地表达思想内容的一种写作活动。
修辞有广义修辞与狭义修辞之分。
广义的修辞,指涉及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全部活动,包括锤炼加工语句,调整语句间的关系,乃至篇章结构的安排;狭义的修辞,则指对语句的锤炼、加工。
修辞必须遵循三大原则:适应题旨,适应语境和适应文体。
2. 消极修辞,又称"一般修辞"、"普通修辞"。
以正确、通顺、清晰地表达思想内容为目的的一种基本的修辞方式。
经过消极修辞后的语言,具有正确、明白、通顺、质朴、平实等特点。
3. 积极修辞:是指以形象生动地或深刻地表达思想内容为目的的一种修辞方式。
它积极地适应语境,遵循形象思维的规律,利用在起媒介作用的语言上的感性因素,让语言具有体验性、具体性、形象性。
它是以消极修辞为基础的更高层次的修辞。
选词、句式、辞格、篇章、语体、风格等都属于积极修辞的范畴。
4. 辞格:具有固定格式的各种积极修辞方式。
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等。
5. 明喻(simile):明显地表示本体和喻体之间是相类似的关系的一种比喻。
如"如、似、犹、若、好像、如同、仿佛、宛如、一样"等。
6. 暗喻(metaphor):又称"隐喻"。
这种比喻常用"是、成为、变成、当作、化为、等于"等。
7. 借喻(metonymy):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鸪之志哉!"。
8. 扩喻:又称"引喻"。
喻体和本体各自的构成有类比关系的句子而不用比喻词联结的一种比喻。
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9. 缩喻:又称"倒喻"。
本体修饰、限制喻体的词组的一种比喻。
它们之间不用喻词连接。
这种比喻凝练、生动、紧凑,极富表现力。
如"思想和感情的羽翼"、"历史的河流"、"历史的隧道"。
10. 较喻:又称"强喻"。
是"程度不等的比喻"。
强调喻体在程度上超过或不如本体的一种比喻。
常用"比......还......、不如、不及、比不上、......得多"等喻词。
11. 反喻:用否定语气从反面设喻。
这种比喻常用"不像......、不是......"等喻词。
12. 复喻():又称"博喻"。
这种比喻同时并列几个譬喻说明或描绘本文。
如鲁迅"这《孩儿塔》的出生......。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13. 回喻:先用肯定的方式提出正文或譬喻,接着加以否定,最后引出正文或譬喻。
14. 比喻的远缘结亲法:用可比性很小或可比性非常隐蔽的两个事物构成比喻。
15. 比喻的化实为虚法:用不能凭五官感受的事物,或非客观存在的虚幻形象作喻体。
如"神姿仙姿桂林的山!"。
16. 比喻的化虚为实法:与"15"相反。
如"我突然感到精神的苍白"。
17. 比喻的化静为动法:用动态的事物或动化静态的事物作喻体,与静态的事物构成比喻。
如王禄松《举杯》:"不是酒,是一杯燃烧的云彩"。
18. 比喻的化动为静法:与"17"相反。
19. 夸张格:又称"铺张、夸饰"。
20. 直接夸张:又称"一般夸张"。
21. 间接夸张:以夸张事物的一个方面来扩大夸张。
22. 缩小夸张:与扩大夸张相反。
23. 委婉格:又称"婉曲格"。
24. 摹绘格:用象声词、色彩词、形状词把事物的声音、颜色、情状等生动地描绘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
25. 通感格:又称"移觉格"。
26. 借代格:以甲代乙。
27. 旁借:旁借共有八个方面。
28. 对代:用本体事物相关的事物代替本体事物。
29. 对比格:又称"对照"。
30. 双关格:31. 引用格:32. 仿拟格:即英语的parody。
33. 拈连格:34. 移就格:35. 比拟格:36. 讽喻格:编故事寄托讽刺或教导的意思。
37. 示现格:把实际上未见未闻的事物写得如见如闻。
38. 呼告格:在抒发感情时,作者对没有思想感情活动的物以及不在面前的人直接呼名说话。
39. 析字格:把所有的字析为形、音、义三方面,看别的字有一面同它相合相连,随即借来代替或推衍开去。
40. 同字格:41. 同语格:42. 飞白格:明知其错故意仿拟。
它使语言风趣,具有讽刺性。
43. 折绕格:有话不直截了当地说,却故意说得曲折、缴绕。
44. 转类格:又称"转品格"。
故意转变词性。
它使语言生动活泼、风趣、有讽刺性。
45. 易色格:故意把词语用在同原来带有的感情或语体等色彩不一致的场合。
46. 互文格:互换同类概念,或参互成文,包孕其义。
47. 丫叉法:承接句的次序与起句的次序错位。
它能矫避平板,使文章呈现错综流动、摇曳多姿的特色。
48. 抵牾格: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故意用自相抵牾的简洁的语词来叙事、记人、状物、抒情,以突出表达效果。
49. 反复格:又称"重复格"。
50. 对偶格:又称"对仗格"。
51. 排比格:52. 层递格:又称"渐层格"。
53. 错综格:把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改变为结构参差、字面别异的语言形式。
它可以使语言精炼优美,灵活矫健,避免单调平板。
54. 顶真格: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开头,这样一句顶一句组合成句群,或作为章节的衔接的桥梁。
55. 倒装格:又称"超前法、语反"。
56. 反语:说反话。
言辞与说话人的本意相反。
57. 精警格:使简短语句具有理性光辉的一种修辞方式。
运用这种修辞方式锤炼的语句,具有浓缩性、独到性、穿透性和警醒性特点。
(汉语的修辞格就只有60个左右。
英语中有的修辞格在汉语中有缺失,而汉语中的修辞格在英语中有缺失。
英汉语修辞格真正能对应的有三分之二。
)英语修辞格的汇总见(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8.)1. Arthur Zeiger 《英语百科全书》共有77种。
1. alliteration2. allusion3. anadiplosis4. anaphora5. anti-climax6. antithesis7. antonomasia 8. aporia 9.aposiopesis10. apostrophe 11. asydeton 12. bathos13. bulk 14. bull 15. circumlocution16. climax 17. conversion 18. correction19. dubitation 20. echo 21. ecphonesis22. ellipsis 23. emblem 24. enallage25. epanaphora 26. epanodos 27. epanorthosis28. epidiplosis 29. epiphora 30. epithet31. eroteme 32. exclamation 33. euphemism34. gemination 35. hendiadys 36. hypallage37. hyperbation 38. hyperbole 39. hysteronproteron40. inversion 41. iron (antiphrasis)42. kenning43. litotes 44. meiosis 45. metalepsis46. metaphor 47. metonymy 48. metastasis49. onomatopeia 50. oxymoron 51. paradiastole52. paralepsis 53. parallelism 54. paregmenon55. paronmasia (pun) 56. period 57. periphrasis58. personification 59. pleonasm 60. ploce61. polysyndeton 62. preterition 63. prolepsis64. prosopopeia 65. rallying cry 66. regression67. repetition 68. reverse 69. rhetorical question70. simile 71. syllepsis 72. symploce73. synecdoche 74. synesis 75.trope76. vision 77. zeugma(郭著章先生又补上三种修辞格antiphrasis, exaggeration, epistrophe)(日本早稻田大学英文系教授田藤之助所著《英和比较英语修辞学讲义》(Lectures on English Rhetoric: Containing Comparisons with Japanese Rhetoric Usage)共收50种修辞格)1. mimesis 拟误2. archaism 古体3. aphaeresis 首字削去4. prosthesis 语首附字5. symcrope 中央字削去6. apocope 尾字削去7. paragoge 语尾附字8. diaeresis 二母音分离9. synalepha 缀音缩略10. synaeresis 二母音合一11. tmesis 合成语分割12. ellipsis 略辞法13. asyndeton 接续辞省略14. hyperbation 转置15. pleonasm 重复16. polysyndeton 接续辞的重复17. enallage 换语法18. syllepsis 对寓法19. anacoluthon 构造的变转20. zeugma 兼用语21. prolepsis 结果豫表法 22. hendiadys 二词一意23. simile 直喻,明喻24. metaphor 隐喻,暗喻25. personification 活喻,拟人26. synecdoche 提喻法,相换27. metonym 换喻,易名 28. transferred epithet 转喻,移用形容词29. allegory 比喻,附:fable 寓言30. hyperbole 夸喻,张喻31. litotes 包喻,谦喻 32. allusion 引喻33. apostrophe 顿旋,顿呼法 34. climax 渐层法,进层法35. anti-climax / bathos 渐降法,反进层法 36. irony 反语法37. euphemism 好辞法38. innuendo / insinuation 暗指法39. circumlocution 迂回法 40. apophasis / paralipsis/preterition / pretermission 阳舍阴述41. exclamation 咏叹法 42. interrogation 设疑法43. antithesis 对照法 44. oxymoron 撞着语的对照45. vision 现写法 46. repetition 重复47. epigram 警句48. onomatopoeia 声喻,拟声49. conventional epithet 形式的形容词 50. pun / paronomasia 地口(中国著名学者陈望道的权威著作《修辞学发凡》中收有38种修辞格)1. 譬喻2. 借代3. 映衬4. 摹状5. 双关6. 引用7. 仿拟8. 拈连9. 移就 10. 比拟11. 讽喻 12. 示现 13. 呼告 14. 夸张 15. 倒反16. 婉转 17. 避讳 18. 设问 19. 感叹 20. 析字21. 藏字 22. 飞白 23. 镶嵌 24. 复叠 25. 节缩26. 省略 27. 警策 28. 折绕 29. 转类 30. 回文31. 反复 32. 对偶 33. 排比 34. 层递 35. 错综36. 顶真 37. 倒装 38. 跳脱(中国学者余立三所著《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收了33种汉语修辞格及36种英语修辞格,并最后综合成29种修辞格)1. 明喻 simile 2 暗喻、借喻、拟物metaphor3. 借代 metonymy, antonomasia, synecdoche4. 拟人 personification, apostrophe5. 反语 irony 6 夸张 hyperbole7. 含蓄渲染 litotes 8. 委婉语 innuendo,euphemis9. 对照 contrast 10. 反映 oxymoron 11. 移就 trasferred epithet 12. 双关 pun13. 异叙 sellepsis 14. 拈连 zeugma 15. 暗引 allusion 16. 仿拟 parody17. 隽语 paradox 18. 反复 repetition, anaphora, epiphora19. 联珠 catch repetition 20. 回文 chiasmus 21. 对偶,排比 parallelism 22. 反对 antithesis 23. 设问rhetoric question 24. 倒装anastrophe25. 描述性引语represented speech 26. 层递climax27. 逃脱aposiopesis 28. 双声,叠韵alliteration, assonance29. 拟声 onomatopoe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