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基础课后思考题答案(仅供参考)前六章

统计学基础课后思考题答案(仅供参考)前六章

第一章概论1、“统计”一词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种涵义。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包括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它具有数量性、总体性、变异性、具体性、社会性的特点。

3、统计学的性质是属于方法论学科,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客观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独立的方法论科学。

4、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归纳推断法。

5、统计学的基本职能有: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

6、统计的基本任务:一方面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统计调查的对象,在对其数量方面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为党和国家制定政策、各部门编制计划,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及进行科学管理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则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运行状态、国家政策,计划的执行情况等进行统计监督。

7、统计工作的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8、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

总体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简称个体。

总体和总体单位是整体与部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它们互为存在条件。

总体是界定总体单位的前提条件,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基本元素。

9、标志按性质不同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按变异情况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10、统计指标的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统计指标按其说明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按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按计量单位的不同,可分为实物量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量指标;按指标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描述指标、评价指标和预警指标。

11、(简)指标与标志的联系,具有对应关系、汇总关系、转换关系;指标与标志的区别,说明对象范围的不同,具体表现形式不同。

(详)指标与标志有哪些区别及联系?区别:①指标和标志的概念明显不同,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一般不具有综合的特征: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具有综合的性质。

②统计指标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它们都是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标志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它们不是都可以用数量来表示,品质标志只能用文字表示。

联系:③统计指标是建立在标志值的基础之上的,它是各个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的汇总,没有总体单位的标志值也就不可能有总体的指标值。

④随研究目的不同,指标与标志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两者体现这样的关系,指标在标志的基础上形成,指标又是确定标志的依据。

12、变量的分类:按变量值是否连续,可分为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按照其性质不同,可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

13、统计指标体系分为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两大类。

第二章统计调查1、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要求和任务,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调查在统计工作的整个过程中,担负着提供基础资料的任务,所有的统计计算和统计研究都是在原始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1)准确性。

即统计调查得到的资料应该是真实可靠的、符合客观实际,不受人的主观偏见和错误意识的影响。

(2)及时性。

即统计调查要按时完成资料的搜集和上报任务,以及充分发挥统计资料的时间价值。

(3)完整性。

统计调查搜集的资料,一是要调查单位的完整、做到调查单位不重复、不遗漏,以保证反映被研究对象整体的面貌;二是要做到搜集的项目齐全,调查项目不仅具有层次性,而且是紧密链接、赋予逻辑联系,齐全的调查项目才能实现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3、一份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1)确定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3)拟定调查项目、制定调查表;(4)规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调查地点和方法;(5)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

4、调查表的内容有:表头、表体和表脚。

调查表分无记名调查反馈表和记名调查反馈表。

5、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有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

6、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有何异同?相同点:都是非全面调查;调查单位少,可节省人力、物力、时间;灵活性强;属于有部分到全面的调查方式。

区别:(1)定义不同重点调查是一门专门组织的非全面调查,它是在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只选择一小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以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

典型调查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行之有效的非全面调查方法。

它是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在对被研究对象做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从中选择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以便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2)特点不同重点调查的主要特点是:投入少、调查速度快、所反映的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比较准确。

典型调查的主要特点是:调查单位少、机动灵活、典型单位的选择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典型单位可以注重于现象数量方面的分析。

(3)组织形式不同重点调查既可以是一次性调查性调查,也可以用于经常性调查。

其组织形式可以是组织专门调查,也可以颁发统计报表,由选中重点单位填报。

典型调查一般有两种方式:“解剖麻雀”式和“化类选典”式。

(4)调查方式的优缺点不同重点调查:优点:调查单位少,可调查较多的项目和指标,了解较详细的效果,能使党政领导尽快的掌握基本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以指导工作。

缺点:因为重点调查单位与一般单位的差别较大,通常不能用重点调查结果来推算调查总体的指标典型调查:优点:是补充全面调查资料的缺口,利用典型调查资料,可以分析全面调查不能认识清楚地一些具体问题,还可以深入研究新生事物,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用来推断总体的指标数值。

缺点:主要是针对问题的普遍性研究,不够深入根本区别在于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典型调查单位的选择取决于调查者的主观判断,因此具有主观性。

重点调查单位的选择取决于某一标志总量在总体所占比重,因此具有客观性。

典型调查虽然在一定条件下,能根据典型单位估计推断总体。

但由于无法合理估计其误差,因此不能根据典型单位的数量特征,推断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

不过,可以利用典型调查得到的具体、详细事例,补充分析抽样调查无法获得具体、详细事例的不足。

7、统计调查的方法有:观察法、询问法、报告法、网络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

观察法:优点是取得的资料比较准确;缺点是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都较多,而且具有局限性。

询问法:优点是调查者能按统计口径逐项询问,对统计项目有统一的理解,可保证调查资料的准确性;缺点是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报告法:优点是准确性不亚于观察法;缺点是花费较多的人力和物力。

网络调查法:优点是速度快、费用低、易获得联系性数据、调研内容设置灵活、调研群体大和可视性强;缺点是代表性问题、安全性问题和无限制样本问题。

问卷调查法:优点是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调查结果容易量化、便于统计处理与分析;现在的电子问卷克服了纸质问卷的一些缺点,方便实施与调整;可以进行大规模的调查。

缺点是面向设计的问题问卷调查比较难;调查结果广而不深;问卷调查经常采用由用户自己填答问卷的方式,所以其调查结果的质量常常得不到保证。

;问卷调查的回收率难以保证。

8、调查问卷的结构由卷首语(开场白)、正文和结尾组成。

问卷的设计形式有开放式和封闭式。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1、统计数据整理的主要内容(步骤)是:(1)统计资料整理方案的设计;(2)对调查资料的审核;(3)对调查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汇总;(4)数据资料的显示——编制和绘制统计表(图);(5)统计资料的保管与积累。

2、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被研究现象总体的内在特征,将统计整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部分或组的一种统计方法。

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确定分组标志和组距。

3、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进行归类整理并按一定顺序排列(简称归并排列),形成了一个反映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中的分布情况的数列,称为分配数列,也称次数分配或次数分布。

它包括两个组成要素:一个是分组,另一个是次数或频数。

4、单项式数列和组距式数列分别适合于表现哪些分布特征?单项式数列通常适合于表现变量值变得幅度不大、变量值数目不是很多的离散型变量的分布特征,对于某些取整数的连续性变量,如果变量值的变化范围不大、变量值数目不多时也可编制单项式数列。

组距式数列与单项式数列相反。

5、编制变量数列的步骤?第一步,计算全距。

第二步,确定组数和组距。

第三步,确定组限。

第四步,计算汇总各组次数。

第五步,经过分组整理,编出组距式变量数列。

第六步,计算累计次数或累计频率,编制频数(频率)分布表。

6、统计调查得来的大量原始资料,经过汇总整理之后,按照一定的规则填在相应的表格内,这种填有统计资料的表格叫做统计表。

其构成有: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数字资料。

7、统计图是利用统计资料绘制成的几何图形或具体形象,它可以从数量方面直观、形象地显示出研究对象的规模、水平、结构、发展趋势和比列关系,是表现统计资料的一种重要形式。

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图、圆形图。

第四章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1、什么是总量指标?它在社会经济中有什么作用?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规模和水平的统计指标,因其用绝对数形式表现,所以,简称绝对数。

总量指标在社会经济统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总量指标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

人们要想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首先就要准确地掌握客观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发展规模或水平,然后才能更深入地认识社会。

例如,为了科学地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就必须通过总量指标正确地反映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工作成果,即反映我国土地面积、人口和劳动资源、自然资源、国民财富、钢产量、工业总产值、粮食产量、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额以及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2)总量指标是实行社会经济管理的依据之一。

一个国家或地区为更有效地指导经济建设,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了解和分析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

它虽然可以用相对数、平均数来反映,但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掌握各部门在各个不同时间的总量指标。

(3)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总量指标是统计整理汇总后,首先得到的能说明具体社会经济总量的综合性数字,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

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一般都是由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相对比而计算出来的,它们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

总量指标计算是否科学、合理、准确,将会直接影响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准确性。

2、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有什么区别?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一段时间内活动过程的总量指标。

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上状况的总量指标。

二者区别在于:①时期指标的数值可以连续计数,时点指标只能间断计数;②时期指标数值可以直接相加,时点指标数值相加没有实际意义;③时期指标数值大小受计算期长短的制约,时点指标数值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没有直接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