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邻里交往的分析
摘要:“邻里交往”是近年来建筑领域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如何增进居住社区之间的邻里交往,建筑界已经提出了很多的观点与方法,但事实上根据这些观点设计的居住社区并未能明显的增加居住区的亲和感。
一些休闲设施、景观小品相对完善的高档小区,居住在其中的人们其户外公共空间交往、活动的参与度,还不如环境条件相去甚远的普通住区。
由此可以看出,居住区的邻里交往活跃度,并不仅仅是由居住区的空间环境决定的。
居住区的人际互动更是牵扯到社会、经济、文化、及人们的心理因素。
关键字:空间环境绿化率社区人车分流
传统中国建筑中,邻里交往并不存在任何问题,传统的家族式的四合院、单位大院、以至于混杂的街巷。
在这些空间里,它们的人际交往活跃度是现在的市场化的商品房无法比拟的。
这些居住模式曾经都是我国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流居住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由房地产商集中开发面向市场出售的商品化住宅成为我国城市居住组织的主要模式。
这种住宅模式是在开发商更关注经济效益、指标的达标以及空间的充分利用下生成的,其中必然滋生了邻里交往问题。
他们关注的是一些可以表现出来的物质层面上的东西,比如小区绿化绿,配套设施的完善度等等,而忽略了住在其中人民在心理上的诉求。
下面我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下影响我国城市住区邻里交往衰落的主要原因:第一,经济技术的发展,促使社会联系的方式增加,特别是网络的发展,年轻人中产生了一大批宅男、宅女。
第二,交通工具日益发达,出行都以汽车代步,大大减少了与社区居民的见面交流的机会。
第三,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生活圈子过于狭小,工作压力徒增,极少人拥有多余的时间用于邻里交往。
第四,商品住宅的出现其实更像是人类的第二个工厂,不能很好的提供人类合适的交流空间,邻里之间缺乏一个开放、便捷的交流平台。
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看出,邻里交往的问题,不单单是我们建筑师所能解决的,但是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去为解决邻里交往提供一个良好的建筑空间环境,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生活载体,只有在这种物
质基础满足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去引导人民精神生活的走向。
而当前在我们居住区设计中存在着以下几种常见手法,它对邻里交往的积极发展产生了一定得消极作用。
第一, 人车分流的过渡设计,
随着私家汽车拥有量的大幅提升,车行问题已经成为居住区交通组织的重要因素,没有大量性车行交通的干扰能有效的促进邻里交往的开展,但是完全的人车分流交通组织模式使道路功能单一化,住区街道的复合的文化生活将受到严重的阻碍,最终不同程度的使居民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行为方式被迫发生改变。
为了改变这种穷迫的局面,荷兰的Woonerf 改造规划提出了一种新的人车混行方式:在限制车速和流量的前提下人车共存。
1963年,在荷兰进行新城埃门规划设计时,埃门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系教授波尔开始探讨在生活性街道上小汽车使用与儿童游戏之间冲突的解决办法。
采用的方法
不是交通分流,而是重新设计街道使两
种行为得以共存。
他设计的尽端式道路
取消了人行道,行人可以自由地使用全
部道路空间,而其平面布置又使得小汽
车司机感到在自家花园内行驶。
在行
人、儿童游戏、小汽车交通混杂的交通
条件下,通过别具匠心的设计,迫使汽
车减速,从而使行人安全与环境质量均
得到保障。
它不仅解决了居住区道路的
安全问题,同时通过合乎环境行为学的
景观环境设计,重新使街道空间充满人
性的魅力来促进人的交往行为的发生(图1)。
第二、缺乏对空间环境细部的人性化设计。
社区是邻里交往的寄托,空间环境是邻里交往的载体。
做好交往空间和社区的整体规划,不能单纯地只是为了设置交往空间而呆板的设计,不能只是进行大面积的硬质铺装或草皮铺设(图2),要从功能和人的心理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不能照抄照搬,要有适合本案的设计特色,能切实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在把握住整体规划设计中,对细部小空间的处理必须认真考虑,以往的规划设计把精力全都放在了大空间的规划研究上,对细部小空间的处理总是一掠而过。
传统的邻里荷兰人提出的人车混行的模式(图1)
交往空间多表现在“街巷”、“胡同”等这些小空间之中,人们更多的邻里交往时间是在这些小空间中度过的,传统邻里交往对于大空间的利用也只是局限于群体聚会之类的时候才会发生(图2)。
因而,传统的邻里交往的逐渐瓦解,在很大意义上是由于现代规划设计缺乏对细部交往空间的研究利用。
所以,注重细部小空间的设计意义重大,对于社区出入口、宅前、宅间等小空间的规划设计应该进行更多的研究,比如住区的
入口空间,是人们对居住小区
认知的重要节点,是整个居住
小区的门户,是人们聚集、进
行公共交往的重要空间;居民
经常活动、交往的场所,可以
就近在宅前、宅间、小游园、
水边等处设置座椅、连廊、景
观亭等。
处理好这些细部的设计,不仅可以给居民一种生活意义上的归属感,也是人类文化、情感的一种延续。
第三,设计过于完善,居民未有机会参与设计,应该留有余地的设计。
目前的大多数设计存在的问题则是将各个外部公共交往空间过于完善、固定化。
开发商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个“完美的”空间环境,每一个特定的空间形式都对应于某一特定的功能,不允许入住者对其进行任何改造。
而物业管理公司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维护外部空间环境设施不被改变。
这种终极化、固定化的营造方式,拒绝了空间环境对时刻处于变化中的居民日常交往内容和需求做出反映与调整的可能,是非人性化、不可持续的方式。
因此,在居住社区形态空间的营造中,适当地“留有一定余地”,以供日后入住居民根据交往中的实际需求与变化进行适应性建设“。
留有余地”的设计理念的另一个意义在于,为居住者提供社区参与的机会,让他们为(半)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营造做出自己的贡献,并让他们承担一定责任,而这必然会加强他们对社区及相应空间环境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除此之外,在进行居住区设计时为了达到更好的邻里交往程度,在设计中我们同样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改进住宅形态设计,住宅形态特征的不同对邻里交往的有效进行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低层、多层住宅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邻里交往:居住空间硬质铺装 (图
2)
交往环境的舒适性、近地面性、可居住性、居民交往性、住区生活氛围等方面均更能体现居住主体——人的需求。
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目前低层高密度住宅逐渐被高层低密度住宅所代替,但从邻里交往的角度,高层住宅由于交往规模扩大以及空间尺度的扩大,导致住区归属感和领域感降低,这将不利于住区的邻里交往。
所以我们有必要改进当前高层住宅的形态设计来提升居民邻里交往的可能性,对其内部的共用设施和公用的走廊、楼梯、门厅等空间设计进行必要的改进:每隔2-3层设置一个公共交往空间或空中交往走廊,结合楼梯布置半公共活动空间等,作为居民交谈与儿童活动场所(图3)。
马赛公寓(左)与交往空间营造示意图(右) (图3)
其次,营构交往空间,良好的交往空间离不开亲切的尺度与空间环境的营造。
日本建筑理论家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对两座建筑间距离D与建筑高度H的比例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指出D∶H=1是空间尺度给人迫近与远离感觉的转折点,而D∶H=4是室外空间由亲近趋向疏远或亲切感向公共性过渡的临界条件。
所以对于住区公共室外空间宜做到2<D∶H<4,这样的空间在不感到压
抑的同时又具有亲切和较为理想的邻里感觉,同时依照这样的尺度来组织组团的
户外空间,邻里的交往将更加容易实现。
再次,有关研究提出,当住区户外公共空间具有一定的层次与秩序,为居
民创造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等多种性质的空间层次,将有助于增进居民多种性质交往活动的发生。
最后,对传统住区的借鉴,如果住区中的公共空间有渐变、丰富的空间层次以及明确的领域划分将有助于形成住区居民的归属感,增加邻里关系的互动、亲和。
比如我国传统城市历史居住街区(图4)常常通过街、路、巷、坊、弄等多层次空间形态,逐级建立起内外有别、丰富生动的居住生活空间体系,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空间层次丰富而富有人情味,居民关系和睦融洽。
院落空间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部分,具有封闭的空间形态及很强的内聚力,为我国老百姓生活所喜欢,也是邻里交往行为发生的重要场所之一。
营造具有较强领域感与层次感的空间形态在我国住区交往环境的营建中常被作为增进邻里交往最常用的设计手段。
传统居住区交往结构示意图(图4)
即使这样,完全按着我们的理论指导建出来的社区,也未必能达到理想的邻里交往状态,因为完善的物质空间环境并不是增进城市住区邻里互动及人际交往的决定性因素,城市住区邻里交往问题也不仅是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本身可以完全解决的,更需要我们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对人的交往心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城市住区的规划设计不是以建筑的完成而结束的,恰恰相反,它是一个住区社会营造的开始,一个城市生活细胞相容于城市肌体的开端。
人是城市住区的主体,因此我们提议通过精心的以人为本的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来增加居民对住区的归属感、认同感、领域感,以期达到有效促进邻里交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