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仲裁员法律制度的构建

我国仲裁员法律制度的构建

我国仲裁员制度的构建一、我国仲裁员责任制度的现状从表面上看,我国法律对仲裁员的责任制度作了较为“全面”的规范,内容涉及仲裁员的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以及行业责任。

(一)仲裁员的民事责任我国1995 年《仲裁法》第38 条规定:“仲裁员有本法第三十四条第四项规定的情形,情节严重的,或者由本法第五十八条第六项规定的情形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其除名。

”《仲裁法》第34 条第四项规定的情形为“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第五十八条第六项规定的情形为“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由上述法条可见,尽管《仲裁法》第38 条笼统地规定了仲裁员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而并未将此法律责任明确为民事责任,但民事责任属于法律责任的一种,不应当予以排除,因此,可以将其理解为对仲裁员民事责任的规定。

(二)仲裁员的刑事责任根据罪行法定原则,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不得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在我国,仅有2006 年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六)》涉及仲裁员的刑事责任,而我国《仲裁法》第38 条所规定的仲裁员的“法律责任”不应当包含仲裁员的刑事责任,其应当作狭义理解,仅指仲裁员的民事责任。

《刑法修正案(六)》第20 条规定:“在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三百九十九条之一:‘依法承担仲裁职责的人员,在仲裁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决,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007 年9 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三)”将此罪命名为“枉法仲裁罪”。

(三)仲裁员的行业责任我国《仲裁法》第38 条不仅仅对仲裁员的民事责任作出了规定,还对仲裁员的行业责任作出了规定,即仲裁员有本法第三十四条第四项规定的情形,情节严重的,或者有本法第五十八条第六项规定的情形的,除了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外,还应当承担行业责任,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其除名。

由此可见,仲裁员承担行业责任的情形同民事责任一样,要么是“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要么是“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此外,国务院法制办公室2002 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仲裁员,仲裁工作人员管理的通知》,第五条规定:“对违法违纪仲裁员实行"禁入"制度。

仲裁委员会在对违法违纪的仲裁员依法作出除名决定后,应在10 日内通过省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或商会)将名单报送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室通报全国仲裁机构和有关部门。

被除名的仲裁员同时受聘于几家仲裁委员会的,其他仲裁委员会在接到国务院法制办公室通报的10 日内必须予以除名。

对除名的仲裁员,任何仲裁委员会在任何时候不得再聘请。

对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以上负责人员因违法违纪行为被解聘的,照此办理。

”由此可见,仲裁员在履行仲裁职责过程中违反《仲裁法》所规定之情形的,不仅要被受理具体案件的仲裁委员会除名,还要承担自此以后“行业禁入”的行业责任。

二、对我国仲裁员责任制度现状的评析(一)进步意义我国法律对仲裁员责任作了表面上看来较为全面的规范,具有进步意义。

我国仲裁法作为舶来的法律制度充分借鉴了其他国家优秀的仲裁法律和仲裁规则,在对仲裁员的行为规范的同时,也认识到了对仲裁员的违法仲裁行为规定仲裁员责任的重要性。

因此,于《仲裁法》、《刑法》、甚至国务院出台的行政法规中分别对仲裁员的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以及行业责任作出了规定。

这对于规范仲裁程序、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度缺陷现有的仲裁员责任规范不够明确具体,不具有可操作性。

尽管《仲裁法》、《刑法》以及国务院的相关法规对仲裁员的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业责任都作出了规定,但这些规定要么过于简单,不能囊括所有相类似的应当追求仲裁员责任的情形,要么过于概括,不具有明确的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这些不足之处造成了法律条文形同虚设,实践中无法真正追究相关责任人23 的法律责任,从而无法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1.《仲裁法》的不足之处第一,我国《仲裁法》规定仲裁员在两种情形下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但究竟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法律中无规定,实践中无所依。

笔者认为,此条文中的法律责任应当明确为“民事责任”。

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宪法责任和国家赔偿责任。

首先,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某一行为只有被法律明确规定为犯罪并要求承担具体刑事责任的,才可以称之为犯罪,相关责任人承担的才是刑事责任。

而对于《仲裁法》所规定仲裁员承担法律责任的两种情节,刑事法律并没有规定其为具体的犯罪行为,因此,实施这些行为不会触及刑法,不会产生刑事责任。

其次,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机关或行政相对人,而对于仲裁员来说,法律一直强调其独立于行政机关,既然如此,仲裁员不可能作为行政机关或行政相对人而承担行政责任。

再次,宪法责任通常基于两种情况而产生,一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者公民的行为违反宪法性规范,二是有关国家机关所制定的法律与宪法相抵触。

而我国《宪法》根本没有关于仲裁员行为规范的规定,因此仲裁员也不可能产生宪法责任。

为此,笔者认为,《仲裁法》规定的仲裁员法律责任仅指代仲裁员的民事责任。

第二,《仲裁法》仅规定了在两种情形下仲裁员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事实上,《仲裁法》对仲裁员规定了较为全面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可以被看作是仲裁员对当事人所应当履行的职责或者义务。

既然如此,在违反上述规范的情况下,仲裁员也应当相应地承担法律责任。

故,仲裁员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不应当仅限于上述两种情形,诸如违反回避义务、披露义务等等,《仲裁法》都应当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仲裁法》只是轻描淡写地承认仲裁员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具体如何承担法律责任,却只字未提。

民事责任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赔礼道歉、修理、重作、赔偿损失,等等,《仲裁法》应当进一步明确仲裁员承担责任的形式,从而使司法机关在裁判案件过程中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可依。

2.“枉法仲裁罪”的不足之处首先,“枉法仲裁罪”的主体是“依法承担仲裁职责”的人员,但《仲裁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并没有明确界定谁为“依法承担仲裁职责”的人员,理论上也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指代“仲裁员”,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指代“仲裁员”以及“仲裁机构中的相关工作人员”。

刑法的一大特点即在于其具有明确性,条文的表述不清不利于司法公平。

其次,《刑法》所规定的“枉法仲裁罪”,其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仲裁过程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决,情节严重的行为。

但是,实践中如何理解“枉法”呢?仲裁不同于诉讼,奉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判案原则,仲裁与诉讼相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正如《仲裁法》第七条所规定的那样,“仲裁应当根据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

即在仲裁过程中,仲裁员可以在不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依照当事人所选择的法律,或者依据“公平原则”、“国际惯例”等规则来裁决案件,其不需要以法律作为断案的唯一标准。

因此,该罪的“枉法”一词表达意思不清,应当通过司法解释予以界定。

此外,仲裁员毕竟不是法官,他们很大一部分不是来自法律界的专家,而仅仅是具体仲裁案件所需要的各行各业的人士,把对法官的专业要求强加于这些非法律人士之上,是极其不公平的。

他们很可能在案件仲裁过程中,出于对法律的误解而作出不正确的裁判,这样算不算做“枉法”呢?为了避免司法不一,应当通过司法解释予以排除或明确阐明枉法的表现形式。

此外,对于刑法所规定的“情节严重”,也应当以司法解释的形式予以明确。

最后,“枉法仲裁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

所谓刑法中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或者放任该结果发生。

对于本罪来说,认定仲裁员是否“故意”应当适用相比于法官“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来说较为严格的标准。

即法律应当进一步明确故意的表现形式,尽量避免法官在审判此类案件时的主观性发挥,以确保在有具体客观性证据证明的情况下,才可能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3.行业责任的不足之处我国《仲裁法》及国务院下发的相关行政法规中对仲裁员行业责任的规定一方面值得肯定,另一方面值得推敲。

行业责任是指仲裁员在履行仲裁职责过程中,因不当的仲裁行为而在仲裁行业内部所承担的责任。

对仲裁员施加行业责任是必要的,而且笔者认为,对仲裁员苛以行业责任应当成为仲裁员承担责任的一种常态形式,应当少用、摄用法律来追究仲裁员的法律责任。

因为,仲裁从本质上说,具有契约性或民间性,仲裁行业更大程度上应当属于社会自治范畴。

《仲裁法》第15 条第 2 款规定,中国仲裁协会是仲裁委员会的自律性的自律性组织,根据章程对仲裁委员会及其组成人员、仲裁员的违纪行为进行监督。

由此可见,我国法律对仲裁行业的自治性予以肯定,应当值得赞赏。

另一方面,行业责任不是法律责任的范畴,其不应当通过法律或其他立法性文件予以规定,更不应当由行政法规来进行规制。

我国长期以来对仲裁员的地位模糊不清,甚至将其定位于行政人员,是不符合仲裁的国际化发展趋势的。

为此,应当尽快成立中国仲裁协会作为仲裁行业的自治组织,并由该协会尽快建立仲裁行业规则来完善仲裁员的行业责任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