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演义》的人才观

《三国演义》的人才观

《三国演义》人才观研究三国是一个风起云涌、龙腾虎跃的时代。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维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功不可没。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君主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而千方百计地网罗人才,并通过对人才的使用,即“取才”与“用才”两方面,在军事政治斗争中赢得了优势,从而为霸业奠定基础。

一、取才之道人才的选取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人才选取的方式和途径;二是人才选取的标准。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对于人才的选取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着相似的地方,与此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至于对人才的定义,对人才选取的标准,三国君主在吸取前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开拓和创新。

(一)人才的获得《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君主对于人才都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招揽人才,因此人才的选取方式和途径就显得极为多样化。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公开招募公开的人才招募,是获得人才最为快捷的途径和方式。

《三国演义》第五回写到:“操大喜。

于是先发矫文,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

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

”[][1]通过此次招募,李典、乐进、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人纷纷来投,通过此举,曹操获得了一批优秀的文臣武将。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写到:“孙权自孙策死后,据住江东,承父兄基业,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绒延接四方宾客。

”[][2]通过开设“招贤馆”,孙权以这种公开招募的方式,数年的时间,严峻、薛综、程秉、朱桓、陆绩、凌统等人皆至江东,又得良将数人,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等人。

文臣武将,纷纷来投,江东可谓人才鼎盛。

这就是公开招募带来的效果。

2.相互举荐人才间的相互举荐,是人才获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碧眼儿坐领江东”,孙权在询问周瑜以何策守江东之时,周瑜回答道:“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

”[][3]遂向其举荐鲁肃,而在鲁肃与孙权同榻而卧之后,鲁肃又向孙权举荐了诸葛瑾。

除此之外,张纮举荐顾雍,吕蒙举荐陆逊等等,东吴形成了良好的举荐之风。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元直回马荐诸葛”[][4],徐庶因其母为曹操所囚,曹操假借徐母之名,驰书来招,因而徐庶只好前往许都救其母,而为了报答刘备,回马举荐了“得之可安天下”的卧龙先生。

3.前往聘请采取这种方式来获取人才,最成功的非刘备莫属了。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讲到刘玄德三顾草庐,用自己的诚心打动了诸葛孔明,得到了拥有“经纶济世之才”。

“三顾茅庐”这一故事也为后人所传诵。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周瑜将张昭、张纮举荐给孙策之后这样写到:“策喜,即便令人赍礼往聘,俱辞不至。

策乃亲到其家,与语大悦,力聘之,二人许允。

”[][5]孙策亲自前往聘请,得以获得二人的许诺,答应出山辅佐。

亲自前往聘请,使得人才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君主通过此法往往比较容易获得人才,并使之竭力为自身霸业服务。

4.招降纳叛战争双方在进行军事斗争的时候,总是会存在俘获对方将领的情况,到最后为自己所用。

两军对战,双方将士必将竭尽所能,展现自己的政治军事才能,曹操就善于抓住这种机会来寻觅人才。

每次敌将被俘,曹操总是亲释其缚,待之甚厚。

曹操通过这种手段,使得像张辽、徐晃、许褚等许多猛将都归其帐下。

5.提拔重用除了向外寻求人才之外,三国君主还十分关注自己的阵营,努力在自己的阵营中发现人才,通过提拔和重用的方式使得人才的才能得到比较大的发挥。

孙权善于举贤用能,东吴的四大都督的重用便是很好的例子。

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这四大都督,的确称得上是东吴的非凡人物,正是由于孙权的提拔和重用,才得以破魏蜀数次来犯而保江东基业。

曹操也是一个善于提拔和重用人才的人,对于那些特别有才的人,往往能够给予重用。

乐进初投曹操之时,仅仅只是一个帐前吏,于禁投靠之时,也只是一个点军司马,但最后都因功勋卓著而升至校尉。

(二)取才的标准《三国演义》在继承前人优秀的取才的标准基础上,在对待人才的德与才的问题上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创新。

在德与才的相互关系上,对三国人才进行区分:德才兼备者为上、德平才著者次之、有才无德者为下[][6]。

将人才进行层次的划分,反应了小说取才的标准。

德行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十分看重的,人才第一个需要具备的素质。

虽然蜀汉政权最终为魏所灭,却受到了作者极力的赞颂。

虽然刘备白手起家,最后却能够建立蜀汉政权与曹魏、孙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受到了文臣武将的鼎力相助,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美好的道德品行。

而在三国众多的谋士当中,诸葛亮得到了格外的宣扬,而刘备对他也是完全信任和重用,就是因为他有着一颗“赤胆忠心”,有着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好德行。

与此同时,诸葛亮在提拔人才的时候也是需要以德行为优先考虑的条件的。

比如姜维,由于他“既有胆义,深解兵意,且心存汉室,才兼于人”[][7],所以他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并委以重任。

相反,那些有才无德的人,诸葛亮却是坚决予以清除的,李严便是其中一个。

由于三国时期诸侯割据,要想取得霸业就必须要靠智谋,而智谋出自于人才,因而君主对人才是极度渴望的。

虽然曹操提出唯才是举,只要有才无德也无妨,但许多有才无德之人道最后都没有善终。

像吕布这样的勇猛之人,却最终为曹操所杀。

而庞统这个才学之士也因德行上的缺失而没有得到重用。

除了德行,三国取才强调的就是个人独特的才华。

盖因诸葛孔明有经天纬地之才,刘备才会放下身段“三顾茅庐”将其“取”来,也正是凭借着孔明之才,刘备才得以从“无立锥之地”到“建立蜀汉政权,三分天下”。

曹操选拔人才,曾于建安十五年、建安十九年和建安二十二年三次颁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

在曹操看来,“负侮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8]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有才能就可以任用。

由此可见,才能是取才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用才之道清朝史学家赵翼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

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9]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刘孙三国君主对人才都很重视,但其所用之法概不相同,曹操用权术,刘备用性情,孙氏兄弟用意气。

通观《三国演义》之用才,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曹操用才三国之中,说到用人最为成功的非曹操莫属了。

早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曹操就已经展现出他对人才的卓越认识。

在关于如何雄起的问题上,曹操指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10],他认为只要自己任用天下有才之人,用道去驾驭他们,让他们为自己效力,这样就可以无往而不胜。

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曹操把人才问题当作了政治斗争中最最根本的战略问题。

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评价曹操时认为:“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盖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11]在陈寿看来,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最重要的功业,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

人才难聚,但如何善用人才则是一个更难的难题。

那曹操是用何种方法来用好他的人才呢?概括起来就是“恩威并施”。

曹操对人才的驾驭,引用张大可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人尽其才,不求全责备作为人才,必然有其价值所在,因而要思考如何充分发挥人才的才能。

与此同时,作为人才,在必然存在其个性,难免会存在缺点。

曹操是一个非常懂得人才心里的人,他能够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使得人才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又不求全责备。

在赤壁之战后,合肥成为了中原的战略要地。

于是,派李典、乐进、张辽三人去守合肥。

他深知三人向来不和睦,但对他们的长处和短处都十分清楚。

当孙权进而想攻打合肥之时,三人对退孙之策意见不一,恰逢曹操派人送来木匣,匣中道:“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出战,乐将军守城。

”[][13]这使得三人职责明确,使其放弃了私怨,相互竞争,并最终获得了胜利。

曹操让部下互相竞争,调动了战将谋臣的战斗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情义上的矛盾,从而能够较好地使用人才。

2.宽宏大量,冰释前嫌曹操很有英雄气度和大帅胸襟,特别是对于有才之人,往往能够容人之过,有忍人之量。

在与曹操的敌对战争中,曹操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皆为张绣所杀,于此同时,曹操也为其所伤。

但后来曹操一听张绣来归,便握手言欢,加官进爵,两人还结为儿女亲家。

陈琳为袁绍草檄文,对曹操进行了“恶毒攻击”,后为曹操所俘,却因爱其才而既往不咎,坦然开释。

官渡之战,曹操打败了袁绍,缴获了许多下属通敌的信件,他在众人面前烧毁,显示出曹操的自信与豁达。

3.诱以官禄,赏罚分明曹操为了鼓励部下,曾在平定河北和下荆州两次封侯几十人。

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赏罚分明的人,曾下《败军令》,规定武将出征吃了败仗者皆要受罚。

在曹操南征张绣兵败逃跑时,夏侯惇所率领的青州兵趁机劫掠民家。

于禁果断下令剿杀沿途的青州兵,然后青州兵反咬一口说于禁造反。

于是,曹操率部迎了上去。

于禁见曹操到来,不是去分辨情况,而是安营扎寨,稳住阵脚,以防张绣来袭。

果然,张绣两路大军杀到,于禁一马当先,出战迎敌,杀退追兵,最后反败为胜。

事后,于禁向曹操禀明情况,曹操很是感动,奖赏又封侯。

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曹操听到了流言蜚语,心有所虑,但是并没有轻信,而事后问清楚了状况,赏罚分明。

由此可见,曹操的确有赏罚之智慧。

4.严密掌控,威以刑杀曹操历来被称为奸雄,其必存“奸”的一面,其曾坦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14]由此可见,其必有奸险诈伪的特点。

崔琰因腹诽罪被曹操赐死,孔融因为言论罪被曹操族灭,毛玠因牢骚而下狱。

张大可指出:“曹操在搜查袁绍记室,发现阳安都尉李通没有与袁绍通信,并断定这是赵俨劝说的结果。

这一条记载说明曹操在当众烧书信之前,早已录了黑名单。

”[][15]这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出,曹操又不是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豁达,这无疑暴露出了曹操在用人方面的狭隘观念,但是曹操就是通过此种权术来驾驭人才。

事实证明了曹操的确有用人之才,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由于曹操某些性格上的缺失,致使人才的三分,并最终导致天下三分,临终依旧没有统一天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二)刘备用才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先主之初微矣,因无袁曹之凭藉,屡挫屡奔。

客处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者也寡。

及其分荆据益,蜀之所得收罗以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

”[][16]刘备创业之初,没有任何政治势力和军事地盘作为凭借,无奈只好四处奔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