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课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课

风景、聚落与建筑——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课(2003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Studio Locus/王路2/2003八讲纲目:1.聚落环境的审美感知与评价2.建筑、风景与聚落环境的构成和体验3.村落研究概论4.传统民居概论5.风水与村落6.传统村镇的保护与更新7.传统村落的经验与当代聚落规划8.当代乡土建筑课程要点:价值Alternative + Orthodox演变Conservation +Transition乡村与城市Vernacular +Urban建筑与风景Landscape +House聚落Settlement + Shelter人文Human +Formal社会Community +Individual生态Circular > Linear建造Constructive > D ecorative地域Local + Global1聚落环境的审美感知与评价1.1 聚落环境的审美感知1.2 聚落环境的评价评价视屏:现象屏:形式/功能/环境(生态)/结构/时代精神/经济特征屏:安全/食欲/情感/社会/宗教/法规评价基础:知识/处境/期望/经验(躯体经验/社会经验)评价方法1.3 聚落环境的定位前后/上下/左右/对角线关系我们学习和研究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丰厚的建筑传统,更好地保护前人留给我们的建筑文化遗产,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去塑造我们的生存环境。

为此,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挥我们的感官潜力,广泛深入地去感受和体味我们的生存空间及其赖以存在的周围风景环境的万千气象和内在意义,去发现美,并提高我们对美好的生活环境的鉴赏力和塑造力。

对环境的审美能力因人而异。

人首先通过感官接受外部信息,并经过大脑的加工,积淀为个人经验,丰富我们的情感和知识,并以此影响我们的行为。

每个人因其经历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或方式不同,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也就不同。

每个人都有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沟通方式,对外部现象的反应及其理解因而也会大同小异或者小同大异。

这一讲我们着重讨论人类对外部世界审美过程中积淀的一些共同的经验及审美标准,作为我们以后理解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聚落及其风景环境这一课题内容的基础。

1.聚落环境的审美感知与评价1.1 环境感知我们在观察村落或者其风景环境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在审美心理学上称审美经验,它是人的内心活动与审美对象交流作用的结果。

审美经验由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活动内容构成,其中感知是导向审美经验的出发点,理解为它定向,情感给它动力,想象使之升华,这四种要素在审美活动中是相互渗透的。

感知包括简单的感觉与较复杂的知觉。

感觉是人对事物的个别特征如形状、色彩、明暗、质地等的反映,而知觉则是人对于事物中各个不同的特征、要素所组成的整体形象的把握,但不是被动地将各种感觉要素相加,而是积极主动地去解释和理解它。

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实际上是包含了知觉在内的审美活动。

对外部世界的感觉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起作用。

人体对世界上各种事物都有相应的器官去感受它们,这些感官随着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也变得越来越敏锐。

视觉:对绝大多数人来讲,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它能较完善地接收和演绎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它扩展我们的身躯。

通过视觉我们可以“触”及那些我们用手无法把握的事物。

因此,我们在环境设计上应用借景、对景等手法。

对学建筑和造型艺术的人而言,速写是培养我们敏锐视觉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它能帮我们抽象、简化复杂的事物和现象,去整体把握事物的精髓。

除了视觉我们还有听觉,可以感受涛声阵阵,闻蝉噪鸟鸣,听雨打芭蕉,辨晨钟暮鼓。

我们还有嗅觉,能感兰桂之香,能分辩城市汽车废气与乡土田园气息之别。

德国作家卡舒尼兹在《一个村落的记述》一书中对人的嗅觉和乡村田园的各种气息有精彩的描写。

触觉也是人重要的感觉,人们通过皮肤与对象的触摸感受到它是光滑还是粗糙、是冷是热、是硬是软等。

此外,人类还拥有其他的感觉,如味觉、动觉、平衡觉等等。

1.2 环境评价1.2.1 评价视屏对环境的评价可以有多个视角构成。

这里介绍现象屏和特征屏。

现象屏我们以现象屏来考察建筑、聚落乃至整个风景环境的和谐度。

当现象屏中使用功能、环境生态、形式、经济、意义及结构等要素之间不是平衡发展,顾此失彼,那么就会出现明显的缺陷。

比如一栋不适用的住房,其外观再新颖再漂亮也毫无意义。

这里涉及到规划设计中最基本的对“经济、美观和坚固”要求的问题。

形式:建筑物或建筑群体呈现给人的首先是其外观形式。

建筑体量作为整体被人感知,其中形态特征、色彩、材料等起很大作用。

比如木构的房子与砖石建筑给人的感受就不同,住宅建筑的形式与超级市场的形式也不相同。

功能:功能即满足人对建筑及空间环境某种特定的使用要求,因此,建筑及聚落的布局及功能划分就有其各自不同的要求,要予以合理的安排。

教堂与加油站就不同。

环境·(生态):人们期望建筑与邻里乃至周边的风景环境和谐共处,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建筑在历史文化环境及风景环境中的共生关系。

结构:指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及其个体在聚落环境中的关系,要考虑这种结构及关系是持久的还是暂时的,是否给人以安全感。

意义:建筑要反映时代精神,它是一种社会秩序的物化。

经济:在使用与花费之间必须寻求最佳结合点。

特征屏这里,我们考虑建筑及其环境是否满足我们对安定、饥渴、性格、法规乃至宗教等精神境界的要求。

它决定人与环境的开放与界定程度。

安全:建筑物的使用及在环境中的位置是否安全,是否能以防万一,如对出乎意料事件的防范如防震、防雷、防火等。

建筑的结构是否牢固,建筑物形态所呈现的表情、姿态是友善还是带有敌意,是否是群组中的不和谐因素,甚或给邻里带来威胁。

欲望:欲望是人的本能,人会饥渴,要吃要喝。

当然这里的饥渴指的不仅仅指人对香肠面包,对啤酒饮料的需求,如在住所要设厨厕,楼梯间要设休息平台,在聚落环境中需有一定配额的饭馆、小卖等提供人生活的便利,满足人的生理要求,而且要考虑图书馆、影院、书店等,满足人对求知欲等的要求。

另外,广场与街道的一开一合,私密空间与公共活动空间的创造等,都是为了满足人对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要求。

情感:对情愿、性感信号及形式的接受是人类潜在的本能,这种形式或表情使人兴奋,在历史上一直刺激着人类的创造力,当然这不全是一种有意识的必然产物,然而人体尤是女人人体及某些部位的形式给人的愉悦及其内含的意义,常常反映在人类的环境创造上。

神话传说中山体往往是女姓的巨人,山丘是其胸脯,比如乾陵。

社会:指建筑个体在聚落中的关系,是合群还是孤傲,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是冷漠、拒绝,还是热情、接纳。

“我”是“我们”中的一员,“我”有个性,但“我们”要有共性。

建筑也一样,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建筑既要表达自我,还要体现一种社会关系并与环境文脉相关联。

例如故宫或中世纪城镇,其市政厅(教堂)通过个体在群体环境中的恰当地位所表现出的和谐聚落整体景观。

宗教:受启蒙教育的现代人并非全知全能。

虽然我们可以持怀疑论的观点来否定宗教,但对世间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人们总要求助于某些更高层次的力量,这就是宗教在当前科学理性世界里所占有的补充地位。

宗教以无可捉摸的“神秘的微笑”吸引人心灵的向往。

牛顿的“上帝的第一推动力”是个错误,但它富有诗意,我们民间盖房子从奠基到上梁、封顶、乔迁等都伴随着一系列神秘的迷信活动,是民俗。

许多村落民宅门窗上饰有照妖镜、八卦符等,它虽然迷信,不科学,但其中也寄托了人的情感,在有意无意间建立一种人与聚落及风景环境间的联系。

法规:法规是通过平等原则作为人与人之间以及各事物之间关系的调解因素,也是要求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规则,并融入了一定的道德规范。

法规给我们指出了一道不可愈越的边界线。

如在交通法中,人遇红灯要停车,闯红灯意味着什么,谁都清楚。

建筑也有其法规,在历史保护区有建筑高度的限制,设计中也有防火防震规范等,并有地域条件的约束。

1.2.2 评价基础人对环境的评价各有不同,不仅仅因为他们年龄、性别的差异,职业的区分,个人经历和素养的不同,还与人的内心世界,如偏见、习俗甚至时尚等有关。

对环境的感知与评价主要受以下四方面的影响:知识、处境、期待和经验。

知识:谁都知道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知识的积累永无止境。

对一部分人有些知识会逐渐忘却,另一部分知识会成为先入为主的偏见,影响我们对环境的评价,关键是我们每个人的“知识库”应该敞开,吸取更多更新的内容来充实它,调整它,以使能更准确客观地评价对象。

处境:人的处境的不同或心情的好坏会影响人对事物的看法。

赫尔曼·黑塞说:“对有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仿佛到了末日,糟糕极了,因为他们没有睡好或吃多了难受;而对另一些刚刚被恋人亲吻过的人而言,这个世界简直太值得赞美了”。

期待:期待是人的一种本能,人在路上饿了,就会寻找饭馆,这时候饭馆的招牌就是“生命绿洲”的信号。

人对环境的感知是基于期待而为的,也是在无限纷繁的现状中的选择。

经验:经验在人对环境的感知与评价中起关键作用。

经验由躯体经验与社会经验构成。

躯体经验人的躯体经验在其语言能力形成之前的母体中就存在。

人在婴幼儿时期在生理需求上是否得到满足,将对他一生的兴趣、愿望以及行为甚至性格产生重要影响。

大多数人的躯体经念与“抚摸”有关。

因此,对聚落及其风景环境的评价往往也通过人的躯体经验从空间和实体两方面来进行。

因为大自然富有无限生机,与人体有许多相同之处。

在我们对自然风物及环境构成的命名上,也是根据身体部位来给定的,如山顶、山腰、山脚、水体、树身、树冠等。

享里希·沃尔芬茵说:“因为我们拥有一个身体,所以物体的形式才有特征,如果只有视觉,那么我们对体形环境的评价就会出乱子,由于人拥有驱体,使我们认识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收缩,什么是力量等等,才使我们有这样的经验积累,对陌生事物的形态特征有所感觉。

”社会经验人的社会经验可以说也是与生俱来的,人在童年时期通过对成年人之间言行的观察学会与人交往。

由人的社会经验的影响来考察环境,突出表现在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和谐度。

由人的躯体经验出发,我们说房屋像人一样有生命有表情。

而从社会经验的角度出发,建筑与建筑群或聚落及风景环境之间也体现一种类似人在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关系。

建筑在环境中的和谐关系也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理解与信任。

无视环境存在,无度突出本体和自我表现的建筑不就是社会中一个自私孤傲的人的写照吗?一般而言,“凸”形与人对抗,“凹”形对人接纳。

1.2.3 评价方法对聚落环境的评价有许多专业和学科的科学评价方法,这里结合本课题介绍两种方式:巨人法在这里,主体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巨人,周围的环境因此变得跟玩具一样。

该巨人无所事事,看到房子后,用手去打一打,用脚去踢一踢,看看该房子是否牢固;再转几圈看看这房子外边到底什么样子;揭开屋顶,再把房子里边看个究竟,干什么用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