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报告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报告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任务书
调研任务描述
本次调研是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这门课的大作业,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调研目的
目的是了解乡土建筑朴素但科学、多样的建筑特征,增加同学们对乡土建筑的深入了解,培养同学们形成有本土特色的设计思路及手法。

调研地点
自主选取宁波周边山区的古村落进行调研,这些古村落必须总体保存完好,自然环境较少受到破坏,且具有地方特色,并且有人生活其中。

(推荐柿林村、李家坑、坪头村、北溪村。

见后面参考文献)
调研要求
1.学生在外出考察时要注意安全,必须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外出,尤其注意防窃、防骗、
使用交通工具防挤、防甩,不去任何被禁止进入的场所。

2.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实地调研。

3.调研完成后,学生应完成调研报告;文字不少于2000,并必须附上手绘图片进行说
明,图片不少于三张。

调研报告封面及装订要求
1.封面
见psd文件
2.装订顺序
封面、调研任务书、调研报告。

3.纸张及装订要求
120克铜版纸,彩色打印。

A3纸对折,中缝骑马钉式装订,上针离上边距6厘米,下针离下边距6厘米。

调研报告姓名:
陶公村,位于东钱湖的陶公岛。

陶公岛其实是个半岛,从空中看,状如大龟,横亘湖心;远眺,又似伏牛饮湖,所以别称伏牛山。

民间传说,春秋越国谋臣范蠡,助勾践成霸业,功成身退,曾隐居垂钓于此。

范蠡又名陶朱公,后人因此把此临湖半岛改名为陶公山,村称陶公村。

在11月2号,我们调研小组结伴到东钱湖陶公村调研。

那天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虽然行动有所不便,但是这是陶公村的景色更加迷人,有身处江南烟雨中的感觉。

《陶公村秋韵》,“鸳浦藕花初过雨,渔家灯影半临流。

酒阑兴尽归来后,依旧青山绕客楼”,这首古诗描写的是农业时代东钱湖畔的陶公村,盛夏的景致。

因为是头一次到陶公村,我们都不知道其具体方位,在公交车将要到达站点之前,我们都望着窗外,寻找着古村落的影子。

当我们欣喜于发现古村落时,大概陶公村也就到了。

不过,在陶公岛上不仅仅有陶公村一个古村落,还有其他民居村落,比如说建设村。

其实,我们小组是从建设村入口进入民居村落的,因为在村口没有明确的指示牌,而且两个村子是紧挨着的,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民居建筑形式,空间布局也是近乎一样,所以在调研过程中也无需强调严格区分了,我是这样认为的。

在建设村前是一条河,更确切的讲是东钱湖的小小分支。

进入村子需要过桥。

村子前面傍水,后面依山,这完全是古代风水学说中风水宝地的格局。

这种村落布局模式不仅仅只是一种风水学术,它也有科学性在其中:依山地势高,在预防洪涝方面占有优势,此外,山体的高大也阻挡了北风的侵袭,尤其在冬天,有御寒的作用。

傍水,一是为村民生活提供了方
便,二是提供了农业作物灌溉
用水,三是南向没有山体的阻
挡居民能更充分地接受阳光。

村口岸边停泊许多渔船,
是这些村子风土人情的体现。

虽然现在渔民们的收入都渐
渐被旅游业代替,但是他们曾
经都是唱着渔歌摇着船桨打
渔的渔民这是不会改变的,他
们有质朴的气质。

村内建筑形式多是像一种建筑一样(村口的医务
室),建筑前后两侧立面材质为木质,而左右两侧山墙则是粉砖墙,在一层正立面窗台高度以下仍采用砖墙,应该是建筑防水的一种措施。

建筑的屋顶形式为硬山形式,山墙两边屋檐没有外挑。

建筑绝大多数是两层,由于现代居住的需要,房子许多都装上的空调。

在村子里我们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在传统长宽比的
居住建筑中,夹杂着后来新建的民居建筑。

它的平面形
式依然是长方形的,但是与传统的不一样的地方是,这
些建筑师前后窄,左右两边长。

看到第一眼时,联想到
的是安藤忠雄的住吉的长屋,它也是一个长条形的方盒
子,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一种感觉,这是将空间
用到极致。

当然,这些民居建筑不同于住吉的长屋,它
仍然与村中传统民居一样两层高,大门至中对外,硬山
屋顶。

虽然它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体态与周边
建筑不同,但是,在建筑群体中它并不显得突出,而是
与传统建筑处于一种和谐状态,这是我们在场地设计与
建筑设计中值得思考与学习的地方。

这些没有建筑师的
建筑似乎能学到的东西是无尽的,只要能好好地去体会、
思考。

在入口处是一个较小型的入口广场,比较空旷(其
实刚进入时也不会有空旷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进入到村
子内部时看到那几乎只有一个大人可以通行的小巷时,
才觉得入口处正是空旷得很,这种对比真的是只有亲身
体会才能明白它所带来的冲击力。

在小巷中,一侧建筑
立面一样是木质的,但是被漆成朱红;另一面是前排建
筑的背面,是白色粉刷墙面,这一红一白相映成趣。

在村中村民将空间用到极致,不仅仅是室内空间,
也包括室外空间。

在两栋建筑之间不仅做室内的储存空
间,也做室外的洗漱空间,人在使用时原本应该高高在
上的屋顶上砖瓦近在眼前,这不仅是村民方便的生活处
所,也是非常有趣的生活空间。

在每一条通往山上的巷道尽端基本会有一户人家,
这户人家最接近自然,周边的植被丰富,收纳的景色最
多。

在巷子里很少见到村民,见到的也是一些年纪较大
的村民,应该年轻人都住在外边或是在外工作吧,总之,
村子里非常安静,曲径通幽。

右图中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陶老师在
乡土课上给我们介绍的希腊的米克诺斯岛
上的城市街道场景:在不宽的巷道旁,建筑低层身处平台,平台上放着桌椅提供人们休闲。

拾级而上的台阶长满了绿色植物,不
知这是人为还是自然生长所致,总之,这
种生机盎然的自然状态应该是人们所向往
的状态。

植被在台阶上生长,既是一种视
觉提示,也是一种空间美化。

在山地上的居民建筑底部都是用大石
块堆砌成基底作为建筑台基,石块都是当
地材料。

虽然石头的大小、形状都是不一样
的,但是最终它们都会被组合形成规整坚固
的基底。

在希腊岛屿上的建筑也是有这样类
似的砌筑方式。

它们采用的砌筑材料也是当
地的火山岩石,岛上所有民居建筑很多都是
采用这种构建方式。

只是,当地居民把外墙
涂成了白色,外面看不出来了而已。

可是陶
公村的主体建筑材料中使用的是砖材料,是
当地材料加工制作的。

(如上图所示)
因为山比较高,建筑与建筑间的高差很
大。

因此会出现这样一种状态,上面的民居
建筑的底层几乎与下面的民居建筑的屋顶等
高。

游走在上面的道路上感觉在屋顶上行走。

沿着村子上山是陶公村一家族的祖坟,
再向上面是一幢体量非常大的近现代的建
筑,建筑已破损被遗弃。

其实,我们在村子
入口就能看到这个大体量的与传统建筑完全
不一样的建筑,而且这样的建筑有两,一模
一样,分别位于陶公村与建设村的山上。


入到这个未知功能的建筑后,发现里面中间
连廊,两排有许多小房间,还有阶梯教室,
有黑板,所以我们推断这是一所废弃的学校。

现在它被CF爱好者作为真人CF游戏基地,
墙面上被喷满了游戏图案。

在我们到达时有
一群人穿着军装正在游戏中。

有虽然被废弃
但还是尤其有用之处。

陶公村民居建筑特色鲜明,是我们建筑
学生考察的好去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