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教学目标:
1、读懂鉴赏诗歌 ,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3、掌握形象意境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4、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
1、读懂鉴赏诗歌 ,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通过例题归纳总结形象意境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体会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合作研讨、探究归纳、对比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
一、专题总论
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 ,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

就诗歌特征来说 ,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

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
①诗人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②诗人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 ,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 ,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 ,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 ,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

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 ,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 ,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盛唐是流派纷呈 ,风格众多 ,体裁和形式成熟、完备的时代。

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 ,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充分的反映 ,
文学史家习惯按题材来划分流派 ,他们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 ,描写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歌颂从军报国 ,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慨。

二、形象意境类题型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 ,是诗歌鉴赏的要点。

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
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 ,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都是诗歌中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 ,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

所谓意境 ,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考查方向:
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三、预习《望月怀远》《送魏万之京》
1、从技巧、语言和思想感情三个角度入手进行赏析,整理自己的质疑讨论的内容,准备课堂交流。

2、精选例题
(1)阅读《望月怀远》完成思考题:“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二句塑造了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阅读《送魏万之京》完成思考题:诗歌二三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课堂互动
一、导入
二、研习文本(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
1、小组讨论形成主流意见
2、展示小组研究成果
3、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分析 ,矫正存在的问题
三、精讲点拨
1、学生展示答案
2、教师精讲点拨
(1)阅读《望月怀远》完成思考题:“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二句塑造了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示例:“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二句 ,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 ,难以入眠 ,灭烛之后 ,披衣步出室外 ,独自对月凝思 ,不知过了多久 ,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 ,塑造了一个为相思所苦的彻夜难眠的形象 ,表达了深深的相思之情。

(2)阅读《送魏万之京》完成思考题:诗歌二三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示例:这两联为魏万设想了别后的羁旅之景:鸿雁悲鸣南飞 ,山中云雾缭绕 ,秋寒袭来 ,树色渐深 ,暮色降临 ,砧声起落;营造了萧瑟凄切的氛围 ,作者借此表达了悲秋伤别和对友人珍惜时光、及时建功立业的劝勉之情。

四、归纳解题技巧
(一)形象类:
1、如何鉴赏人、物形象
(1)解读描写手段(2)借助诗中意象
(3)分析关键词句(4)学会知人论世
2、答题模式
(1)概括形象特点(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特征(3)指出形象的意义(二)意境类:
1、如何鉴赏意境
(1)明确诗人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2)抓住什么意象 ,形成和谐画面
(3)分析诗歌情感(4)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
2、答题模式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预习
一、预习《山居秋暝》《燕歌行》
1、从技巧、语言和思想感情三个角度入手进行赏析,整理自己的质疑讨论的内容,准备课堂交流。

2、精选例题
(1)阅读《山居秋暝》完成思考题: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什么景象?
(2)阅读《燕歌行》完成思考题:作者在诗中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战争的哪几个场面?表现了将士们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课堂互动
一、回顾答题技巧
二、研习文本(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
1、小组讨论形成主流意见
2、展示小组研究成果
3、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分析 ,矫正存在的问题
三、精讲点拨
1、学生展示答案
2、教师精讲点拨
(1)阅读《山居秋暝》完成思考题: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什么景象?
示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 空气清新。

皓月当空,在松林间投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

是山中秋天幽清明净的自然景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2)阅读《燕歌行》完成思考题:作者在诗中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战争的哪几个场面?表现了将士们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示例:作者描写了受命出师、战败被围、戍边生活和沙场死战四个场面,主要表现了将士们为了保家为国勇敢杀敌不惜牺牲的形象 ,同时表现了某些将领的纵情声色、轻敌无能。

作者在诗中高度赞扬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 ,同时又表达了对他们离家远戍的同情 ,还揭露了某些将领的腐败无能。

四、探究迁移
对比阅读《山居秋暝》和《燕歌行》,试分析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的不同风格。

1、题材:
山水田园诗: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抒发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 ,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及对官场的不满。

边塞诗:边地生活的艰辛 ,战争的酷烈场面 ,边塞风光 ,边疆地理 ,民族风情 ,表达建立军功的壮志、将士思家的情绪、怀才不遇的愤慨及对朝廷无能的批评。

2、感情基调:
山水田园诗:淡雅、悠闲、轻松、明朗
边塞诗:豪迈、慷慨、昂扬、深沉
3、意象的色调、节奏:
山水田园诗:意象的色调明亮清新 ,节奏轻快。

边塞诗:意象色调暗淡 ,节奏沉重。

4、表现手法
山水田园诗: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白描、衬托。

边塞诗:直抒胸臆、议论抒情 ,夸张、对比。

5、语言特点
山水田园诗: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边塞诗:豪放刚健、悲凉慷慨。

6、意境和美学风格:
山水田园诗:淡雅、空灵、清新、静秀、优美。

边塞诗:雄浑、苍凉、悲壮、萧瑟、瑰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