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学日记提升学生的计算水平
计算水平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基础,小学数学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水平,应该要求学生算得准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牟合理性和灵活性。
”
一、利用数学日记补充感知粗放。
单纯的计算,在学生看来,是枯燥无味的。
利用数学日记能有效增加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趣味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只有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才能让学生爱学数学,以免产生对数学的枯燥乏味、苦苦思索、繁难计算、复杂推理的心理。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做了大量的计算练习,既达到了巩固目的,又不会让学生感到计算的乏味。
比如,在数学“‘0’的理解”一课时,我设计了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一个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的上午,四只小猫一起到河边去钓鱼,结果怎样呢?请看(出示第一只小猫),它钓了3条鱼,用“3”来表示(板书“3”)。
第二只小猫钓了2条鱼,能够用几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
第三只小猫钓了几条鱼?用几表示(板书“1”)。
第四只小猫你们看钓了几条鱼?(一条鱼也没钓着。
)你知道用几表示吗?(板书“0”)。
为了让学生理解“0”表示的意义,出示一幅图,是几个小朋友在吃野餐,他们把喝空的3个易拉罐扔在草地上了,用“3”表示草地上空易拉缺罐的个数。
再出示第二幅图,画的是有一个小朋友为了爱护环境,留下来的空易拉罐都捡到垃圾袋里,这时草地上的空易拉罐能够用几来表示呢?(板书“0”)组织学生讨论“0”表示什么?学生在课后,就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数学日记。
这样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计算含“0”的加、减法的感知,让学生在以后做这类计算题时,少出现错误。
二、利用数学日记补充记忆错漏。
增强计算题教学,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计算题时,第一步让学生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步让学生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等;第三步实行计算;第四步实行演算,发现问题、即时纠正。
同时,建立病题卡的习惯。
对做错的计算题,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能够起到预防错误再次发生的作用。
能够让学生按病号、症状、诊断、治疗四步写数学日记。
以补充学生随时出现的记忆错漏。
三、利用数学日记补充教材不足,延伸学生感知。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教材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都忽略了商末尾是0的计算题教学,这部分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日记实行探究。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总来说之,学生学习知识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协助。
学生的水平更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在消化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自己反复练习才形成的。
只有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内在联系,才能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而举一反三的水平、触类旁通的水平、由已知推未知的水平的获得或提升,总是建立在牢固地掌握、深刻地理解、灵活地使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计算和基本技能之上的。
教学不在教师“教会”,而在于使学生“会学”,而数学日记正好能够增强学生这些方面的理解,使用。
增强计算题的教学,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有效利用数学日记提升学生的计算水平也是每一个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