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CHINESE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03
1 现状与成因
1.1培养方案落后
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没有正确处理“通才”与“专才”、学术性教育和应用性教育的关系,片面强调通识教育,导致基础课和公共课膨胀,挤压了专业课空间。
专业课设置片面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性,突出了宽泛性,缺失了专门性;一般课程与核心课程关系失衡,导致专业核心课程不能适应岗位要求和职业需要;不注意围绕学科、专业打好学生的基础,过分夸大通识教育的意义,去塑造可能只有少数人或没有人能达到的所谓“通才”或“全才”,其结果是学生学得很多,知之不精。
1.2教学内容陈旧
课程只是学科知识的表达形式,而与生产实际特别是与职业岗位实际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在教学中及时引进本专业的先进工具,使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表达能力。
课程内容陈1.4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在课程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传授,片面注重学生的“学”,忽视学生的“做”,片面注重教师的“讲”,忽视学生的“练”,忽视每一门课程应该承担的能力培养的责任。
对实践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目标不明确,组织落实不到位,实践课程经常出现缩水现象,或以“放羊”形式告终,学生实践能力缺失,其结果是“高分低能”和“眼高手低”,培养的是“上不能顶天、下不能着地”的“悬空人”,无法很好地立足社会。
1.5考核评价简单
对课程和学生的评价实行简单的终结性评价,即简单地以考试代替考核评价,既没有体现过程评价的导向和指向作用,更没有通过作业、课程论文和课程设计等多种环节和论文报告、“理论+实践”、“阶段考核+终结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来真实评价学生知识融合和实际应用的能力,使学生变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毕业丢笔记的机器,摘 要: 关键词:经管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周 洋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 泰安 271019)
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我国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通过梳理经管类创新人
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成因, 进而提出构建经管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
经管专业 培养模式 特色人才 创新
50
中国高校科
技
2012・03
需求,充分了解本区域内甚至全国范围内经管类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从学校特点出发,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设置具有特色的专业,通过挖掘现有专业的内涵,拓宽专业口径,增强现有专业人才的竞争力。
学校要结合办学条件和市场需求,寻求人才需求链上的需求缺口,通过校企合作培养、跨专业培养,结合学生兴趣爱好,构建具有市场适应性和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所培养人才在就业市场的广泛适应性。
2.3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
改变传统“照本宣科”、“满堂灌”等现象,积极开展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发展个性,挖掘学生潜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将知识传授和能力、素质培养融为一体。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评价模式,改变过去单一的“一考定成绩”的做法,根据课程特点,开展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评价的考核方式改革。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人才,特别是“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简称“三高”)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建立导师制度,认真落实“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导航计划”,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公司接触实践环节,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双师型”人才,以适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需要。
同时,积极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经营管理专家等作为兼职教师,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最前沿的指导建议。
2.5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研究,走产、学、研紧密结合之路
在整合校内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建设集学生实验、实训、实习于一体的校内大型“实验教学中心”;坚持与企业互动共赢,将实习单位与学校的合作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在人力资源支撑、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进行合作,并具体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师的实践、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等多个环节,真正使学校成为企业未来的人才库;打破单一的
兴趣;大二结合专业学习,引导学生确定科研方向;大三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四结合毕业实习、设计,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等社团组织,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举办学生科研活动专题讲座,指导学生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把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参加多样化的教学、学术竞赛活动,作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路径。
2.7加强质量监控,兼顾结果指标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对课堂教学、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进行质量评价和监控,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既要进行定性分析,也要进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往往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考察,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体现的是整体感觉;定量分析比定性分析更为直观,易于判断教学的动态过程,也便于分析原因,寻求对策。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依据其每届学生的毕业率、学位率、就业率的数据特征可以看出教学质量的概况,从每届学生考研率可以看出分层教学或错位教学的成果,从每届学生出国留学或合作交流情况可以看出开放办学的程度。
以上这些定量分析的指标在目前经管类院校的管理工作中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已作为质量监控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梁仕云,等.独立学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9(1).
[2] 刘桂梅.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学理论,2009(26).[3] 李毓平,等.独立学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监控方式探析[J].理 工高教研究,2010(2).
[4] 韩超杰,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 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