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激励

第七章 激励

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教学过程
第七章激励
第一节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概念与作用
(一)激励的概念
现代管理学认为,激励(motivation)是利用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发人的内在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使下属产生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

②激发个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动机,并不断强化这种动机。

工作绩效(M)取决于工作能力(A)和动机强度(E)。

若用公式表示即为:
()
=∙⨯
M f A E
若在工作能力不变的条件下,动机强度越高,产生的工作绩效会越高。

(二)激励的作用
1.有助于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指出:实行计时工资的职工仅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在受到充分激励时,可发挥至80%~90%。

2.有助于将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导向实现组织目标的轨道
通过各种激励,使好的员工维持积极行为;表现一般和表现差的成员受到激发,逐步转变为主动积极的成员。

3.有助于吸引优秀人才
有助于将组织需要的优秀人才吸引进入组织内部。

4.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
通过激励,满足员工在物质、精神、尊重、社交等多方面的需要,鼓舞员工士气,协调人际关系,进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二、激励的过程模式
三、激励的原则
1.目标结合原则
2.按需激励原则
3.公平公正原则
4.适度性原则
5.时效性原则
第二节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发人们行为动机的各种因素,即“激励是为什么而产生的”、“什么东西会引发激励”。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其代表作《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两个基本观点是:①人的行为动机是为了满足他们未满足的需要,未满足的需要激励人的行为;②当某一特定需要最大限度满足时,高一层次的需要就变成主要的激励因素。

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过渡,低级需要容易满足,满足了就不再起激励作用;高级需要不易满足,因此具有更长久的激励作用。

2.需要层次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注意发现护士不同层次的需要
(2)激励是没有终点的
(3)需要是有序列性和潜在性特点的
(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
双因素理论也称“激励-保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提出,将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分成两种类型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1)保健因素又称为“维持因素”,主要包括组织的政策、管理和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薪金、福利待遇、职务地位、工作安全等。

当员工得不到这些方面的满足时,便会产生不满,当员工得到这些方面满足时,只是消除了不满,却不会调动工作积极性,即不起明显的激励作用。

(2)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工作表现机会、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工作挑战性、工作中得到的认可与赞美、工作的发展前途、职务上的责任感等。

当员工得不到这些方面满足时,不会产生明显的不满情绪;当员工得到这些方面的满足时,会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

2.双因素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提供保健因素
(2)重视激励因素
(3)注意两方面因素之间的转化作用
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如何改造和修正人的行为,使积极行为得以发扬,消极行为予以取消或转变。

(一)强化理论
1.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又称为“行为修正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外界的强化因素可以塑造行为。

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这种行为就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外界的强化因素可分为四种:正强化、负强化、惩罚、自然消退。

2.强化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正强化与惩罚相结合
(2)以正强化为主,使用科学
(二)归因理论
1.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
归因理论认为,任何行为的发生或多或少与人们本身的内部原因或外界原因有关。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将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四个要素:即能力(稳定的内部因素)、努力(不稳定的内部因素)、任务难度(稳定的外部因素)、机遇(不稳定的外部因素)。

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原因会使人感到满足和自豪,归因于外部原因会使人感到幸运和感激;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降低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能提高以后的
工作积极性。

2.归因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及时了解护士对自身行为的归因情况,掌握其态度和行为方向。

(2)引导护士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和自己的努力。

(3)引导护士将失败归因于机遇不佳或努力不够,以防止其对完成任务失去信心。

三、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试图解释和描述行为的引起、发展、持续以及终止的全过程,主要探讨人们在各种需要因素影响下对自己行为的选择过程。

(一)期望理论
1.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
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的动机取决于三个变量:期望值(E)、关联性(I)、效价(V)。

激励水平(M)的高低取决于三个变量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
=⨯⨯
M E I V
意义:高度的期望值、关联性和效价,等于高水平的激励。

若三个要素中有一项为零,则激励的整体水平为零。

2.期望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强调期望行为
(2)选择激励手段
(3)强调工作绩效与奖励的一致性
(二)公平理论
1.公平理论的主要观点
也叫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
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其所得的相对报酬的影响。

相对报酬是指个人付出劳动与所得到的报酬的比较值。

付出劳动包括:知识、学历、资历、能力、贡献等;所得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晋升、荣誉、地位等。

付出与报酬的比较方式包括:①横向比较:即在同一时间内以自身同其他人比较;②纵向比较:即将自己不同时期的付出与报酬比较。

付出劳动与相对报酬如果合理,就会获得公平的感受,否则就会获得不公平的感受。

若获得公平感受,员工就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若获得不公平感受,员工就会出现心理上的紧张、不安,并可能会采取一些行为以消除或减轻这种感受。

员工消除不公平感受的行为有五种:①改变自己的投入或报酬;②改变自己对投入与报酬的评价;③改变对别人投入与报酬比值的看法;④选择另一种比较对象,取得主观公平感;
⑤离开所处环境:改变工作或辞职。

2.公平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强调管理公平、报酬公平
(2)注意正确的公平心理引导
(3)注意公平不是平均主义
第三节激励艺术
激励艺术应注意以下三个环节:
一、洞察人的真实需要
护理人员的常见需要有:①职称较高者:多是科室的业务骨干。

工作上的安全性、成就感和被下属尊重的需要是她们的优势需要;②追求机会者:如合同制护士,物资激励是她们的优势需要;③追求发展者:一般年纪较轻,受过良好的教育。

最主要的需要是个人的发展。

二、把握最佳的激励时机
1.环境变换时员工心理上会告诫自己要好好工作,给领导和群众留下一个好印象,管理者要善于抓住这一时机。

2.工作遭受挫折时当员工由于服务态度、劳动纪律、工作及人际交往中有过错时,并有悔悟之意时,可及时地用激励的技巧,肯定工作成绩,鼓励其树立信心。

3.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应鼓励其向更高层次的需要迈进。

4.遇到困难时当员工处于心理或生理上的困境时,应及时表现出关切和理解,帮助其排忧解难,将取得明显的激励效果。

5.举棋不定时当给予支持的力量,也是激励的最佳时机。

三、正确运用激励方式与手段
(一)物质激励
激励物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

(二)社会心理激励
1.目标激励
事业心强者受到富有挑战性目标的刺激时,会迸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产生明显的激励作用。

2.感情激励
对下属进行感情投资,有利于激励下属的积极性,有利于留住优秀人才。

3.尊重激励
是指利用各种机会信任、鼓励、支持等方式,努力满足下属尊重的需要。

4.参与激励
是指以让下属参与管理为诱因,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5.榜样激励
(三)工作激励
1.工作扩大化
具体形式包括:①兼职作业,即同时承担几种工作或几个工种的任务。

如让一线护士兼任教学任务、护理质量控制任务等;②工作延伸,即前向、后向地接管其他环节的工作;③工作轮换,即在不同工种或工作岗位上进行轮换。

2.工作丰富化
具体形式包括:①将部分管理工作交给下属,使下属也成为管理者;②吸收下属参与决策和计划,提升其工作层次;③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其技能。

④让员工承担一些较高技术的工作,提高其工作的技术含量等。

相关主题